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筆下的1945年蘇日遠東戰役 第一部分:滿洲、北朝鮮、薩哈林、千島群島、北方領土在蘇聯進攻前的情況 1,滿洲(和北朝鮮) 自從1942年夏以后,日本關東軍受到了嚴重削弱。在此之前日本在滿洲和北朝鮮的兵力為:16個裝備良好的常規師團,2個坦克師團,1個守備師團和1個騎兵旅團;總兵力為65萬,有675輛坦克,155輛裝甲車和750架飛機。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前往太平洋前線始于1942年9月,目的是阻止盟軍在南太平洋地區發動的開始于瓜島的反攻。從那時開始,關東軍開始轉變為后衛部隊、軍需倉庫和訓練基地,不斷輸送訓練完畢攜帶了裝備和物資的軍隊,而它的幾乎所有裝備良好的老兵部隊都被輸送了出去。截止1945年3月日本決定部署本土決戰時,關東軍共累計輸送出15個師團、3個新建師團、2個坦克師團和2個航空師團。 日軍在日俄戰爭后的戰略是在滿洲部署一支部隊,通過軍事行動至少要保護日本在遼東半島和南滿的權利。1932年滿洲國建立后,關東軍通過進攻戰略負責防御滿洲國全境。1943年9月后,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不利形勢已經相當明了,日本決定采取守勢,但日本陸軍指揮部沒有給出具體的防御蘇聯的指示。直到1944年9月,陸軍指揮部才最終命令關東軍將原先的進攻戰術轉變為持續性的防御戰術,此項命令強調在邊境前線地區與敵人交戰——就這樣,整整一年的時間、勞力和物資都空耗了。1945年1月17日,根據這一命令,關東軍呈給指揮部其行動計劃,并被告知將可有的最強大的軍隊部署在前線。但是隨后,4個被關東軍保留下來做最后儲備的老兵師團(包括1個坦克師團)、3個新建師團以及很多直屬關東軍的部隊就被調走了。因此,關東軍不得不改變其行動計劃——弱化了它的邊境地區的防御,并將它的主防御陣地后撤。同時,這也使關東軍的一切準備不得不推倒重來,包括新防御陣地的建造、轉移指揮部、轉移抽調和重建新部隊、將邊境地區堆積如山的裝備和彈丄藥撤到后方等。1945年5月30日,第17軍(前朝鮮部隊)的部分兵力補充到了關東軍中,而關東軍也開始在滿洲、北朝鮮開展針對蘇聯和美國的軍事行動。關東軍在1945年7月5日的新軍事行動方針是“如果蘇聯進攻無法避免,那就努力利用滿洲的廣袤地域粉碎敵人的進攻,維持連京線(大連至新京)、京圖線(新京至圖們)以南的重要地區,并制定計劃盡可能長時間地控制這些地區從而保證大東亞戰爭的順利開展。”因此,關東軍在滿洲以東和以南地區部署了大量部隊,但它在邊境上的軍事實力卻變得極為薄弱。尤其是在預感蘇聯可能進攻的西線,竟然沒有兵力可以調去防御;關東軍打算通過空襲和游擊戰防守西線,但漫長的西部邊界事實上已經完全洞開。 日軍的北支方面軍駐扎在內蒙古西部,與關東軍的防區相連,但是即使在這里,北支方面軍的2個師團(包括1個坦克師團)也被調走,該地的防御主要依靠薄弱的內蒙軍。根據1945年7月5日的計劃,關東軍計劃在9月底大致完成該計劃;但當關東軍正在建立新陣地和招募新兵的時候,蘇聯發起了突然進攻。 當蘇軍進攻時,關東軍從表面看似乎做好了準備:有2個航空旅團,一個機動旅團,2個獨立坦克旅團,9個獨立混成旅團和24個師團(其中8個剛于1945年7月由滿洲日本移民組成、5個于1945年5-7月從外調入、7個為1945年2月新組建、4個于1944年新組建),共約70萬人;另有1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00輛坦克和200架飛機。但是,這些部隊的質量、裝備、訓練和凝聚力都非常欠缺。以1936年時關東軍的主力之一第12師團的戰斗力為1計算(該師團于1944年被調往臺灣),上述部隊的真實戰斗力估計只相當于當年的8個半老兵師團: (1)有4個師團于1944年6月至10月在滿洲組建:107師團(戰斗力0.6),108師團(戰斗力0.65),112師團(戰斗力0.4),119師團(戰斗力0.7),總戰斗力:2.35。 (2)有7個師團于1945年2月在滿洲建立:122師團(戰斗力0.35),123師團(戰斗力0.35),124師團(戰斗力0.35),125師團(戰斗力0.2),126師團(戰斗力0.2),127師團(戰斗力0.2),128師團(戰斗力0.2),總戰斗力:1.85。 (3)有5個師團為1945年5月從外調入(1個來自朝鮮半島,4個來自中國關內):第79師團(從朝鮮調入,戰斗力0.4),第39師團(戰斗力0.8),第59師團(戰斗力0.4),第63師團(戰斗力0.4),117師團(戰斗力0.4),總戰斗力:2.4。其中,第59師團、63師團和117師團都是治安師團,相比普通師團的3個步兵聯隊,這種治安師團為兩旅團制,只有4個步兵大隊;而且只有迫擊炮部隊而沒有普通師團的炮兵聯隊。因此治安師團在火力和機動性上都很弱并缺少戰斗經驗。治安師團在戰時的編制約為12000人。 (4)有8個師團在1945年7月后在滿洲組建:第134師團、第135師團、第136師團、第137師團、第138師團、第139師團、第148師團和第149師團,由在滿洲的日本移民組成。這些師團的平均戰斗力只有0.15,總戰斗力:1.2。 (5)9個獨立混成旅團都在滿洲組建,其中第79和第80混成旅團于1945年2月組成,每個旅團由5個獨立混成大隊組成,戰斗力為0.15。