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經絡學說的真面目(一)

     johnney908 2014-04-28
     轉載自疼痛撥筋整骨理療館

    現發表《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剛從《內經》挖掘出來的,供賞析。

    此書的亮點,是以《內經》為主要依據,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挖掘出來了。其中,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經絡”究竟是什么、“經絡”的起源、十二經和奇經八脈從無到有的過程、“經絡”與陰陽五行的關系、“經絡”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關系、“經絡”與□穴的關系、經絡學說逐漸形成的歷史過程、經絡學說在中醫學領域的地位和作用、經絡學說的真面目被埋沒的原因、以及經絡學說的基礎知識、主要概念等,都以《內經》和古典文獻為依據,沒摻雜一己私見,都是新挖掘出來的,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據考證,這些內容曾是經絡學說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原因,被埋沒了數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經絡學說必須充實這些內容,才能完善,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此書的重要意義,是為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糾正錯誤,提供了歷史依據。并且,為中醫學的持續發展和科學研究,打開了突破口,提供了歷史性的學術資源。

    國醫所興,其來久遠!傳昔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參天應人,本命窮變,奠基功宏,綿惠庶黎。然歷經滄桑,衍化千稔,尤迄近代以來,其學嬗變,其“經絡”之學,真諦日湮,全貌難窺。有鑒于此,河北許進京先生,立志于挽頹,棄仕而研道,爬梳歷代書典,吸納考古新知,撰就《經絡學說的真面目》之著。尋根覓節,復“經絡”之古貌,正本窮源,原“經絡”之本義。賜稿于余,并索以序。山野無名,市井老卒,承蒙厚愛,受寵若驚。惶惶之余,定心捧讀,如晤昔賢,猶見古道。慨嘆燕趙多高士也!欽佩之余,不敢拂美,惴惴拙筆以為陋序。

    第一部分,總論

    一,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已逐漸埋沒了

    二,哪些文獻仍可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三,《內經》怎么說的

    四,《難經》怎么說的

    五,“經絡”是怎么起源的

    六,經絡學說是怎么形成的

    七,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是怎么埋沒的

    八,《內經》是怎樣告誡后人的

    九,因有原始記載,經絡學說的真面目遲早會被挖掘出來

    第二部分,經絡學說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

    一,脈和經

    二,陰陽離合和三陰三陽

    三,六合和八肱

    四,隧、經隧、氣脈

    五,根和結*

    六,經絡的終始

    七,經絡的起止

    八,經絡

    九,經脈和絡脈

    十,經絡系統的組成

    十一,十二經

    十二,奇經八脈

    十三,十五絡

    十四,十四經別和十四別絡

    十五,浮絡和孫絡

    十六,經筋和皮部

    十七,正經

    十八,血脈

    十九,經絡的歸屬

    二十,六經

    二十一,經氣

    二十二,經水

    二十三,經穴和經外穴

    二十四,藥物歸經

    二十五,六經證

    二十六,經絡的分布

    二十七,經絡的開合

    二十八,經絡的循行方式

    二十九,經絡通過人體主要部位的方式

    三十,經絡的散系布

    三十一,經絡的交會合

    三十二,離合出入

    三十三,經絡和臟腑的聯系

    三十四,經絡之海

    三十五,經脈之海

    三十六,標本

    三十七,四街

    三十八,氣海

    三十九,經絡現象

    四十,經絡感傳現象

    第三部分,參考資料摘錄

    一,古文獻對經絡的記載

    二,經絡現象和經絡實質相關研究

    三,經絡實質的幾種假說

    第四部分,經絡的分布和循行路線:

    一,十二經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二經別

    四,十四絡脈

    五,十二經筋

    六,十二皮部

    七,經絡循行和分布的主要規律

    八,各經聯系的主要部位、臟腑器官和□穴

    九,各“經”在人體主要部位和臟腑器官的分布概況

    十,《內經》和《難經》對各“經”所“主”病癥的記載

    十一,十二經之筋的病癥

    第五部分,經絡的作用

    一,經絡的概括作用

    二,經絡的聯系作用

    三,經絡的演繹作用

    四,經絡的臨床作用

     

    第一部分,總論

    一,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已逐漸埋沒了:

    【1】經絡學說最基本的概念是“經絡”。但是,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解釋不清,說不清“經絡”是什么,說不清“經絡”是怎么產生的。因此,經絡學說現代理論的內容,已經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埋沒了,沒能體現經絡學說的真面目。理由單,必須說清“經絡”是什么,必須把“經絡”這一基本概念解釋清楚,才能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體現出來。試想,如果連“經絡”是什么都說不清,怎么體現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呢?

    再如,在中醫學的各學說中,經絡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是什么關系?經絡學說和臟腑學說是什么關系?“經絡”與人體各臟、各腑、各部位和各組織器官為什么都有聯系?其聯系之廣,可謂無處不到,但在人的身體上為什么找不到“經絡”?臨床各科為什么沒有“經絡”本身的疾病?并且,在中醫學的傳統理論中,人的頭頸、四肢、軀干、臟腑、五官、皮、肉、筋、骨、脈、□穴、癥狀、證候、以及藥物和古代的河流、十二月、十二節、十二氣、十二時、星宿、方位為什么都可歸“經”?為什么都與“經”有密切關系?這些問題,近代醫書幾乎都沒解釋清楚。顯然,這是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埋沒了。因此,對“經絡”的研究,必須先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挖掘出來。否則,對“經絡”的研究若與經絡學說的真面目相差太遠,肯定不會有成功的研究結果。近百年來,對“經絡”的研究一直沒攻破,根本原因,就是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已被埋沒了。特別是用科技手段對“經絡”的研究,通過解剖或顯微技術在人體上尋找“經絡”的形態,已經與經絡學說的真面目相差太遠。

    【2】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是近代逐漸埋沒的,所以,中醫學在近代的發展很不順利,已經歪曲了“經絡”的作用,甚至釀成了方向性錯誤。比如,古代醫家是在“氣脈”和“血脈”的基礎上創建了“經”和“絡”,主要以“氣脈”為基礎,是用“經絡”對“氣脈”、“血脈”和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進行系統研究,是在經絡學說指導下研究天地自然和人體生命的規律,是以經絡學說為方法論指導中醫學的理論創新,開辟診療方法,指導臨床各科的診斷和治療。但是,中醫學在近代以來卻把“經絡”當成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進行研究,其結果必然是,在人的身體上根本找不到“經絡”,找不到“經絡”本身的任何物質基礎。在臨床上,既沒有“經絡”生長發育的具體特征,也沒有“經絡”本身的疾病。顯然,中醫學在近代已經把“經絡”搞錯了,沒有充分發揮“經絡”的實際作用,這顯然是嚴重的方向性錯誤 

