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人力車和電車之前,北京人出行代步的工具最主要的就是畜力,除驢以外,騾車和馬車都曾經非常盛行。即便有了電車以后,因為線路少和道路不平,畜力交通工具在民國期間仍然無可取代。
馬車分為載客馬車,質量好的叫“轎車”;運貨的馬車,俗稱“大車”。
上世紀30年代,北京修了前門大街柏油路,而崇文門到東四這樣的大街還都是卵石路,其他小胡同更是土路。傳統的馬車都是木制轱轆,外加一圈鐵皮,走在卵石路上搖晃得非常厲害,因為長期走車,路面上都給壓出深深的車轍,一不小心壓到里面,很容易切軸。
清代北京的馬車有官車和市車之分。官車為官員的代步交通工具。城中的貴族,富商、郊區的地主也有自備馬車(類似現在的私家轎車)。只是在車的款式上,因車主的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分。
高級的載人馬車叫做馬拉轎車,簡稱轎車。(這就是今天我們把載人小汽車叫做“小轎車”的由來。)
以騾馬牽引的“轎子車”是老北京城里的交通利器,它雖不如人力轎子排場,但速度卻快得多。庚子戰爭期間,慈禧太后就是乘坐騾轎車逃出京城,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向西安。

(西洋四輪馬拉轎子車--- 轎車)
四輪西洋馬車,這種車都是充氣膠皮轱轆,非常穩當,除一些達官貴人,老百姓是根本坐不起的。
(民國時期 北京城里的四輪結婚用馬車)
(運貨的馬車,俗稱“大車”)
(八匹馬拉的大車,可拉重載。)
(看!1950年代天安門廣場還允許大馬車通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