而第130、131、132、133、134、135、136混成旅團于1945年7月后在滿洲由日本移民組成,每個旅團有4個獨立混成大隊,戰斗力只有0.1。總戰斗力:1。 上述部隊戰斗力全部相加,只相當于8.75個當年的老兵師團。 盡管日軍對蘇軍投入的兵力和攻擊過程都判斷準確,但是卻沒有判斷準確攻擊時間。關東軍指揮部認為蘇聯會直到關東軍基本完成防御準備后才發動進攻,并認為有《日蘇中立條約》的存在,蘇聯應該還沒有完成攻擊準備;指揮部認為危機會直到早秋時分才出現,應該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因此,日本中央指揮部和關東軍都對蘇聯的突然攻擊感到驚訝。 滿洲在此前通過增加食物和工業品的產品,扮演了軍需倉庫的重要角色。當盟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愈演愈烈時,日本人感覺滿洲比日本本土更安全,于是即使是1945年,仍然有很多機器設備及難民涌往滿洲。 到了1945年,除了軍人外,在滿洲已經有155萬日本人定居。在他們中間,約有27萬加入滿洲耕種組駐扎在邊境地區。其他人則在城市地區,很多住在滿洲中南部。大約有15萬在滿洲的日本人在1945年6月后的征兵運動中入伍。 由于無論中央指揮部還是關東軍都對蘇聯進攻的時間估計錯誤,初步的有關如何撤離在滿洲的日本居民方案還在軍方和地方政府層面討論,因此當蘇聯進攻時,這些準備都還沒有完成,很多日本人還待在遠離城市和鐵路的邊境地區,很多耕種組還是由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大多數男性已經參軍);因此當蘇軍進攻時,在絕望撤離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悲劇。 大約有10萬日軍和28萬日本平民當時住在北朝鮮。蘇聯發動進攻后雖然只影響了有限地區,但是蘇軍在停火后進入了北朝鮮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切斷了交通線,公共安全和秩序因此而變糟,很多人成為受害者。 2,薩哈林,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方領土 在薩哈林地區原先只有非常有限的邊境警察,也沒有任何開展軍事行動的準備。1939年末,一個新薩哈林混成旅團組建,它開始建立邊境陣地。但在1943年5月,阿圖島的日本守備部隊在抵抗美軍進攻時全部玉碎,這使得薩哈林混成旅團將其重心從防御蘇軍改為防御美軍,從而聚集在了薩哈林南部地區。1945年2月28日,在薩哈林混成旅團的基礎上,以三個步兵聯隊為核心的第88師團建立。他們仍然遵循軍方的命令,將大部分兵力投入南部地區,以應對美軍可能發動的進攻。1945年春夏之交,蘇軍在邊境地區的活動愈來愈頻繁,該師團在8月6日-7日做出計劃:“邊境地區將由一個聯隊防御以阻止蘇聯軍隊南下。南部地區由師團主力防守并不參與在邊境對蘇軍的進攻。” 當蘇聯進攻后,在薩哈林有24000日軍,絕大多數都是第88師團的,而在薩哈林的日本居民包括季節性勞工約40萬。6月30日,薩哈林的各工廠和居民點都組建了“國民志愿組織”,在蘇軍進攻后,其中的一些成為了“國民志愿戰隊”。“薩哈林鐵路志愿戰隊”有8799人,于8月1日組建,目的是在戰時維護鐵路的運行。還有3628名普通居民組成了防御性的游擊隊。 千島群島的防御同樣很晚。北千島群島的防御工事計劃于1936年制定,于1940年完成。1937年日本海軍在其中幾個島嶼上建立了機場。在日美戰爭爆發后,日本陸軍和海軍被部署在了千島群島以抵御美軍。但在千島群島的軍事部署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到蘇軍進攻時,日軍在千島群島的守備部隊是第91師團部署在北部的Shumushu和Paramusiru島,第41獨立混成旅團部署在Matsuwa島,第129獨立混成旅團部署在Urup島,第89師團部署在其他島嶼和日本北方領土。 幾乎所有的海軍部隊在蘇軍進攻以前已經撤離了千島群島(守備部隊總數約6萬)。還有2支部隊在8月2日接到命令后正準備前往Hokkaido島加強防御。 在北千島群島有一小部分隸屬于一家漁業公司的日本居民;但是日本平民丄主要居住在北方四島,在蘇軍進攻時四島共有約16000居民。在其他各島還有約1萬日本漁民,但在蘇軍進攻時候他們大多撤往了Hokkaido島。 第二部分:日蘇戰爭 1,蘇軍的準備 (1)蘇軍在遠東的進攻力量 由于蘇德戰爭在1941年6月爆發,蘇聯遠東部隊持續向前線運送兵力。蘇聯的遠東地區成為了歐洲戰場的訓練基地,如同滿洲相對太平洋戰爭一樣。但是,關東軍已經派出了很多最精良的部隊,關東軍本身已經相當薄弱,成為了一只紙老虎。相反,為了防住日本,蘇聯卻沒有減少它在遠東的軍事力量,保持了20個師的100萬兵力、超過2000輛坦克和自走炮、3000-4000架飛機。在蘇德戰爭開始后不久,蘇聯的外貝加爾軍區于1943年3月重新在邊界進行部署;在蘇德戰場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普爾卡耶夫將軍接過了遠東方面軍的指揮權。1943年8月蘇軍在遠東的普里莫爾斯基地區建立普里莫爾斯基集團軍。