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的原因】胃痞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
1.飲食因素 (1)饑飽失宜:長期過饑則氣血化源不足。津液氣血陰精虧虛,胃失濡養,漸而枯萎;或長期攝入過量,或因飲食滋膩肥甘,皆可致食納難化,積于胃腑,壅滯氣機,久則損胃,胃體失于榮養,漸而枯萎,則發為胃痞。 (2)飲食不潔:長期食用污染的水或食品,毒邪(幽螺桿菌,HP)經口而入胃,客居于胃體絡脈;久則胃體失榮,漸而枯萎,發為胃痞。 (3)飲食偏嗜:長期服用平辣燥熱之品(如吸煙過度。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胡椒、辣椒、芥末等調味品),耗傷胃之陰液,灼傷胃之絡脈;或長期服用過熱飲料(如濃茶、咖啡等)、攝食粗糙,可反復創傷胃體,絡脈受損;或長期過量飲酒,酒性辛溫燥熱有毒,且濕性重,可直接刺激胃體,損傷絡脈。同時,酒積濕化熱傷胃氣,耗津液,濕熱義可灼傷胃絡損傷胃體,使胃體失榮,漸而枯萎,發為胃痞。 2.藥毒伐中 長期服用西藥(如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和氯化鉀、碘、鐵劑等)或中藥苦寒藥,或素有胃疾濫服藥物.或臟腑之疾失治誤治,影響及胃,或年老體衰藥物攻伐太過,均可使脾胃損傷,升降失常,清濁相干于胃,壅塞中焦.氣機運行受阻,胃體失榮,漸而枯萎,而發為胃痞。 3.情志因素多因長期抑郁寡歡,所愿不遂,忿怒急躁,或中年以后隨著肝腎陰虛而陽氣易盛,性情多乖僻等原凼,而致情志失和,氣機郁滯,持續小解,影響脾胃,使脾胃升降異常,胃納失司,脾失健運,清氣不升,濁氣小降,清濁相干于胃,中焦壅塞,氣機久滯則胃之絡脈自痹,胃體失于榮養,漸而枯萎,而發為胃痞。 4.久病人絡,素有胃疾,久病人絡,絡脈阻塞,積而成瘀,瘀血痹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久則胃體失滋養,漸而枯萎形成胃痞。 5.稟賦不足 (1)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或久患胃疾不愈,或他疾日久不愈累及脾胃,或年老體衰致脾胃自衰,均可使脾胃虛弱,脾失運化,胃納失司,納運失常致升降失和,中焦失暢,食入難化,水谷不化精微,氣血生化乏源,胃體失于榮養,漸而枯萎,則發為胃痞。 (2)胃陰不足:素體陰津虧虛或稟賦不足,或因肝腎陰虛。或久服辛溫香燥之品等原因,均可使胃陰不足,久則胃體失榮,漸而枯萎,而發為胃痞。 二、病機 1.發病起病緩慢,病情遷延反復,纏綿難愈。 2.病位在胃,涉及脾、肝等臟腑。 3.病性本病屬本虛標實,一方面是脾胃虛弱,另一方面常兼氣郁、濕蘊、瘀阻等。 4.病勢多虛實夾雜,寒熱錯雜。 5.病機轉化屬胃的慢性病變,遷延日久,形成濕痰、郁滯、正虛、血瘀四個方面。肝氣郁結.脾胃虛弱,濕熱內蘊,胃陰耗傷,氣血運行遲緩,瘀血內停,以致胃絡失養而萎縮。上述四個方面的病機是相互聯系的,“實一虛一虛實夾雜”。病機關鍵為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 |
|
來自: 神醫圖書館318 > 《胃痞=萎縮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