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北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是山西省第一高峰,也是華北第一高峰。北臺在臺懷鎮北面妙德庵村云霧山山頂上,海拔3058米。臺頂平廣,周圍2公里,從下面仰望,云浮山腰,巔摩斗杓,故又名葉斗峰。臺頂氣候非常寒冷,通常每年10月便會下雪,翌年5月才會融雪。除每年6至9月外,其它月份也不便登臺頂。據說這里冬季有一種極狂烈的大風,能把小樹連根拔起,所以臺頂甚少林木。在北臺觀雪,令人叫絕。下雪時,周圍漫天飄飛,只見群山被白雪覆蓋,大大小小,千姿百態,好一片銀色世界。 臺頂上有石砌的靈應寺,寺內供“無垢文殊菩薩”。立于臺巔北望,茫茫蒼蒼中,可見北岳恒山山脈峰巒層疊,接踵而來,氣魄雄偉壯觀。靈應寺創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臺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二○○一年,靈應寺再度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筑。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施簡潔明快,穩重大方。龍王殿置於兩米高的高臺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欄,護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臺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臺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峰,精工細作,質感較強,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靈應寺的布局結構簡單,山頂占地面積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內,立有十余間樓殿房舍。然而,從觀景角度看,這里是總覽臺懷腹地風光的極好處所。清水河上下十幾里,據此可一覽無余,碧山、南山二寺,兼而瞻顧,毫無阻隔之感。過去,梵仙山登高"放樂馬",吸引著許多游人。原來,這里將紅、黃、白、藍、綠五色紙,剪成小方塊,印上馬拖元寶的圖案,這些紙張就叫"樂馬"。寺廟南門外有塊平地,處在崖壁之上,在此處將印有馬拖元寶的紙塊,拋向空中,使紙塊借著風力飛起來,就叫"放樂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