    中醫學在古代和近代的發展狀況表明,經絡學說的真面目被埋沒后,“經絡”的作用明顯減弱了,中醫學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比如,在春秋戰國乃至隋唐時期,中醫學的發展很快,成就輝煌,經絡學說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中醫學各學說的基礎理論、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等,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形成的。但是,在近代,中醫學的發展越來越慢,逐漸落后,很不景氣,“經絡”成了難以攻克的科研課題。比如,對“經絡”進行研究的專題論文數以萬計,舉不勝舉。但是,對“經絡”的認識仍未統一。其原因,就是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已埋沒了。因此,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來,恢復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對中醫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3】現存于世的古文獻資料表明,在中醫學的歷史上,并不是從古至今誰都不知道“經絡”是什么,而是“經絡”的起源和形成已歷史久遠,古文獻資料少,太難理解。受此影響,到近代,雖然把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整理出來了,卻沒把《內經》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整理出來。因此,近代醫書說不清“經絡”究竟是什么,逐漸埋沒了經絡學說的真面目。但是,在《內經》中,仍有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未被翻譯成通俗語言。

    中醫學的歷史非常悠久,曾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經絡”不是解釋不清的概念。春秋戰國乃至隋唐時期,古代醫家不僅知道“經絡”是什么,并能充實、修改、調整“經絡”的分布和循行路線,不斷豐富經絡學說的內容,逐漸完善經絡學說的系統理論。《內經》和古文獻資料的記載,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比如,《內經》有明確的記載說:“夫經脈十二者,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謂“此皆人所明知”,說明古代醫家知道“經絡”是什么。

    再如,《人體經脈漆雕》、《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十四經發揮》等,對“經絡”的循行路線都有記載,并有充實、修改和調整。《傷寒雜病論》雖沒修改“經絡”的循行路線,但把十二經簡化為六經,開創了六經辨證。這都說明,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古代醫家知道“經絡”是什么。甚至,在宋代、元代、清代,仍有少數著名醫家知道“經絡”是什么。通過考證宋元時期和清代的醫學著述,可以證實這一點。比如《十四經發揮》,是元代滑伯仁的著述,對“經絡”的循行路經和歸經的□穴,都有充實、修改和調整。假如不知道“經絡”是什么,對“經絡”的循行路經和歸經的□穴,怎能修改和調整呢?

    經絡學說的歷史和經絡學說的學術成就表明,經絡學說的創建者、以及對經絡學說有創新、有充實、有修改或調整的古代醫家、撰著中醫經典文獻的古代醫家、乃至在經絡學說指導下為中醫學開創診療方法的古代醫家,一定知道“經絡”是什么。否則,若從古至今誰也不知道“經絡”是什么,決不會有“經絡”這個概念,更不會有“經絡”的循行路線和經絡學說的理論體系。

    但是,經絡學說傳承到近代和現代以來,確實已說不清“經絡”是什么。并且,對“經絡”的解釋越來越多,足有二十多種。比如,有的說“經絡”是有形的、有的說是無形的;有的說“經絡”是“管道”、有的說“經絡”是“間隙”;有的說是“氣”、有的說是“能量”、有的說是“體液”、有的說是“神經”、有的說是“血管”、有的說是“結締組織”;甚至說是“電”、“波”、“場”、“離子”、“信息傳導通路”等等,眾說紛紜,各執己見。這種狀況足以表明,確實已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埋沒了。不然的話,對“經絡”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應該只有一種最準確的解釋,怎么會有二十多種解釋呢。

    【4】在現存于世的古文獻資料中,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最早是《內經》傳下來的。《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原有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足以說明“經絡”是什么,并能說明“經絡”從無到有的過程,見于《靈樞·經脈篇》、《靈樞·經別篇》、《靈樞·根結篇》和《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內經》原書早已散佚,《素問》流傳較廣,《靈樞》流傳不廣。并且,北宋以前,《靈樞》一度丟失,幾近絕跡,僅存一孤本失落于朝鮮。

    北宋元佑八年,《靈樞》唯一的孤本失而復得。南宋時重新刊行。受此影響,在南宋之前,《靈樞》原文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因流傳不廣和丟失,保存的不完整,已罕為人知。

    南宋以后,《靈樞》雖重新刊行了,但是,《靈樞》是戰國時期編撰的文獻,詞古文簡,寓意太深,很難理解。受此影響,后人對《靈樞》的注釋,沒把原文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翻譯出來,埋沒了最基本的內容。比如,《靈樞》對“經脈之始生”的記載、對“六律建陰陽諸經”的記載、以及對“根結”的記載,這都是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是經絡學說最基本的問題,后人卻沒解釋清楚。所以,到近代,一般認為,《內經》也沒說清“經絡”是什么。因此,經絡學說從近代以來,摻雜了猜測、推論、假設、臆造或曲解誤說,逐漸埋沒了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其實,現存各種版本的《靈樞》,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是有解釋的。并且,根據《靈樞》的解釋,既能說明“經絡”從無到有的過程,也能說明“經絡”是什么。比如,《靈樞》對“經脈之始生”確實有解釋,見于《靈樞·經脈篇》。原文記載的是雷公提出“愿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作了回答。這是《內經》成書時對“經脈之始生”的解釋,是戰國時期古代醫家對“經脈之始生”的原始記載,只要把原文理解透,足以說明,“經絡”不是在母腹內生長發育而成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人出生時,已發育成的臟腑和組織結構,各有各的解剖位置,各有各的形態,沒有“經絡”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關于“經絡”的產生,《靈樞·經別篇》已經說明,“陰陽諸經”是古代醫家創建的,是按“六律”創建的,即“六律建陰陽諸經”。“建陰陽諸經”的過程,是十二經從無到有的過程,是“經絡”起源的過程。

    《素問·陰陽離合論》和《靈樞·根結篇》的記載也可證實,經絡系統最初的框架,是十二經的“根”和“結”,確實是古代醫家創建的。所謂“根”,是“經”的起點,“結”是“經”的另一端。“根”和“結”之間,是十二經最早的直行主干。在“根”和“結”的基礎上,經歷代醫家多次充實、修改和調整,逐漸形成了復雜體系。此外,《難經》可以說明,奇經八脈是在十二經的基礎上補充的。