當歐洲戰場的形勢漸漸對盟軍有利時,蘇聯遠東軍自1944年秋天起的職責從原來的招募和訓練士兵轉為準備攻擊日軍。 1945年起,蘇軍開始向遠東集結新的戰斗力量;適合各種軍事行動的部隊被逐一挑選出來,從1945年5月至7月,軍隊的交通運輸線也已部署完成。蘇軍認為他們可能會需要突破日軍建立的強大工事,于是在4月13日從卡累利阿方面軍指揮部調來了梅列茨科夫元帥,他在蘇芬戰爭的曼納海姆防線戰役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梅列茨科夫接過了普里莫爾斯基集團軍的指揮權,該集團軍已與遠東方面軍分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集團。第3白俄羅斯方面軍的第5軍也在6月初加入普里莫爾斯基集團軍。 第2烏克蘭方面軍指揮部、第6近衛坦克軍和第2烏克蘭方面軍第53軍也抵達了滿洲西部前線,在這里蘇軍將在多平原、多山和多森林的地區開展機動作戰;第3白俄羅斯方面軍的第39軍于7月抵達滿洲里的西北地區,蘇軍將對該處開展突破。 蘇軍遠東方面軍指揮官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于7月初抵達赤塔并根據7月30日的命令建立了蘇聯遠東指揮部。8月5日,普里莫爾斯基集團軍更名為第1遠東方面軍,而先前的遠東方面軍(不包括海岸集團軍)則被更名為第2遠東方面軍。等蘇聯發動進攻時,蘇聯的遠東指揮部已準備了80個陸軍師(69個步丄槍師,2個摩托化步丄槍師,1個傘兵師,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0個坦克或機械旅,32個航空師,共1747000人、29835門火炮和迫擊炮、5250輛坦克和自走炮、5171架飛機。日軍和蘇軍的差別不僅僅是數量上的,蘇軍已經在遠東接受了訓練并在蘇德戰場積累了充分的戰斗經驗。 (2)蘇聯的基本戰略構想和軍力分布 蘇聯最高指揮部于1945年6月27日制定了初步對日戰略構想,即于8月20日—25日間發動進攻,摧毀在滿洲的關東軍。以下是這一構想的概況:3個紅軍方面軍從3個戰略方位發動進攻,即外貝加爾方面軍從西面,第1遠東方面軍從滿洲東面,第2遠東方面軍從東北面。從政治、經濟和軍事視角看來,蘇軍計劃攻占滿洲中心城市如奉天(沈陽)、新京(長春)、吉林、哈爾濱,將關東軍主力分割在滿洲北部和中部,通過強有力的攻擊將各處日軍包圍并最終殲滅。在這一計劃中,梅列茨科夫元帥提議攻占北海道,但是有很多人對此表示反對。以下是蘇軍的最后部署: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為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在滿洲西面,主要由第36軍、第39軍、第6近衛坦克軍、第53軍、第17軍和1個機械化騎兵集團軍組成,主力為28個步丄槍師、2個摩托化步丄槍師、5個騎兵師、2個坦克團和18個坦克或機械化旅,有8980門火炮和迫擊炮(口徑小于50毫米的未列入,下同),2359輛坦克和自走炮。其次是第1遠東方面軍(司令為梅列茨科夫元帥)在滿洲東面,主要由第35軍、第1紅旗軍、第5軍和第25軍組成,主力為31個步丄槍師、1個騎兵師、14個坦克或機械化旅,有10619門火炮和迫擊炮、1974門坦克和自走炮。最后是第2遠東方面軍(司令為普爾卡耶夫將軍)在滿洲北面,主要由第2紅旗軍、第15軍、第5步丄槍集團軍和第16軍組成,主力為11個步丄槍師、8個坦克旅,有4781門火炮和迫擊炮,917輛坦克和自走炮。 (3)加快發動戰爭的速度 7月16日,參加波茨坦會議的斯大林打電話給華西列夫斯基,詢問提早10天發動進攻的可行性,但華西列夫斯基回答說技術上很困難,于是進攻日期仍然造舊。 美國時間7月16日早晨,第一顆原丄子彈成功爆炸,斯大林隨后通過情報部門了解了相關信息。在7月17日的美蘇領導人第一次會議上,斯大林說蘇聯將在8月參與打擊日本的戰爭。在7月24日的會議上,蘇聯稱它能夠在8月下旬開展軍事行動,并說在第二輪行動中將進攻南薩哈林地區,但并未闡明對千島群島的態度。美蘇就有關海空軍行動區域的協議于7月26日達成(同日波茨坦公告宣布),將以內蒙古南部邊界、北京、新京(長春)、朝鮮半島東北部、日本海北部1/3、宗谷海峽中部作為邊界;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被視為美蘇共同行動區,太平洋被視為美軍行動區;另外美蘇還同意在千島群島的Paramusiru島和Onekotan島之間設立邊界。事實上,美軍已經在該地展開了猛烈的軍事行動,自奪回阿圖島后,美軍已開始攻擊北千島群島。 1945年伊始,美軍不僅對千島群島開展空襲,美國海軍也開始展開炮擊。7月,美國潛艇進入鄂霍茨克海,浮上水面并轟炸了Kunashiri島及南薩哈林的東南部。這一情形表明蘇聯已經無法將千島群島地區劃為自己的專屬行動區,蘇聯不得不收回它的野心。 7月28日,蘇聯最高指揮部正式宣布各方面軍和艦隊的任務。攻擊任務下達給了滿洲前線的各個部隊(除了孫吳和愛輝前線),防御任務和準備攻擊命令則下達給了薩哈林和堪察加方面的部隊。進攻日期仍然沒有確定。8月7日下午4點,最高指揮部下令于8月9日早晨發起進攻。因為原丄子彈于8月6日早晨投向廣島,這很有可能加快日本的投降,也因此蘇聯最高指揮部提早了進攻時間以“趕上公共汽車”。 