教育科研是學校新課程改革的“助推器”,是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不絕動力,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近幾年來,作為湖北省課改樣本校、宜昌市新課改基地學校,學校一貫堅持 “科研興校、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名校”戰略,采取“制度保障,課題引領,督研促進,常規入手,立足校本,全員參與,重在落實”教科研策略,取得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和積極的成果,發揮了樣本校的輻射作用,同時促進了學校辦學質量的逐漸提升。我校2013年高考,應屆一本上線人數從2008年153人上升到了318人,一本重點上線率35.8%,文理二本線人數達688人,二本上線率68.1%。特別是2012、2013年,每年以50多人的一本應屆上線人數遞增。 一、認清形勢,理順思路,以變的思維尋求發展。 不斷發展的高考升學形勢,使校際競爭環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競爭強度日趨激烈;競爭范圍日益擴大;競爭手段更加科學;競爭規則趨向多變。學校來自外部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來自內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不斷的變革使得每一所學校不得不面臨重新洗牌的考驗;另一方面,越變越完善的規則使得每一份成功背后的偶然性因素降到了最低。學校不得不從“以不變應萬變”,走向“以變應變”的策略。 觀念決定品質,思路就是出路。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要從生態教育出發,從戰略上思考,從措施上著手,從方法上入力。 我校的基本做法是:一變觀念,以科研為先導,在高中課程改革中找準切入點與突破口;二變思路,以過程為核心,在整體規劃中找準三年的銜接點與落腳點,即學校從整體著眼,對三年的教學工作作出規劃與具體安排,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確保三年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變舉措,以學科為主線,在考綱指導下找準學科優勢與弱點,針對性地開展學科規劃與建設;四變環節,以課堂為重心,在課堂教學中找準影響課堂效能的問題與癥結;五變評價,以規律為依據,在競爭前提下找準目標定位與可能空間。 二、健全機制,提供保障,激活教師內在的科研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時時處處皆科研,學校教育科研管理的最高層次在于讓教育科研 為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我校不斷改進和完善了教師發展激勵機制:一是建立層級雙向聘用用人機制,激活教師向上向前發展的內在活力。二是建立“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分配制度,引導教師積極追求質量和效益。三是遵循教師的成長規律,發現和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建立了科學的選拔機制。四是著眼于教師隊伍素質和整體提升,建立了能動的典型帶動機制,通過每年組織“十大課堂教學能手”、“十大課改先進個人”、“十佳青年教師” 評選活動,提高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五是搭建平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通過每年籌備一次高規格的學術年會,積極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通過每年組織“青藍杯優質課”、“中流杯優質課”競賽,為教師發展搭建展示舞臺。六是加大硬件投入,突出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研究,逐步建立了基于新課程的網絡辦公系統、網上閱卷系統、網上評教系統、電子白板系統等,為教師搞好教科研提供了物質保障,投資50萬元建起了標準的通用技術教室;投資120萬元為每一位教師配發了筆記本電腦;投資100萬元在每間教室裝配了多媒體電子白扳、實物投影儀;投資20萬元安裝了網上閱卷系統;投資近70萬元建起了校園網及校園閉路電視雙向控制系統;投資近100萬元改造理、化、生實驗室。 三、立足校本,扎根實踐,凸顯“田野草根”研究價值。 立足校本,扎根實踐、研訓一體,是我校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特色所在。校本研修不僅是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是支撐教育科研的重要特色活動。我校堅持“面向課改、夯實基礎、立足校本、力求實效,在教學中研討、在反思中提高”的原則,建立了具有枝江一中特色的校本研修體系。 一是探索“模塊化集體備課”。在強化集體備課常規的基礎上,做好“四定”和“四統一”傳統備課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進一步提高備課的參與度和有效性,試驗推行“模塊化集體備課”。變 “研討完整教案”粗放式備課為“優化模塊、個體整合”的精細化備課,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和實效。 二是探索“4321”校本研修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創新研修模式,探索出“4321”單元式專題化校本研修模式,采用“同課異構”和“異層同構”的形式,引入單元式專題研修模式,以反思跟進為手段,以周次為單元組織校本教研活動,統分結合,切實增強了校本研修的效益。 三是實施 “田野式” 研修。我校教務部門、教研組、備課組、教師個體各個層面都是本著著眼課堂實際,從教學需要出發,征集課改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和突出問題,變問題為課題,以課題組為單位進行攻關,定期舉行課改專項工作例會和課堂教學主題研討會,組織專題培訓研討,切實解決出現的我校在推進課程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真問題、實問題、小問題,力避教學、教研“兩張皮”,征集問題做到“精、巧、細”,解決問題做到“短、平、快”,形成研修民主化、生活化、個性化,確保實效性。通過這種扎根本土、注重實踐、群體參與、浸潤有序的學校常態化的“田野草根”式的校本研修活動,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四是教研活動序列化。我校建立了教研活動網絡體系,環環相扣,層層落實,做到每日必修,每周必研,每月必結。備課組復習計劃細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節的復習任務且張貼在教室公示欄。