    《人體經脈漆雕》、《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十四經發揮》等古文獻,不僅能說明十二經和奇經八脈從無到有的過程,還能體現經絡學說逐漸形成的過程。因此,根據歷史,根據這些文獻的記載和《內經》對“經絡”這一基本概念的解釋,仍可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來。

    【5】根據史學研究,在中國歷史上,“陰陽”這個概念,最早見于《易經》。夏朝《連山》一書始有“陰陽”的萌芽。此前,由于“陰陽”的基本概念尚不明確,所以,早期的醫學領域,沒有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沒有經絡學說 

    中醫學從春秋初期逐漸引用“陰陽”的概念。戰國時期,《內經》問世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經絡學說已成為中醫學的組成部分。因此,歷史可以證明,經絡學說是春秋戰國期間形成的。這一時期對經絡學說的記載,最能說明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其中,《人體經脈漆雕》、《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對“經絡”的記載尚不完整,《內經》和《難經》的記載已經達到了比較系統的程度 

    史學研究表明,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家從哲學領域引進到中醫學領域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原屬古代哲學領域的方法論學說。陰陽學說以“陰”和“陽”為論理工具,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論理工具。所以,在中醫學領域,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是哲學方法論,“陰陽”和“五行”屬于哲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古代醫家把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引進到醫學領域以后,陰陽五行學說才成了中醫學的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不是引進的,而是古代醫家在春秋戰國期間獨創的,以哲學領域的“三陰三陽”和醫學領域的“氣脈”為主要基礎,充實了人體主要部位和主要結構的陰陽屬性、臟腑組織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病理、□穴、以及天體運行規律等很多內容,是多學科互相交叉,逐漸形成了系統方法論學說,相當于具體科學方法論。“經”和“絡”,相當于具體科學方法的論理工具。所以,在中醫學領域,陰陽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的關系,是哲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的關系。古代醫家把陰陽五行學說引進到中醫學領域以后,在“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開創了經絡學說。因此,春秋戰國期間,中醫學有了陰陽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也就有了哲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這是更加完整的方法論體系。由這個方法論體系逐漸完整的過程可知,經絡學說是中醫學引進了陰陽五行學說以后創建的。

    《內經》和《難經》的記載表明,十二經和奇經八脈不是同時產生的,古代醫家是先創建了十二經,在十二經的基礎上補充了奇經八脈。

    按古代律歷之數,十二經是“六律”的形式,即“三陰三陽”。奇經八脈是“八肱”的形式,即“四隅”和“四方”。“三陰三陽”為“六合”。“四隅”和“四方”為“八肱”。在古代,地理學領域的“六合”和“八肱”,代表整個宇宙。醫學領域的十二經和奇經八脈,代表整個宇宙和整個人體。所以,十二經和奇經八脈合起來,相輔相成,是個完整體系。

    “整體觀念”的世界觀、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古代醫家對“氣脈”和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系統認識,為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和奇經八脈奠定了基礎。

    十二經和奇經八脈合起來,是“六合”和“八肱”的形式,具有整體性、系統性、聯系性和有序性。既能體現“整體觀念”的世界觀,又能體現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原理和系統方法,還能把人體氣血運行規律、各臟腑組織器官的位置、陰陽屬性、生理病理特點、互相聯系、相互關系和互相影響等體現出來。比較而言,這比陰陽五行學說更能解決醫學領域的具體問題。比如,十二經以手六經象天,足六經象地,奇經八脈代表八方,把人的氣脈、血脈、筋骨、肌表、各臟、各腑、各器官,都規范了陰陽屬性,聯成整體,可以體現人與天地四時、星宿、方位、十二月、十二時、十二節、十二氣、十二經水等多方面的對應關系,可以體現人體各臟、各腑、各部位、各組織器官的陰陽屬性、位置、相互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等很多方面。所以,中醫學闡釋人與天地相應、闡釋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相互聯系、相互關系、相互影響、以及氣血運行、津液輸布、病邪傳變、疾病的輕重和性質、乃至理論創新、開創診療方法、確立“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闡釋□穴和藥物的治療作用,都是用“經”和“絡”。顯然,“經”和“絡”在中醫學各個領域的實際作用,相當于具體科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

    以上說明,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獨創的,“經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概括整個人體和整個宇宙的復雜體系。但是,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并沒充分體現出來,其原因,就是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已逐漸埋沒了。

    【6】在古代,中醫學把人體和天地自然看成統一整體,把人體和天地自然綜合起來進行研究,以“整體觀念”為世界觀,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方法論,以經絡學說為具體科學方法論,以“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為哲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以“經”和“絡”為具體科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方法論體系,對鑄就中醫學的醫學模式,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中醫學在春秋、戰國、秦漢、乃至隋唐時期迅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醫學在科技水平較低和解剖學手段相對落后的歷史條件下迅速形成系統理論,不斷開創診療方法,確立“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臨床各科取得顯著療效,主要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但是,經絡學說形成后,在傳承過程中,受文獻資料曾經丟失、文字和語法不斷變化、語言隔閡、以及《靈樞》原文對“經絡”的解釋太難理解等多方面影響,到了近代,逐漸埋沒了經絡學說的真面目。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已說不清“經絡”是什么,甚至,已經歪曲了“經絡”的作用。比如,古代醫家對人體進行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以經脈為紀”,是把人的臟腑、器官、頭頸、胸腹、軀干、四肢、氣脈、血脈、體表、□穴、病證分別歸屬各“經”,并與天體運行、河流分布、五運六氣、一年四時、十二月、十二節、十二氣、十二辰、方位、空間等建立對應關系。在此基礎上,指導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和診療方法創新,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但是,近代以來,已經把“經絡”說成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誤認為人的身體上長著“經絡”,把古代醫家創建的論理工具誤認為是人身體上的一種組織或一種結構,嚴重影響了中醫學的發展和提高。因此,若不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挖掘出來,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必然會有錯誤。對“經絡”的研究,必然陷入誤區。

    【7】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認為:人體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奇經八脈。絡脈系統包括十五絡脈、浮絡、孫絡。(引自《全國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第三章經絡系統簡表)這種說法,已經把經絡系統的組成搞錯了。