莫斯科時間8月8日下午5點,(日本和滿洲時間晚上11點,即進攻前的1小時),莫洛托夫要求日本駐蘇聯大使與他會面,并向其告知蘇聯向日本宣戰。而日本大使向日本政府發送的電報卻沒有能抵達東京。有證據表明,蘇聯的人民內務委員會無限期扣留了這份電報。因此,在蘇滿邊境發動的進攻是完全的突然進攻,沒有任何預兆。 2,蘇軍的進攻 蘇聯偵察部隊和前哨部隊在8月9日零時跨過蘇滿邊界進入滿洲。根據日本最高指揮部的命令,關東軍此時正在做重新部署的準備,其主力已經撤離邊境地區;日軍在邊境的軍事力量只有先前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很多用來防御的炮兵部隊也已經被調走。在邊境的少數日軍觀察哨迅速被蘇軍的突然襲丄擊摧毀;如遇到防御較強的日軍陣地,部分蘇軍會將其包圍,蘇軍主力則向滿洲內陸迅速推進。但在滿洲東北部的孫吳和愛輝,以及在薩哈林和千島群島前線,蘇軍仍然保持防御姿態。 (1)東線的戰斗 日軍的第1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將軍)負責東線的防御,其防區包括北朝鮮的部分。該軍共有10個師團,包括喜多誠一直接指揮的第134師團,以及第3軍和第5軍、1個獨立混成旅團,一支邊界警衛部隊和一個機動旅團。相比之下,進攻該地的蘇軍包括了梅列茨科夫元帥的第1遠東方面軍的全部軍力和普爾卡耶夫將軍的第2遠東方面軍的主力,一共有36個步丄槍師、18個坦克和機械旅。日軍第1方面軍的任務是動用部分邊境部隊誓死保衛邊境陣地,同時該軍主力部隊則在穆棱附近的陣地前爭取抑制并粉碎蘇軍的進攻;如果蘇軍的進攻不可避免,該軍將逐一向西南撤退,并利用多山的地形滯阻蘇軍進攻。 第1紅旗軍和第5軍作為蘇軍第1遠東方面軍的主攻部隊,一直推進至滿洲東部的戰略要地牡丹江;蘇軍第35軍在主攻部隊的北側,第25軍作為輔助攻擊部隊在主攻部隊的南側;這兩支部隊的任務是保護主攻部隊的側翼。 A,綏芬河地區:日軍第124師團VS蘇軍第5軍 日軍的第5軍負責防御綏芬河北面地區,以3個師團作為其主力部隊;但是當蘇軍進攻時,這幾個師團卻分散在一片相當廣闊的區域里。 蘇軍第5軍是主攻部隊的左翼,迅速攻擊了日軍第124師團在邊境的2個大隊,并在綏份河以北20公里的觀月臺予以突破。蘇軍顯然高估了日軍在這里的軍力,在坦克和自走炮的掩護下,蘇軍第5軍的前哨部隊迅速推進,到了早晨,所到之地幾乎所有的日軍觀察哨和小陣地都被摧毀。部分日軍逃離,但在幾個陣地上日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其中,第271聯隊第3大隊的300名士兵、200名退伍兵、150名平民和綏芬河的日本縣長沒有來得及撤離,他們進入綏芬河地區的一個核心陣地——天長山陣地,這些人用僅有的一門280毫米榴彈炮堅守陣地;8月11日,日軍炮彈打完;8月12日,蘇軍開始對這一陣地進行猛烈轟炸;8月14日,日軍陣地被蘇軍火箭炮的毀滅性轟炸摧毀;8月15日,蘇軍步兵和坦克沖進日軍陣地,幾乎陣地中的所有日本人都被殺或自殺,陣地被攻占。 至8月11日,蘇軍第5軍已經向前推進了80公里,與日軍第124師團的主力在穆棱陣地相遇。此前日軍第5軍指揮官認為蘇軍將沿著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推進,因此在9日他將從其他地區抽調來的部隊部署到了124師團的后方;同時,他將第126師團和第135師團的主力調往牡丹江東岸的掖河地區,決定固守牡丹江,牡丹江是滿洲東部的唯一中心城市。 B,興凱湖西部:日軍第126師團VS蘇軍第1紅旗軍 日軍第126師團負責興凱湖西部100公里處的防線,在該處日軍的主力是2個步兵大隊,這支部隊在牡丹江東北50公里處的自興屯附近建立了陣地。蘇軍第1紅旗軍作為主攻部隊的右翼,其部分部隊作為北翼在開闊地推進,主力部隊則作為南翼配合第5軍在多山密林地帶進攻。第1紅旗師的主力是6個步丄槍師,有400輛坦克和自走炮。日軍第126師團防守區的最北面陣地是二人班陣地,該陣地的日軍擊退了蘇軍的第一輪進攻并最終幾乎全部戰死(40人戰死,僅1人幸存);其他邊境觀察哨和小陣地上的日軍在遭受一定損失后后撤。至8月11日早晨,蘇軍先遣隊(以一個坦克旅做主力)向前推進了30公里。 滿洲其他地區的日本人在混亂中倉促撤退,遭遇了不少損失。雞西東部的哈達河耕種組以及一些日本平民共1300人經歷了諸多悲劇中的一個。他們跟在從滴道后撤的第126野炮聯隊后方撤退,而第126野炮聯隊正遭到蘇軍飛機的持續轟炸。這些日本人被夾在日軍野炮聯隊和已經推進到麻山的蘇軍(第1紅旗軍的先遣隊)之間,到8月12日,蘇軍坦克截斷了他們的退路;這批人中的絕大多數自殺,少數人在40名男性的帶領下舉著日本劍向蘇軍發起沖擊,大多數人被殺,只有很少數人幸存。僅該耕種組就有450人被殺或自殺,包括婦女和兒童。 C,興凱湖北部:日軍第135師團VS蘇軍第35軍 日軍第135師團負責興凱湖北岸至哈巴羅夫斯克以西60公里的烏蘇里江防線,它的主力部隊為兩個步兵聯隊,部署在虎林和東安等地。該主力部隊有2個大隊分布在長達400公里的邊境上,還有約一個大隊在牡丹江以北50公里的齊新附近建立了一個陣地。日軍第5軍直接指揮的第15邊防衛隊被部署在虎頭要塞。 8月9日凌晨,蘇軍第35軍(以3個步丄槍師和2個坦克旅為主力)突然越過阿穆爾河并同時轟炸虎頭要塞;至8月10日晚,蘇軍已將要塞外圍的日軍逐回要塞內。