每周一,備課組長組織開展導學案研制、集體備課、同課異構、“先聽后上”活動;每周三,教研組長組織開展主題研修活動。每個月,本組結合教學工作檢查反饋研修情況。 五是實施督研思一體化。我校成立了教學督導室,聘請特級教師擔任督察員,從教學行為、學習狀況、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四個方面對教師進行督查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組織研究,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倡導教學反思研究,支持教師錄聽自己的課,反思自己的課堂,解決課堂的問題,編寫教學實錄,撰寫教學隨筆。 六是踐行研訓一體。圍繞課改,我們進行了通識培訓和新教材培訓,重點組織新課改課堂教學校本培訓。每學年,學校組織兩輪“423”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活動,分類分層對高一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做到全員、全程和全面培訓;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開展了示范、達標和競賽等三個階段研討活動;開展教學研究月主題活動;定期組織召開階段推進診斷會,通過調查問卷、論壇和案例研討等形式,反思和診斷“423”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推行工作。 四、抓住關鍵,課題引領,提升學校科研境界。 在新課程改革中,最有實質性意義的是課程與課堂,我校抓住這兩個關鍵,以課題研究為主線,帶動全方位全員性的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科研文化。 一是以組織或參與新課程“學科有效教學”、“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三大重要課題的研究為切入點,構建新的學校多元課程體系,推動課程改革深層發展。從培養多元化人才的目標出發,構建起了“四三”課程結構體系:在課程管理主體上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在課程呈現形式上分學科、活動、隱性三類;在課程修業方式上分必修、選修、特色三種;在課程實施主陣地上分第一課堂(教室)、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第三課堂(社會)三塊。這樣,實現了德育課程化、文化課程化、管理課程化、環境課程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創設了空間。 二是以參與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重點課題“以學生發展為本,建設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研究為切入點,引領“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深化和發展。2009年秋季,我們本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原則,原創了“423”學導型健康課堂模式,變課外預習為課內預習,變用節次劃分學習內容為用內容劃分學習時間,變個體學習為主為個體、小組學習并重,變“教案教學”為“學導案”教學,教案、學案、練案融合為學導案,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特長。這樣,將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講授時間越來越短,學生展示時間越來越長,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學習態度問題。經常性探索信息化教學與“423”課堂教學模式各環節有機銜接的方法和途徑,切實做到減負增效。“423”學導型健康課堂模式的推行,激活了教學管理的原動力,提高了學生參與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促進了有效教學的生成。 三是從豐富課程內涵出發,整合校內外、信息化課程資源,著力開發校本課程,開拓教育科研的新領域。先后開設了時政課、閱讀課、活動課、“人與自然”系列等課程,并從這些課程方面展開研究。如以每天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早間新聞”、觀看中央電視臺“中國周刊”和“世界周刊”為主的時政課課;以開設讀報課,舉辦讀書節、英語節,創設“讀書漂流室”為主的閱讀課程;以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獎學金頒獎表彰大會、成人宣誓儀式,“激情行軍五十里”活動等重要活動為載體的學校經典文化品牌活動課程;以“人與社會”、“人與本土”、“人與科技”為主題的系列校本課程,編寫《修身與職業發展》教程,開展“三走進”(走進新農村、走進新企業、走進新社區)活動,編寫《話說枝江》專輯,了解枝江民俗文化,成立“沱江漫畫社”,聘請宜昌知名漫畫家上課,成立50多個研究性學習小組,開設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個人發展、跨學科綜合等五大類涉及20多個學科共100多個課題的研究性學習課程。 五、盯緊目標,優化評價,追求學校科研實效。 學校教育科研是要以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的價值取向,目的在于解決學校實際問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學校持續發展。所以,我校始終盯住這一目標,通過科研帶動教研,教研促成科研,取得了我校富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一是個體教科研成果多用。我校每學期都會進行科研成果登記,并堅持成果多用,即教師取得科研成果在評先評優、職稱評定、年度考核都會用到。近幾年,教師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教輔用書15部,72人次在市級以上公開課獲獎,85人次獲輔導獎。這些成果都在教師各種考評中用到。 二是集體科研成果共享。近幾年,學校有五項國家級、省級課題順利結題,“ 綜上所述,教育科研促進了我校教育從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較變,也促進了我校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充分顯示了我校強勢的科研實力。 我們堅信,枝江一中將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創造驚喜,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越走越遠,不斷取得新的標志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