    例如,最明顯的錯誤是:經脈系統不應該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絡脈系統不應該包括浮絡、孫絡和脾之大絡。因為,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根本不是經脈,而是筋和肌表。并且,浮絡、孫絡和脾之大絡不是“經”的分支,不屬于絡脈系統的一部分,而是屬于血脈系統,其實質是血脈的分支,即血管。對此,《內經》和《難經》都是有解釋的。

    根據《內經》和《難經》對“經絡”的解釋,所謂“經絡系統”,只包括“經”和“絡”,除此之外,不含別的。雖然“經”和“絡”可以稱之為“經脈”和“絡脈”,但是,“經脈”是指“經”,“絡脈”是指“絡”,“經”和“絡”合稱“經絡”。“經”和“絡”的區別是:“經”是直行主干,“絡”是“經”的分支。“經”和“絡”構成經絡系統。因此,所謂“經脈系統”,專指經絡系統的直行主干,只包括三部分,一是十二經的主干,二是十二經別,三是奇經八脈的主干,除此之外,在十二經和奇經八脈構成的經絡系統中,凡不是直行主干者,都不是“經”,都不能稱之為“經脈”。因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根本不是經絡系統的直行主干,所以不能稱“經”,不屬于“經脈”的范疇。經絡系統是古代醫家獨創的體系,既不是血脈,也不是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三陰三陽”、氣脈、□穴、人體主要部位的陰陽屬性、臟腑組織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病理、氣血運行規律、天體運行規律等各方面密切結合的復雜體系。

    以《內經》的原始記載為依據,進一步考證可知,十二經筋的實質,是全身諸筋。十二經筋和十二經的關系,是把全身諸筋分別歸屬十二經。十二經筋的實際內容,是按十二經的分布把全身諸筋劃分成了十二部分,故稱十二經筋。因此,《內經》記載的十二經筋,其循行路線和十二經的循行路線只是大致相同,但不完全相同。

    《內經》對十二皮部的記載表明,二皮部的實質,是全身的肌表。十二皮部和十二經的關系,是把全身的肌表分別歸屬十二經。十二皮部的實際內容,是按十二經的分布把全身的肌表劃分成了十二部分,故稱十二皮部。因此,《內經》記載的十二皮部,不是線狀分布,而是條狀或片狀分布,合起來恰是全身的肌表。由此說明,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確實不是“經”,都不屬于“經脈”的范疇。既然不是“經”,就不能算是經脈系統的一部分。所以,經脈系統不應該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在《內經》中,《靈樞·經脈篇》記載著十二經的分布,《靈樞·經筋篇》記載著十二經筋的分布,以此為依據,可以充分說明,十二經筋決不是經絡系統的直行主干,所以不是“經”,不屬于“經脈”的范疇。《素問·皮部論篇》記載著“十二皮部”的劃分方法,以此為依據,可以充分說明,十二皮部也不是經絡系統的直行主干,所以也不是“經”,也不屬于“經脈”的范疇。比如,《素問·皮部論篇》說:“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并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所謂“其所生病各異”,是說皮、脈、筋、骨各有各的疾病。所謂“別其分部”,是分別劃分人的皮、脈、筋、骨。所謂“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是說皮部的劃分以“經”為紀。“脈有經紀”也是這個意思,是說血脈的劃分以“經”為紀。所謂“以經脈為紀”,是按“經”的分布把皮、脈、筋、骨歸屬各“經”。因此,皮、脈、筋、骨都不是“經”,而是以“經”為綱紀把皮、脈、筋、骨劃分為各“經”。由此可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確實不是“經”,不是經脈系統的組成部分,而是筋和肌表。

    再如,《內經》和《難經》記載的“絡脈系統”,專指“絡”,都是“經”的分支,只包括兩部分,一是十二經的分支,二是奇經八脈的分支。十二經的分支是二十一個,奇經八脈只有任脈和督脈各一個分支,其余諸經沒分支。按左右兩側合起來計算,十二經的分支共四十二個,再加任脈和督脈各一個分支,總計四十四個分支。其中,不包括浮絡、孫絡和脾之大絡。這是因為,浮絡、孫絡和脾之大絡既不是十二經的分支,也不是奇經八脈的分支,而是血脈的分支。并且,《內經》、《難經》和古文獻對“經絡”的記載都可證明,經絡系統只是“經”有分支,“經”的分支是“絡”,“絡”不再分支。“絡”共兩種,一種是“經”和“經”之間互相聯系的“絡”,另一種是“經”和臟腑組織器官互相聯系的“絡”。其中,“經”和“經”之間互相聯系的“絡”都有固定名稱,總共二十六個,即十二經的二十四個“絡”再加任脈和督脈的各一個“絡”。“經”和臟腑組織器官互相聯系的“絡”尚未命名,共十八個。因此,絡脈系統只有四十四個“絡”,除此之外,不含別的。(詳見《靈樞·經脈篇》、《靈樞·經別篇》和《難經》第二十八難)。

    《內經》對浮絡、孫絡和“脾之大絡”另有解釋,可以充分說明,浮絡、孫絡和“脾之大絡”都不是“經”的分支,而是血脈。比如,《靈樞·經脈篇》的記載表明,脾之大絡和十四別絡不同,“脾之大絡”有“羅絡之血”的特征,并有“實則必見,虛則必下”的特征,但“十四別絡”都沒這些特征。

    《靈樞·經脈篇》還特別指出:“絡脈異所別也”,由這六個字的出處可知,這里所說的“絡脈”,專指脾之大絡。這里所說的“別”,指十四經之別,即“十四別絡”。如: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任脈之別,名曰尾翳;督脈之別,名曰長強;脾之大絡,名曰大包。以上是“十四別絡”和“脾之大絡”的名稱。《靈樞·經脈篇》明確指出:“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所謂“凡此十五”,是十四經別和脾之大絡的合稱。所謂“絡者”,專指脾之大絡。由此可以看出,凡《靈樞》原文稱“別”者,都是“經”的分支。但是,《靈樞》原文對“脾之大絡”沒稱“別”,故“脾之大絡”不是“經”的分支。很明顯,所謂“別”,是“經”的分支,即“絡”。十二經和任督二脈合起來,共十四個“經”有“別”,即十四個“經”有分支,故稱“十四別絡”。其中,“脾之大絡”既不是十二經之“別”,也不是任督二脈之“別”。所以,《靈樞·經脈篇》又明確指出:“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由此可知,“絡脈異所別也”六個字中的“絡脈”,在此專指脾之大絡。這是說明,“脾之大絡”不同于十四經之“別”。“脾之大絡”有“羅絡之血”和“實則必見、虛則必下”的特征,“十四經之別”沒這種特征,故曰“絡脈異所別”。因此,《內經》的原始記載可以證明,“脾之大絡”不是“經”的分支,不是經絡系統的“絡”,而是血脈。