在發動夜襲失敗后,蘇軍一個步丄槍團和一個陣地守衛部隊在大炮的支援下對日軍的陣地予以包圍。虎頭要塞內的日本人約有1900人,其中1500人是第15邊防衛隊的士兵,還有400人是士兵家屬、滿洲鐵路公司員工和一些耕種組成員;他們拒絕了蘇軍提出的勸降建議,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無法與上級指揮部取得聯系。直到8月26日要塞最西端的虎嘯山陣地日軍全員戰死,日本人的抵抗才告一段落。興凱湖北部的5個獨立觀察哨內的日軍據估計也全部戰死;其中在黃崗觀察哨,根據蘇軍的記載,30名日軍在完全被包圍的情況下寧死不降,最后全部戰死。其他地區的觀察哨也被摧毀,但很多士兵成功撤了出來。 D,東寧以南地區(日軍第3軍VS蘇軍第25軍) 日軍第3軍(主力包括4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機動旅團,其中的1個師團和1個獨立旅團在蘇軍進攻后劃給日軍第1方面軍指揮)負責東寧至綏芬河以南40公里至圖門江口的防御,防線總長約200公里。其主力部隊部署在離邊境30-80公里的地區。在東寧以東的郭亮和勾玉陣地、東寧東南的勝洪陣地,日軍各布置了一個大隊;在五家子附近,日軍布置了一個步兵聯隊。除了以上幾個地點,在其他地區日軍的兵力相當薄弱。 在他們面前的是蘇軍第25軍,其主力是4個步丄槍師和一個坦克旅,進攻發起后,又增加了5個坦克和機械旅,以支持主攻擊線南翼(蘇軍第5軍),并向西南方向進攻以準備沿著朝鮮東海岸往南推進。 8月9日零時,蘇軍對東寧地區的日軍觀察哨發起了突然襲丄擊,并繞過了日軍防守嚴密的陣地。蘇軍主力以坦克旅作為先遣隊,沿著新寧線(新興-東寧)向西南推進。 最先被蘇軍攻擊的日軍觀察哨幾乎瞬間就被摧毀。很多日軍邊防部隊在遭受一定損失后根據命令后撤。在郭亮和勾玉陣地部署有第132獨立旅團第786步兵大隊的660名士兵。自8月10日早晨起,靠近公路的郭亮陣地遭到大批蘇軍攻擊,情況危急,沒有時間撤離;陣地里的80多名日本人,包括士兵、家屬、耕種組成員幾乎全部用炸丄藥自殺。在勾玉陣地日軍繼續抵抗,但他們的陣地被蘇軍隔開,很多人死傷。在最后關頭,少數還能走動的人被強迫離開,陣地上剩下的人全部死亡。蘇軍對勝洪陣地開展了密集的炮擊和空襲,勝洪陣地有約1000人,大多數來自第132獨立混成旅團的第783獨立步兵大隊。蘇軍步兵于8月14日開始進攻,但日軍頂著槍林彈雨將其擊退。日軍的頑強抵抗使蘇軍不得不請來一名已經被關押的日軍第3軍軍官,讓他進入守軍陣地傳遞停火命令(此時日本已投降),守軍這才停火。 每個扼守主要公路的日軍師團都努力阻止蘇軍的推進,在各處都發生了激烈交火。日軍主要在高地上設立陣地,而蘇軍則沿著公路一路推進,當日軍接到停火命令后,蘇聯先遣隊抵達了延吉附近,準備隔斷滿洲和北朝鮮東部的所有聯絡。 在與人數占優的蘇軍作戰時,日軍往往戰到最后一刻,很多人自殺。一些日本人在試圖后撤時遭到攻擊,還有一些人在精疲力竭后選擇了自殺。在滿洲上演了無數這樣的悲劇。其中一個悲劇事丄件是一整支部隊在停火后因為無望回到日本而全員自殺:第3軍指揮的東寧重炮聯隊在圖們地區遵循了炮兵的與炮共存亡傳統;所有士兵一個個爬上裝好炸丄藥的大炮和卡車,最后同時引爆炸丄藥自殺。第79師團的工程聯隊當時駐扎在延吉以東靠近圖們,該聯隊包括聯隊長在內的主要指揮官全部自殺;有一個中隊則自愿分為兩組,一組為自殺組,一組則不參加自殺,最終包括不愿投降的中隊長在內的40名自殺組成員同時自殺身亡。 8月12日,蘇軍太平洋艦隊的陸戰旅偵察部隊在朝鮮的雄基和羅津登陸。8月13日后,蘇軍陸戰旅偵察部隊還在清津登陸。日軍在當地的守軍發動反擊,并將蘇軍趕回海邊,但在關鍵時刻蘇軍增援部隊趕到,日軍在19日根據命令停火。 E,牡丹江防御戰(日軍第5軍主力VS蘇軍第5軍和第1紅旗軍) 8月11日蘇軍第5軍的先遣隊跨過穆棱河,于8月12日對穆棱西面的日軍第124師團陣地發動猛攻,并于同一天沿著牡丹江公路展開突破;很快蘇軍突入日軍匆忙建立的防御陣地,前鋒部隊抵達了離掖河12公里的磨刀石,但在這里蘇軍攻勢被一支倉促派來的由日本軍校學員組成的日軍部隊遏制。日軍第124師團也對蘇軍突破點發動反擊。同時,日軍從自興屯和齊新分別調來了第126師團和第135師團的主力,在掖河附近組建了第二道牡丹江防線。當蘇軍第1紅旗軍接近掖河北面時,前一天剛趕到的日軍第135師團(主力是一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將其擊退。8月14日,蘇軍第5軍擊潰日本學員部隊,在同一天發動了對掖河以東日軍第126師團的全線進攻。同在14日,蘇軍第1紅旗軍在掖河北面準備新一輪的攻擊,并于15日重新發動對日軍第135師團的全面進攻,但日軍第135師團雖然兵力薄弱,卻仍然守住了陣地。日軍第126師團也勉強擋住了蘇軍第5軍的進攻。 8月14日晚,當牡丹江的6萬日本人全部撤離后,日軍第5軍接到日軍第1方面軍的撤退允許,于8月15日晚開始撤退;其主力(第126師團和第135師團)撤往牡丹江以西60公里的橫道河子,并于17日接到停火命令。在混亂的戰場環境中,第126師團的第278聯隊沒有接到撤退命令,該聯隊的聯隊長決定在沒有接到命令前絕不后撤一步。在被數倍于己的蘇軍包圍,且其他日軍部隊其實已經撤退的情況下,他和他的士兵在8月16日仍然堅持戰斗。