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刀工處理后的原料形狀
原料經過各種刀法加工,可形成塊、片、絲、條、丁、段、球、泥、粒、末以及麥穗形、菊花形、梳子形、蓑衣形、荔枝形等多種形狀。下面介紹幾種較常用的形狀的加工
1.塊
塊是根據烹調的需要和原料的性質,用切、剁、砍等刀法形成的。塊有各種形狀:菱形塊、長方形塊、三角形塊、排骨形塊、梳子形塊、方形塊、滾料塊等。塊的形狀與大小與烹調方法、火候、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如“南乳扣肉”。“紅燜海參”用長方形塊,“炊長、2厘米寬的塊狀,都著眼于烹調方法與原料入味。塊的形狀及大小也受原料影響,如“生炊肉蟹”,若蟹小,塊也小,面積要切寬一些;蟹大,塊也大,面積窄長。
2.片
由于原料有硬軟脆韌之分,片的形成也有切、片等不同刀法。片又有厚薄大小及形狀不同之別,一般是根據菜肴的質量要求和烹調方法而定。常用的有柳葉片、指甲片、月牙片、象眼片、梳子片、骨牌片等。以上各種片均以形取名,如柳葉片指片薄而狹長,形似柳葉;月牙片如黃瓜切成兩邊,挖去中間的瓜瓤之后,橫切成片,狀似月牙;象眼片乃指菱形狀的片類,似象的眼睛;梳子片指片的一邊切絲,像梳牙,另一邊不切斷,似梳背。
3.絲
切絲一般要先把原料切成片狀,然后加工為絲。切絲時往往把若干片疊合,以加快速度,但要掌握均勻。絲的粗細取決于原料的性質和烹調的需要,一般是堅硬或韌性強的可切細一些,脆的、軟的較易斷碎,可切粗一點。但重要的是烹調需要,如沙茶炒雞絲,因用炒法烹制、雞肉肉質較嫩,故雞肉切成中絲。
4.條
條是在厚片的基礎上切出的。條的長短大小是根據菜肴制作需要而定的。如“八寶素菜”把白菜膽切成條,長是7厘米,寬2厘米。但“玉簪田雞腿”的輔料筍肉改條,長是4厘米,而粗是0.5厘米XO.5厘米;而另一輔料火腿,長度與筍肉一樣,粗只有0.3厘米XO.3厘米。為什么這兩種輔料的條切得那么小呢?這是烹制菜肴的需要,因為田雞腿脫骨以后,要把筍、火腿、冬菇(與筍同樣大小)各一條穿
進田雞腿內。
5.丁
丁是在厚片改條之后再切成的。丁有多種形狀,一般是方塊狀,其大小根據烹調方法的需要和原料性質、形狀而定。
6,段
潮州菜對段的概念并沒有嚴格的界限。一般只是把段看為是長條形的,至于段的大小與長短則沒有什么限制。段的長短,可以根據烹制菜肴的需要,用數量詞加以限定。如“脆皮大腸”,經炸之后,必須改成段,每段長5厘米。
7,粒
粒比丁小,一般如米粒、綠豆粒那樣大小,或更小一點,主要也取決于原料性質和烹調需要。粒是在絲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菜肴中,粒狀原料多用作配料。粒也叫米,如姜米、紅椒米等。
8.末
末比粒更小,通常是切成粒之后再剁碎。有些菜肴輔料形狀要求微小,必須剁為末。如“清蓮花豆腐”需配干貝末、火腿末等。
9.茸
用剁、研、壓等方法,將原料制作成泥膏狀,不見粒子,叫做茸。潮州菜由于菜肴原料和性質的不同,對茸有多種習慣稱呼,屬于甜品類大都稱“泥”,如芋泥、馬蹄泥。冬瓜泥、蓮子泥、栗子泥等。制作方法也根據原料而定,如芋泥、蓮子泥是將原料蒸、煮熟之后,在砧板上用刀面研壓而成。冬瓜泥、馬蹄泥則需用磨缽磨成泥。用魚、蝦剁而成的茸,一般稱為魚膠、蝦膠。用以制作豬、牛肉九的茸,往
往稱為肉漿。用雞肉剁的叫雞茸。
10.花刀塊
花刀塊是指廚師在原料上使用花刀放紋,其作用是:1.造型美觀;2.易于入味;3.易成熟而保持鮮嫩。常見的有麥穗形花刀塊、球形花刀塊、梳子形花刀塊。
(1)麥穗形花刀塊。放花刀的要求一般是深淺一致,距離相同,整齊勻稱。但由于原料不同,形成麥穗形的放花刀方法也不盡相同。如“炒麥穗鮮魷”的花刀放紋方法是:①把鮮魷魚切開洗凈之后平放于砧板上,用直刀從頭至尾放紋,深度為原料厚度的3/4或4/5,刀距0.2-0.3厘米;②用斜刀從右上角片紋,刀距1 厘米左右;③改塊,用刀的前尖從左右兩側劃成三角形塊狀。鮮魷受熱之后即卷曲成麥穗狀。若原料是干魷魚,放花刀大都從左右兩角用斜刀刻紋,使彼此相交。
(2)球形花刀塊。球形花刀塊是為使烹制出的菜肴卷曲成球狀而使用的刀法,如炒雞球、炒肫球。運刀方法是先把原料片開,然后用花刀橫直放紋,原料受熱之后便呈球狀。
(3)梳子形花刀塊。梳子形俗稱馬齒形,潮菜常用的原料是墨斗魚和豬腰。運刀方法是先將原料片為長方形片狀,然后用直刀在一長邊密密切下,另一邊不能切斷,保留0.2-0.3厘米不斷使梳齒相連。
花刀塊還有將原料鍥成十字花刀的菊花花刀塊;把原料用直刀順鍥一遍,再用橫斜刀片成兩刀一斷的雙片的魚鰓形花刀塊;還有蓑衣花刀塊等。
刀法種類雖然多種多樣,但以企刀法應用最多。企刀法除上述的切、剁、砍外,還有陽刀、陰刀之分,如陽刀斬燒乳豬和熟雞、鵝、鴨,剁生雞絲、熟雞絲;陰刀改廣肚、鮑魚,切火腿片、火腿絲、火腿丁;陰陽滾刀用于研火腿末。大地魚末、川椒末、花生及芝麻等。
此外,刀法還要根據不同的原料及其應用,做到“刀章”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