    在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脾之大絡”,確有“實則必見,虛則必下”的特征,其實質,確實是血脈。所謂“見”,既可以說是顯現,也可以說是能夠看得見,多見于實證。所謂“下”,是血脈下陷,多屬虛證。所以,《靈樞·經脈篇》對“脾之大絡”的解釋和臨床實際情況都可證明,“脾之大絡”的實質確實是血脈,不是“經”的分支,但十四別絡是“經”的分支。

    對經絡系統進行研究,必須弄清哪是“經”,哪是“絡”,一定要把“經絡”和“血脈”區別開。否則,很容易把“經絡”和“血脈”混淆。比如,在古文獻中,經絡系統的“經”,有時稱“經”,有時稱“脈”,有時稱“經脈”,有時稱“其直者”,但其實質都是“經”,“經”都有固定名稱。經絡系統的“絡”,有時稱“絡”,有時稱“別”,有時稱“絡脈”,有時稱“其支者”,但其實質都是“絡”,“絡”不是都有名稱,而是一部分有名稱,一部分沒名稱,但“絡”都是“經”的分支。再如,“大而在里”的血脈,有時稱“經脈”,但不是“經”。比較表淺的血脈,有時稱“絡脈”,但不是“絡”。最小的毛細血管,有時稱孫脈或毛脈,或稱孫絡、浮絡,但不是“絡”的分支,而是古代醫家對毛細血管的通稱。因此,閱讀古文獻時,必須把“經絡”和“血脈”分辨清楚,決不能混淆。凡是血脈,無論大小深淺,都不是“經”,也不是“絡”。凡是“經絡”,都有明確的起止、分布和循行路線,無論是否冠以“脈”字,都不是血脈。經絡學說現代理論把孫絡、浮絡和脾之大絡都說成絡脈系統的組成部分,就是沒把“經絡”和血脈區別開,而是把血脈和“絡”混在一起了。

    《靈樞·小針解》說:“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所謂“經絡各有所主”,是說各“經”都有所“主”的“皮肉筋脈”。由此可以看出,“經絡”和“皮肉筋脈”的關系,是把“皮肉筋脈”分別歸屬各“經”。這更說明,“經絡”和“皮肉筋脈”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各有各的內涵,各有各的作用,決不能混淆。

    以上說明,在經絡學說的現代理論中,把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說成經脈系統的組成部分,是錯誤的。把孫絡、浮絡和脾之大絡說成絡脈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錯誤的。另外,有的學者認為,“經絡”的實質即是血脈。還有的認為,“經絡”的實質是神經或結締組織。這些說法,都把經絡系統的組成搞錯了。因此,若按經絡學說現代理論所說的經絡系統對“經絡”進行研究,必然會走彎路。如果先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挖掘出來,對“經絡”的研究就不會走彎路了。

    【8】眾所周知,經絡學說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理論,已經貫穿在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針灸學和中藥學等各個領域。如果說不清“經絡”是什么,弄不清“經絡”和臟腑、肌表、血脈、筋、骨、□穴的關系,中醫學各學科的科研、創新、發展和提高,都將面臨難以攻克的障礙。因此,中醫學的各個學科都需要弄清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9】當前,中醫學已面臨逐漸衰落的嚴峻形勢,在這關鍵時刻弄清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明確“經絡”是什么,再挖掘出經絡學說被埋沒的傳統理論,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醫學各學科的科學研究、創新、發展和提高,都將注入新活力,出現新轉折,一定可以迅速扭轉逐漸衰落的局面。

    二,哪些文獻仍可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1】由于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在近代已逐漸埋沒了,所以,近代醫書大部分說不清“經絡”是什么。特別是中醫學的新編教材,幾乎都把“經絡”這一基本概念解釋錯了,甚至把經絡系統的組成也搞錯了。但是,《內經》和《難經》等經典文獻對“經絡”的記載沒錯誤。因此,根據中醫學的經典文獻,仍可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來 

    【2】在中醫學的古文獻中,《內經》最具經典性。從戰國時期到現在,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是《內經》傳下來的。因此,《內經》最能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

    《內經》對“經脈之始生”確實有解釋,確有“六律建陰陽諸經”的記載,還記載了古代醫家創建經絡學說時的方法,能從根本上說明“經絡”的起源和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所以,根據《內經》的記載,可以弄清“經絡”是怎么產生的?可以弄清“經絡”是什么?可以弄清“經絡”是干什么用的?可以弄清哪是“經”?哪是“絡”?在此基礎上,能夠如實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3】《難經》成書比《內經》稍晚,是僅次于《內經》的經典文獻。《難經》對“奇經八脈”的記載,比《內經》更詳細,彌補了《內經》的缺陷和不足。

    在現存于世的文獻資料中,《內經》對“十二經”的記載和《難經》對“奇經八脈”的記載,是經絡學說最經典性的文獻。因此,《難經》也能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4】《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的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開創的六經辨證,是經絡學說指導臨床醫學的典范。所以,《傷寒雜病論》可以從臨床醫學的角度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傷寒雜病論》開創六經辨證時,把十二經簡化為六經,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明“經絡”是什么。

    【5】《針灸甲乙經》是第一部針灸學專著。《內經》和《針灸甲乙經》對□穴的記載,是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每一“經”都有□穴。但是,到了元代,《十四經發揮》對□穴的歸經作了修改和調整,把□穴歸了十四經,而不再是每一“經”都有□穴。所以,《針灸甲乙經》和《十四經發揮》可以從針灸學的角度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根據“經絡”和“□穴”的關系,也能說明“經絡”是什么。

    另外,在針灸學的歷史上,《針灸逢源》最后一次調整□穴的歸經,可為佐證。

    【6】四川綿陽永興鎮出土的《人體經脈漆雕》,記載了十條經脈,缺兩經。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簡帛醫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了十一條經脈,缺一經。戰國時期《內經》問世時,記載了完整的十二經,但奇經八脈尚不完整。《難經》比《內經》稍晚,則記載了完整的奇經八脈。并且,《難經》第二十五難還記載了經絡系統補充手厥陰心包經的情況。所以,若把《內經》、《難經》和這些出土文獻互相對照,可以從經絡系統逐漸充實和逐漸完善的角度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