至17日午夜,該聯隊大多數人都已戰死,少數人接到了聯隊長最后發出的撤退命令,而聯隊長本人則自殺身亡。換個角度說,第278聯隊事實上起到了后衛部隊的作用,正是該部隊的血戰才確保了師團主力能安全撤退。 日軍第124師團在穆棱陣地持續作戰,但被蘇軍孤立后,他們沿著山地向南撤退。8月22日,該師團主力與蘇軍在牡丹江以南20公里的寧安達成協議并放下武器。 在這一階段,逃往牡丹江的日本人仍然遭遇了很多悲劇。寶清縣的一支耕種組和虎林縣的一支耕種組在逃跑過程中遭遇了很多傷亡。最后,他們抵達了寶清縣以西的勃利縣附近。8月24日,他們中的一些成員由于瀕于崩潰,焚燒了一架碰巧在附近著陸的蘇軍飛機;8月26日,他們又射擊并焚燒了一輛已經掛了白旗的蘇軍卡車。因為認為已經不可能返回日本,這些人中的一些帶頭者決定實行集丄體自殺。8月27日,蘇軍完全包圍了他們并用槍炮向他們射擊,很多人自殺或被殺。進入勃利縣附近的日本人估計有2500人,其中大約有1500多人被殺或自殺。 F,松花江沿岸(日軍第1方面軍指揮的第134師團VS蘇軍第2遠東方面軍的第15軍) 蘇軍第2遠東方面軍沿著松花江推進,目標是以第15軍為主力占領哈爾濱。此外,蘇軍以第2紅旗軍和第5步丄槍集團軍為支援部隊,第2紅旗軍從海蘭泡出發向齊齊哈爾推進,第5步丄槍集團軍則從阿穆爾河向寶慶進發。 在阿穆爾河及松花江盆地駐防的是日軍第134師團。在黑龍江沿岸日軍只有少數觀察哨,在松花江西岸的鶴崗和右岸的富錦日軍駐扎了1個大隊,師團主力則在方正附近建立了陣地。蘇軍第15軍(主力為3個步丄槍師和3個坦克旅,另有阿穆爾艦隊的配合)跨過阿穆爾河后直插阿穆爾河與松花江的交匯口,向富錦、佳木斯和哈爾濱方向進發。 蘇軍于8月9日凌晨1點越過阿穆爾河,在河岸邊離哈巴羅夫斯克僅60公里的撫遠居住有190名日本人,包括約100名婦女和兒童,他們遭到了蘇軍艦隊的猛烈攻擊,絕大多數都被打死。其他日軍觀察哨在蘇軍進攻前紛紛后撤;不久蘇軍發起登陸戰,另一支蘇軍則沿松花江而下。在日軍134師團之前的小股日軍部隊做了頑強抵抗并遲延了蘇軍的攻勢;很多居住在佳木斯附近的日本人逃往綏佳線(綏化-佳木斯)。第134師團指揮部和駐扎在佳木斯的日軍按計劃撤往150公里外的方正。8月15日,蘇軍對佳木斯發動全線進攻,而事實上這時候日軍已經撤退了。第134師團的主力聚集在方正附近,于8月25日向蘇軍繳械。一些居住在這片區域又沒能用上鐵路的日本人只能步行逃跑,結果遭到了蘇軍和當地強盜的攻擊,很多人死傷,還有人自殺。有些步行逃跑的耕種組全數死亡,還有一些耕種組有約一半人死亡或失蹤。大約有9000日本人進入方正,他們中有很多人自殺、死于疾病、遭到蘇軍劫持或被迫嫁給當地人。 (2)北線的戰斗(孫吳和愛輝:日軍第4軍的第123師團VS蘇軍第2紅旗軍) 日軍第4軍負責防御位于孫吳和愛輝的北面防線及位于海拉爾和博克圖的西北防線。第123師團主力駐扎在孫吳的主陣地,第135獨立混成旅團的主力駐扎在愛輝陣地(孫吳以北30公里),還有一支部隊駐扎在孫吳以西30公里的二棧陣地,沿黑龍江沿岸日軍也部署了很多觀察哨。此外在孫吳陣地的前方和側翼,日軍也部署了一些較強的部隊。蘇軍第2紅旗軍(主力為3個步丄槍師和3個坦克旅)將其軍力分為兩部分,一支向孫吳-哈爾濱推進,另一支向愛輝-嫩江-齊齊哈爾推進。蘇軍第2紅旗軍于8月11日早晨越過江面,向當面的日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當地的很多零散耕種組在撤退中成為受害者,但在黑河和孫吳等日本人聚集的地區,幾乎所有人都通過北黑線(北安-黑河)成功后撤。在孫吳主陣地前方和側翼陣地內的日軍雖然損失巨大,但仍然拼死戰斗。主陣地內的第123師團主力擊退了數次蘇軍的進攻,當他們打算于15日晚發起大規模的反擊時,他們接到戰爭已經結束的訊息;他們于16日停火時仍然控制著幾乎所有陣地。愛輝陣地自13日起遭到攻擊,二棧陣地在15日遭到猛攻;停火命令由于溝通不暢而沒有傳達到這兩個陣地上,但陣地上的日軍一直戰到21日才停火,而且仍然控制著大部分陣地。 在該片區域的很多耕種組在撤退時也遭遇了悲劇,尤其是一支黑河的耕種組;該組包括嬰兒在內共有470人,他們于8月13日開始撤退。蘇軍此時已經占領了不少地方,因此他們不得不沿著小興安嶺的山地逃跑;不久他們因為復雜地形和缺乏食物而精疲力盡。因此他們不得不留下106名老人、婦女和兒童,并幫助建立了一個簡易窩棚作為庇護所,還留下了足夠10天食用的食物,承諾會盡快返回接這些人回去(但所有這106人據推測都死在了那里)。剩下的人繼續沿著小興安嶺逃跑,耗盡了體力;當他們最終進入開闊地帶后,他們又遭到當地強盜的襲丄擊,財物又被蘇軍士兵洗劫一空。最終470人中只有134人返回了日本。 (3)西線的戰斗(日軍第3方面軍的第4軍VS蘇軍) 在滿洲西線的唯一日軍部隊是海拉爾西北的日軍第4軍的第119師團和第80獨立混成旅團,在他們南面,第107師團防守阿爾山。在這些日軍部隊面前是外貝加爾方面軍的全部軍力。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計劃以第39軍、第6近衛坦克軍和第17軍作為第一攻擊線,以第53軍作為第二條攻擊線,對新京發動主攻;在主攻線以北他計劃以第36軍進攻海拉爾,在主攻線以南以騎兵機械旅進攻多倫和張家口。 A,海拉爾和博克圖地區(日軍第119師團、第80獨立混成旅團VS蘇軍第36軍) 日軍第80獨立混成旅團主力部署在海拉爾陣地,離邊境約100公里;而第119師團的主力則駐扎在伊列克得-博克圖地區,位于海拉爾陣地以東100公里;該師團還有部分兵力作為觀察哨分布在長達300公里的邊境線上。