    【7】在中醫學的歷史上,最早的經絡專書是《明堂孔穴》,已佚。其內容,散見于《針灸甲乙經》。《明堂孔穴》還有經絡穴位圖,古稱“明堂孔穴圖”,也稱“明堂圖”。晉代《抱樸子》曾引用過《明堂流注偃側圖》。后來又稱“明堂三人圖”。唐代甑權曾進行修訂。孫思邈著《千金要方》時還加以引用,說:“歸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甑撰為定云。……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作之”。隨后,王燾撰《外臺秘要》,又改繪成“十二人圖”,將“督脈”并入“足太陽經”,“任脈”并入“ 足少陰經”。但是,這些圖都沒傳下來。所以,迄今為止,《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等經典文獻,仍是對“經絡”進行研究的關鍵性文獻。

    經絡穴位圖的傳承史,也可說明一個問題,在經絡學說的傳承過程中,“經絡”的循行路線以及□穴的歸經,曾進行過多次修改和調整,并有傳寫錯誤。《十四經發揮》對□穴歸經的調整也說明這一點。由此可以佐證,“經絡”決不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方法論的論理工具。否則,假如“經絡”是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決不能刪除,決不能修改和調整,更不能兼并。

    《千金要方》所說“指南”二字,顯然是說“經絡”有指導作用。

    【8】從《內經》以后,自戰國秦漢以來,歷代中醫文獻都有經絡學說專用的基本概念和名詞術語。據初步統計,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和名詞術語約五十多個。若以中醫學的經典文獻為依據,逐一弄清這些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名詞術語的詞義,最能在各個方面或具體細節上把經絡學說的真面目反映出來。比如,弄清“經”、“絡”、“脈”、“經脈”、“絡脈”、“六經”、“十二經”、“十二經脈”、“正經”、“奇經”、“奇經八脈”、“經別”、“別絡”、“浮絡”、“孫絡”、“根結”、“起止”、“終始”、“標本”、“氣街”、“四海”、“屬絡”、“經水”、“經氣”、“經隧”、“經穴”、“經筋”、“皮部”、“經病”、“經證”、“開合樞”、“離合出入”、以及“經脈之海”、“經絡之海”等名詞術語的詞義和基本概念的內涵,最能反映經絡學說的真面目。這些基本概念和名詞術語,無一例外都能說明,“經絡”最初不是在人體內生成的,“經絡”本身不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古代醫家在人體上創建的。

    【9】最近出版的《發現經絡》,根據《內經》對“經脈之始生”的解釋,明確提出“經絡”是古代醫家在春秋戰國期間為中醫學創建的論理工具,進一步明確了經絡學說在中醫學領域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經絡學說與陰陽五行學說和臟腑學說等各學說的相互關系,可參考。

      三,《內經》怎么說的

    【1】《內經》原書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八十一篇。其中,對經絡學說的記載,不是集中在一起的,而是零散見于多個篇章。經絡學說的內容,主要在《靈樞》部分,《素問》有所補充。因此,《靈樞》和《素問》都是對“經絡”進行研究的重要依據。

    【2】《靈樞·經脈篇》說:“雷公問于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剌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為,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愿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網,肉為墻,皮膚生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這段經文討論的問題,是對“經脈之始生”的解釋。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對“經絡”的研究不能不首先弄清這個問題。中醫學在近代說不清“經絡”是什么,主要是沒把這段經文理解透,埋沒了這段經文的精髓內涵。因此,對這段經文,必須深刻理解。這段經文的文字雖不多,寓意卻很深。

    根據文意可以看出,這段經文所說的“經脈”,不單指經絡系統的“經”,而是指整個經絡系統。因為,所謂“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并不單是“經”的作用,而是整個經絡系統的作用。

    在這段經文中,雷公向黃帝說:“愿卒聞經脈之始生”,意思是說,想立刻知道“經脈”最初是怎樣產生的。若能知道“經脈”是怎么產生的,當然也就知道“經絡”是什么了。因此,根據這段經文,可以弄清“經絡”最初是不是在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在此基礎上,足以說明“經絡”是什么。

    若對這段經文進行深入研究,可以證實,“經絡”的分布和循行,不是在母腹內生長發育而成的。因為,這段經文表明,人在母腹內沒生成“經絡”,人出生時也沒“經絡”。所以,由這段經文可知,《內經》在解釋“經脈之始生”時,根本沒說“經脈”是人體內生成的。比如:雷公曰:“愿盡聞其道”,譯成現代語言是說,想全面了解經絡學說。黃帝的回答,是從胚胎發育開始,即:“人生始,先成精”。接下來,黃帝介紹人在母腹內生成的臟腑組織器官,即:腦、骨、髓、筋、脈、肉、血、皮膚、毛發、胃等。其中,“脈”是血脈,“肉”是肌肉,“骨”是骨骼,“髓”是骨髓或脊髓,這都是人在母腹內生成的各種組織結構。所謂“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是胎兒出生后不再由胎盤提供營養,開始依賴于“谷入于胃”的后天營養。很明顯,黃帝的介紹表明,人在母腹內和人出生時都沒“經脈”。于是,雷公才接著又問:“愿卒聞經脈之始生”,意思是說,想盡快知道“經脈”是怎樣生成的。針對這個問題,黃帝的回答是:“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種回答,似乎文不對意,似乎答非所問。其實,這是古代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破解了這種表達方式,足以說明,人出生時沒“經絡”。并能說明,“經脈”是“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論理工具。

    根據雷公與黃帝的兩次問答,可以說明兩個最基本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已說明人在母腹內和人出生時,沒有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叫“經脈”。因為,雷公接著又問“愿卒聞經脈之始生”。假如出生時有經脈,雷公就不用再問了。

    第二個問題:雷公問“愿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的回答是:“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種回答,表面看答非所問,實際是介紹“經脈”的作用。通過“經脈”的作用,來說明“經脈”是什么。這是古漢語的一種固定句式。即:“……者,所以……”。把這種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通譯為“……,是用于……的”。所謂“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意思是說:所謂“經脈”,是用來“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不可不知 

    這是介紹“經脈”的作用。根據“經脈”的作用,就應該知道“經脈”是什么了。這是因為,所謂“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是綜合性很強的作用,決不是人的臟腑組織器官或某種結構可以具備的作用,而是方法論或論理工具才能具備的作用。

    在醫學領域,除系統理論、方法論、論理工具外,人身體上的任何臟腑、任何組織器官,都不具備”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綜合性作用。這是毫無疑義的。所謂“通”,應作“通曉”解,不能理解為“通暢”。所謂“不可不通”,是“不可不曉”或“不可不知”的意思。

    若仔細分析可知,這段經文的表達方式,還有另一種寓意,即:把“經脈”和“血脈”區別開了。意在表明,“經脈”和“血脈”不是同一個的概念,不能相混。因為,黃帝所說“脈為營”的“脈”是“血脈”,不是“經脈”。否則,雷公就不用接著再問了。并且,“血脈”是血管,其作用是“營”,即運行血液。“經脈”代表整個經絡系統,其作用是“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由此可以看出,這段經文所說的“經脈”,根本不是解剖學概念,不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其作用,是用來“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這種作用,顯然是論理工具的作用 

    當然,憑這一段經文把“經絡”界定為論理工具,似有牽強之嫌。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經文,還有更確鑿的證據和史實,都可說明,所謂“經絡”,確實不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古代醫家在人的身體上創建的,是“論理人形”的工具。按現代語言說,相當于論理工具。在《內經》和古文獻中有很多記載都可證實這一點。

    【3】《靈樞·經別篇》說:“人之合于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所謂“陰陽諸經”,指十二經。所謂“建陰陽諸經”,即創建十二經。這說明,十二經確實不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古代醫家創建的。因此,把這段經文和《靈樞·經脈篇》對“經脈之始生”的解釋合起來,就回答了“經絡”的來源和出處,能夠說明,“十二經”不是在母腹內生長發育成的,而是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創建的。據考證,《靈樞》還有另一種版本,記載的是“六律建陰陽諸經”,在“建陰陽諸經”五個字的前面有“六律”二字,這更說明,十二經是古代醫家按“六律”創建的,也就是在陰陽學說指導下創建的。因為,六律的核心是“三陰三陽”。

    所謂“六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律制,以“三陰三陽”為核心,可用于多學科。古代的音樂,有十二個音階,分六律和六呂,合稱十二律,也稱十二音調,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每一個名稱代表一個音階。從低音算起,排列成奇數的六個音階為“六陽律”,稱“律”;排列成偶數的六個音階為“六陰律稱”“呂”,合稱六律六呂,簡稱六律。“律”和“呂”的發音,一奇一偶,依次相接,陰陽相生,左右旋轉,能發出許多聲音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所以,古代醫家按六律建十二經,也是陰經和陽經依次相接,陰陽相生,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律書》開篇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規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索隱》引《釋名》說:“律,述也,所以述陽氣也”。《爾雅》還把“律”釋為“銓”、“法”等。這些記載表明,《靈樞》說“建陰陽諸經”或“六律建陰陽諸經”是有歷史依據的,說明古代醫家所建的十二經也是以“六律”為“根本”,是“稟于六律”,是“制事立法”和“物度規則”的一種形式,故可用所建的十二經對氣脈、□穴、臟腑、各組織、各器官和各種病證進行系統研究。

    《靈樞·經別篇》還說:“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謂“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是古代的解剖知識。所謂“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時”,是天文歷法知識。所謂“十二經水”,是古代的十二條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澠水、淮水、江水、河水、濟水、漯水、漳水。這是古代地理知識。所謂“外合于十二經水”和“內屬于五臟六腑”,是說十二經在外與十二條大河相對應,在內則與臟腑相對應。其對應關系,主要根據古代醫家對十二經水的“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和臟腑的“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的系統認識。

    以上兩段經文,可以說明以下四個問題:

    一,臟腑與十二經的來源和出處不同。人的臟腑是在母腹內發育的,出生時就生成了,但十二經不是在母腹內發育成的,不是出生時就有的,而是古代醫家創建的,是按“六律”創建的。所以,從根本上說,臟腑和十二經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

    二,古代醫家開創十二經的目的,是落實“人之合于天道”,或“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這是古代醫家對人與天地自然體進行系統研究的整體觀。

    三,“六律”以“三陰三陽”為核心。在古代,天文、地理、歷法、音律、醫學等領域,都貫穿著“三陰三陽”的理論形式。“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等哲學概念,可用于多學科。因此,不能把“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諸“經”誤解為解剖學概念。

    四,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是以“整體觀念”為世界觀,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方法論,以解剖、生理、病理、天文、歷法、地理、音律、以及歷代積累的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其中,古代醫家對“氣脈”和氣血運行規律的系統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詳見第五節)所以,經絡學說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蘊,哲學和醫學密切結合、多學科互相交叉,融為一體。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經絡學說的學術成就也能證明,經絡學說是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以及天文、地理、歷法、音律、解剖、生理、病理、養生等多學科的基礎上創建的,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學基礎、文化基礎和醫療實踐經驗的基礎,是中國古代醫家的偉大創造,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生命智慧。

    【4】《內經》的記載表明,在古代醫家在人體上“建陰陽諸經”不是虛構的,而是有基礎的。如《素問·針解篇》說:“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令可傳于后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在這段經文中,明確指出: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這說明,人體和天、地、陰陽、六律都相應。所謂“人陰陽合氣應律”,意思是說,人的陰陽和氣的運行規律都與六律相應。因此,人體本身具有“建陰陽諸經”的基。

    再如,《靈樞·邪客篇》說:“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人之支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員地方,人頭員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支。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素問·針解篇》說:“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這兩段經文說明,古代醫家認為,人的頭、目、九竅、喜怒、聲音、四肢、五臟、六腑、寒熱、手指、足趾、三百六十節、肩膝、腋、毫毛、牙齒、高骨、肌肉、生育能力、心意、氣血運行規律等,都和天地陰陽相應。因此,古代醫家在人體上創建十二經,具有非常雄厚的基礎。

    【5】《素問·移精變氣論》說:“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可以看出,人的“色脈”具有“通神明”的重要作用,是人體和五行、四時、六合、八風相“合”的重要基礎。這段經文說明,人體和六合八風相合,主要是以“色脈”為基礎。所謂“色脈”,是“氣脈”和“血脈”的合稱,故曰色以應日、脈以應天,表明“色”和“脈”是兩個概念。所謂六合,指上、下東、西、南、北,或三陰三陽。所謂“八風”,是八方漸遠之地。在古代,“八風、八肱、八極”是“九州”外圍依次漸遠之地。