蘇軍第36軍(主力為7個步丄槍師和1個坦克旅)于8月9日零時向邊境上的日軍部隊發起了突然進攻,并直插海拉爾。17個日軍邊境哨所里有8個無人活著撤回,估計已經全部戰死。日軍主力開始撤退,但在蘇軍的追擊下遭到很大損失。蘇軍坦克旅長驅直入100公里,于當日在海拉爾后方截斷日軍退路。在邊境和邊遠地區的很多日本人都成為受害者,但在海拉爾的6000日本人在蘇軍切斷海拉爾與后方的聯系之前沿著鐵路成功撤離。第80獨立混成旅團將它的部隊拆分,在5個原本計劃駐扎3萬士兵的陣地里部署了5000人,還有部分士兵在陣地外做志愿攻擊。他們被蘇軍完全包圍,遭到了猛烈進攻,于18日停火。同時,仍有不幸的悲劇發生,有超過50名日本人,主要是警察和縣政府官員的家屬,在阿穆古朗邊境警察的幫助下撤至海拉爾的三號陣地,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和父親正在前方戰斗,所有人在停火之前都用手榴彈自殺了。蘇軍第36軍的大部分軍力都被限制在海拉爾附近用于包圍和攻擊日軍部隊,無法派出足夠的部隊向東發起進攻;在大興安嶺,日軍第119師團在阻滯了蘇軍的突破后,于17日接到命令停火。 B,阿爾山和五叉溝地區(日軍第107師團VS蘇軍第39軍) 在日軍第3方面軍負責的西部防線上,只有第107師團是接近邊境的。該師團部分駐扎在阿爾山,主力部署在五叉溝,此外在邊境上還部署了一些觀察哨。蘇軍第39軍(主力為9個步丄槍師、1個坦克旅、2個坦克團)計劃利用部分兵力從阿爾山南部突破,切斷阿爾山和索倫地區的日軍退路,利用其他兵力直接攻擊阿爾山日軍陣地。 8月12日,蘇軍占領了阿爾山陣地南部的山區,并切斷了日軍的退路;然而在阿爾山和五叉溝的日本平民已經于9日沿著鐵路成功撤離。由于停火命令來得太遲,日軍第107師團在14日和15日血戰兩天后從唯一可以逃跑的北面逃往山區。8月25日-26日,精疲力盡的日軍在號什臺遭遇了蘇軍第221步丄槍師,并擊退其一部。在蘇軍的要求下,關東軍派出一名日本聯絡官,在一名蘇軍軍官的陪同下向這批日軍傳達了停火命令,日軍第107師團這才放下武器。 邊境上的一些日本平民成功通過鐵路后撤,但在后方的興安,撤離遲緩的日本人則遇到了麻煩并遭到了很大損失。在興安縣東部住有1200名日本人,他們于11日在縣議長的帶領下開始撤離;由于興安軍(滿洲軍)準備了30輛貨車,因此這些日本人改變了原定乘火車的計劃。14日,當他們抵達葛根廊時,蘇軍坦克出現了;試圖上前的縣議長被蘇軍機丄槍射殺。此后,蘇軍坦克增至10多輛,機丄槍持續射擊,有大約1000名日本人被機丄槍射殺或自殺,只有約200名日本人得以逃跑,另有90名婦女和兒童被留在了附近。興安縣附近的一個有964名成員的耕種組也晚撤了一步,他們于16日向南撤退,一路上不斷與包圍他們的當地強盜搏斗。在被包圍了7個小時后,共有800名日本人被殺、自殺和失蹤。而據說這群強盜的頭目于1946年6月被蒙古軍隊打死。另有一支700人的耕種組于12日晚撤離,據估計他們于25日在桃南遭到蘇軍攻擊,幾乎全員死亡。 C,大興安嶺和熱河山區 日軍第三方面軍的第44軍負責西部邊界,但除了第107師團外,其他部隊都遠離邊界,因此整個西部防線幾乎是完全向蘇軍洞開。第108師團駐扎在熱河,幾乎沒有與蘇軍交戰。蘇軍的外貝加爾方面軍的主攻部隊包括了18個步丄槍師、2個摩托化步丄槍師、1個空降師、1個坦克師、13個坦克和機械旅和2個自走炮旅,計劃從阿爾山南面突破,迅速穿過大興安嶺山區,占領包括新京和奉天在內的滿洲中部地區。 蘇軍于8月9日零時越過邊境并全速前進,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但因為地形復雜和天氣變壞,主攻部隊的前鋒第6近衛坦克旅消耗了超過預計的燃料;該旅抵達大興安嶺東麓后便原地停下,從其他部隊搜集燃料,直至8月13日,但推進速度已大大減緩。雖然在此期間幾乎沒有日軍地面部隊的抵抗,但日軍第2航空軍于8月12日向蘇軍發起了空襲。據蘇軍記載,日軍飛機在消耗了所有的彈丄藥后向蘇軍坦克做自殺式攻擊。 D,內蒙古地區(日軍駐內蒙部隊VS蘇蒙騎兵-機械集團軍) 蘇蒙騎兵-機械集團軍(以5個騎兵師、2個坦克和機械旅、1個摩托化步丄槍旅為主力)于8月9日零時突入內蒙古境內,目標是張家口和多倫。8月19日,蘇軍襲丄擊了離張家口不到30公里由日軍第2獨立混成旅團防守的陣地。駐扎在內蒙的日軍已經得知蘇軍在滿洲的所做所為,決定將所有在張家口的日本居民全部撤走。第2獨立混成旅向蘇軍請求給予一段時間以便后撤,但這一請求被拒絕了。雖然該旅團已得知戰爭已經結束,但仍然在指揮官的命令下,志愿抵抗蘇軍直至8月21日。當張家口的40000日本居民全部撤離后,該旅團才離開陣地撤至長城以南。 (4)薩哈林和千島群島的戰斗 蘇軍于8月11日早晨發動南薩哈林攻勢,參戰部隊為第2遠東方面軍的第16軍(以3個步丄槍旅、1個坦克旅、2個獨立坦克營為主力)和北太平洋艦隊(數艘軍艦、1支航空隊和1個陸戰旅);第16軍于8月11日早晨越過薩哈林地區的蘇日北緯50度邊界。防守薩哈林的日軍部隊是第88師團,其主力此時正在薩哈林南面;在北面邊境地帶防守的主要是第125聯隊,該聯隊與蘇軍拼死戰斗、堅決防守陣地,阻滯了蘇軍原計劃的南下攻勢,直至8月18日接到停火命令后該聯隊才放下武器。 但相比起滿洲,整個薩哈林地區的停火顯得相對延后了——日本指揮部給關東軍的指令是在8月16日“停火并交出武器”,而給日軍第5方面軍的指令卻是到19日;導致這一延遲的主要原因是蘇軍在8月15日開展了更猛烈的攻勢,日軍第5方面軍發現蘇軍有向北海道進攻的跡象,因此給第88師團下達命令必須堅守。 蘇軍在發動南薩哈林攻勢不久于20日分別在薩哈林西海岸的Lesogorsk和Kholmsk登陸。蘇軍登陸后立即發動攻勢并轟炸城鎮,很多日本平民被殺。原本在薩哈林南面做防御戰準備的日軍第88師團主力發現主動出擊已不可避免,師團長帶著少數部隊立即北上保護日本居民的后撤,他們竭盡全力抵抗蘇軍的南下攻勢,但蘇軍并不打算后撤。同在20日,先前給第88師團下令堅守的日軍第5軍接到了指揮部“停火并交出武器”的指令,于是第88師團于8月22日與蘇軍在Makarov達成停火協議。在此期間,日本在薩哈林的行政機構動員了陸軍、海軍、鐵路、船運等多個部門,于13日開始將日本平民緊急轉移至北海道,共有76000人按計劃撤離,還有24000平民自行撤離。蘇軍于8月19日開始準備登臨北海道的行動;8月22日,三艘滿載從薩哈林后撤的日本平民的船只遭到蘇軍潛艇攻擊,2艘被擊沉,1艘被重創,1700多人死亡。此外,在整個薩哈林地區還有約2000日本居民在蘇軍的攻擊中死亡。 8月15日晚,在日本已經接受波茨坦公告后,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下令發動對千島群島發起進攻。第2遠東方面軍的1個步丄槍師主力在蘇聯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在占守島登陸。防御該島的日軍第91師團助理迅速下令其坦克聯隊對來犯之敵發動猛烈反擊,將登陸的蘇軍壓縮在一塊狹小范圍內。此外,日軍還準備動用師團主力發動全面反攻。但此時日軍指揮部傳來命令“暫停戰斗,限做防御戰”。于是該師團停止了積極反擊,轉為防御作戰;此后,日軍在堅守陣地的同時于8月18日派出代表與蘇軍談判,但沒有達成協議。8月20日,日軍第5方面軍發出了停火并交出武器的命令。最終第91師團的代表于8月21日在一艘蘇聯戰艦上簽署了停火協議。 進攻千島群島的蘇軍于8月24日占領了占守島和Paramusiru島并解除了日本守備部隊的武裝;并于8月24日起向南千島群島進發,于8月28日抵達Urup島。蘇軍于8月31日宣布完成千島群島的攻勢。第2遠東方面軍第16軍的1個步丄槍旅和第1遠東方面軍第87步丄槍集團軍的1個師于8月28日發動登陸日本北方島嶼的攻勢,于當日登陸Iturup島,并于9月1日登陸了Kunashiri島和Shikotan島。甚至有部分蘇軍在9月4日-5日還登陸了Habomai島。至此,日本北方四島為蘇聯占領直至今天。 3,戰爭的結束 日本于8月14日晚發出照會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中午,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戰爭已經結束。但是蘇聯卻宣稱“戰爭繼續”,并繼續在各地發動攻勢。至8月15日,蘇軍雖然已經進入滿洲,但滿洲腹地包括擁有諸多重要城市的滿洲中部和南部蘇軍尚沒有到達;在薩哈林地區,蘇軍發動攻勢在邊境地區就被日軍遏制;在千島群島,蘇軍在8月15日甚至還未發動攻勢。但蘇聯認為需要占領這些地區,以使雅爾塔協議下的成果最大化。 8月16日晚日本關東軍指揮部舉行會議,決定向各地的日軍傳達停火命令。各地與蘇軍接觸的日軍于8月17日—18日陸續與當面的蘇軍協商后停火。但由于無線電通訊出現問題,有個別日軍部隊沒有收到停火命令而繼續抵抗。8月19日,關東軍指揮部派出代表前往靠近蘇滿邊境的蘇聯領土與華西列夫斯基簽署停火協議。盡管如此,蘇軍的外貝加爾方面軍仍然于8月19日在新京空降;第1遠東方面軍于8月18日在哈爾濱空降、于19日在吉林空降。外貝加爾方面軍于8月19日在豐臺空降、8月22日在旅順和大連空降,另有兩個旅于8月24日乘火車抵達旅順。 蘇聯加快了發動戰爭的速度,但日本卻比預想的要早停火。因此,蘇聯十分倉促地占領了全滿洲、北朝鮮、南薩哈林、千島群島甚至日本北方四島。其中大部分地區都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停火后蘇聯才占領的。而占領Habomai島甚至發生于日本在東京灣密蘇里號上簽署投降協議后的9月4日-5日。 附記: 如前所述,1945年時日本關東軍的軍力已經相當薄弱,但盡管如此,他們仍然打得相當出色。日軍第124師團、第126師團、第135師團的戰斗力只有0.7,但是在滿洲東部的牡丹江之戰中他們進行了堅決防御,確保日本平民安全撤離牡丹江。 同樣,在東寧的第132獨立混成旅團(戰斗力0.1)、在暉春擋住蘇軍突破的第112師團(戰斗力0.4)、在孫吳和愛輝防線的第123師團(戰斗力0.35)、堅守住陣地的第135獨立混成旅團(戰斗力0.1)、在阿爾山陣地戰至8月29日的第107師團(戰斗力0.6)、堅守海拉爾戰地的第80獨立混成旅團(戰斗力0.15)都打得相當出色;尤其是先前都未列入戰斗力分析的第15邊防警衛部隊(戰斗力低于0.1),該部隊在虎頭陣地被蘇軍完全包圍但拒不投降,堅守到了8月26日,最后全員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