    據考證,古代醫家對“氣脈”和“血脈”的系統認識,以及對天地人的系統認識,為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和奇經八脈奠定了基礎,六合為創建十二經提供了基本形式,“八風、八肱、八極”為創建奇經八脈提供了基本形式。六合和八肱,概括整個宇宙,十二經和奇經八脈,概括整個宇宙和整個人體。(詳解參見有關章節)

    【6】《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地覆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歷兌,名曰陰曰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_霈,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這段經文的前一部分,主要說明人和天地陰陽互相對應,即“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這是中國古代“人與天道相合”或“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觀,也是古代醫家把人體和天地自然綜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思想基礎。 

    其次是說明人體不僅和“陰陽”互相對應,也和“陰陽之變”互相對應。即“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這種認識,為古代醫家開創經絡學說奠定了思想基礎。比如,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時,在手部和足部分別確定各“經”的“根”和“結”,就是人體和“陰陽之變”互相對應的體現。

    所謂“陰陽之變”,即“陰陽離合”,指“陰陽”的衍化。“陰”衍化為“三陰”,即“少陰、太陰、厥陰”。“陽”衍化為“三陽”,即“少陽、太陽、陽明”。這和“陰陽”只代表兩方面有所不同,而是更復雜了一些,代表六個方面,即“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這六個方面,在陰陽的基礎上,有了方位、時空、立體、次序、量變、以及相互之間的復雜關系等多種內涵,比“陰”和“陽”的內容更豐富,故曰“陰陽之變”。 

    由“陰陽之變”可知,“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是“陰陽”衍化出來的,不是解剖學概念,而是古代哲學領域的概念。所以,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時,根本不是把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叫“經”,而是把“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叫“經”,即少陰經、太陰經、厥陰經、少陽經、太陽經、陽明經。由此說明,必須從“三陰三陽”入手,才能正確理解十二經。

    由“陰陽”衍化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是六,只能提供六經的名稱,六經再與手足相配,則十二經都有了名稱。比如,足少陰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足少陽經、足太陽經、足陽明經,稱足六經。手少陰經、手太陰經、手厥陰經、手少陽經、手太陽經、手陽明經,稱手六經。合起來則稱十二經。因此,手經和足經有同名經,同名經的陰陽屬性是相同的。比如: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陰陽屬性都是“少陰”;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陰陽屬性都是“太陰”;手厥陰經和足厥陰經,陰陽屬性都是“厥陰”;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陰陽屬性都是“太陽”;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陰陽屬性都是“陽明”;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陰陽屬性都“少陽”。由此可以看出,所謂十二經,實際是六對同名經,是“三陰三陽”的固定形式。并且,“三陰三陽”的陰陽屬性決定了十二經的表里關系。比如,少陰與太陽相表里,故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相表里,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相表里。再如,太陰與陽明相表里,故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相表里,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相表里。厥陰與少陽相表里,故手厥陰經與手少陽經相表里,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相表里。

    根據陰陽屬性,十二經可分六陰經和六陽經。比如,足少陰經和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和手太陰經、足厥陰經和手厥陰經,合稱六陰經。足太陽經和手太陽經、足陽明經和手陽明經、足少陽經和手少陽經,合稱六陽經。同名經是六對,陰經和陽經各是六對,都和“六律”相合。所以,《靈樞》說:“六律建陰陽諸經”,說明十二經是按“六律”創建的。

    《靈樞》明確指出,陰經和陽經“異名同類”,意思是說,各“經”的名稱雖不同,但“經”的實質沒區別。比如,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的名稱和陰陽屬性雖不同,其實質都是“經”。再如,足少陰經和手少陰經的分布和循行路線雖不同,“經”的實質和陰陽屬性沒區別。所以,只要弄清其中一“經”是什么,就能知道整個經絡系統是什么。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所謂上下相會,是手經和足經上下相會。所謂“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說明“陰經”和“陽經”是同類的東西,都是以“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為“經”,而不是以人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為“經”。

    《靈樞·陰陽系日月篇》說:“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為陽。”所謂“足之十二經脈”,是左側足六經和右側足六經的合稱。同理,左側手六經和右側手六經也可合稱“手之十二經脈”。這段經文可以說明,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是以手六經象天,以足六經象地,把人體和天地日月建立對應關系,從而體現“腰以上為天”和“腰以下為地”。這和《素問·陰陽離合論》的記載是一致的。

    在《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論述了創建足六經的過程,可以證明,主要根據天地陰陽和人體主要部位的陰陽。比如,“天地覆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再如,“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很明顯,前者論述天地陰陽,后者論述人體陰陽。古代醫家根據天地陰陽和人體陰陽確定了“至陰”穴之處的陰陽屬性。所謂“未出地”,是地下,屬陰。所謂“則出地”,是剛露出地面,為陰中之陽。這是“地”的陰陽。在人體上,“至陰”穴在足小趾外側,相當于人體剛露出地面的部位,其陰陽屬性也是“陰中之陽”,屬“太陽”,故命名為足太陽經的起點,即足太陽經的“根”。依此類推,足趾和手指都有一定的陰陽屬性,可以分別命名十二經的“根”。在“根”的基礎上,按相同的陰陽屬性,再在頭或胸腹部命名十二經的“結”。“根”和“結”之間,就是十二經最初的直行主干。所以,“根”和“結”是十二經的起源。

    古代醫家創建足六經的過程可以表明,“經”的名稱源于哲學領域,是陰陽衍化出來的,不是以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為“經”,而是以“少陰、太陰、厥陰、少陽、太陽、陽明”為“經”。同理,手六經也是這樣創建的。(注:手六經的“根”和“結”,參《靈樞·根結篇》)

    “根”和“結”的作用,主要是確定“經”的兩端,創建各“經”的起止、分布、走向和直行主干。至于奇經八脈和“經”的分支、以及逐漸復雜的循行路線,是在“根”和“結”的基礎上逐漸充實、逐漸修改調整、逐漸完善的。所以,出土文獻可以證實,“經絡”最初很簡單,分支很少,但逐漸復雜,分支越來越多。

    所謂“圣人面南而立”,相當于人體模型。這說明,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時,是按“面南而立”的姿勢確定人體的陰陽屬性。比如,按“面南而立”的姿勢,明確了“太沖之地”,就能確定至陰穴的陰陽屬性為太陽,并能確定涌泉穴的陰陽屬性為少陰。依此類推,足趾各端、手指各端、以及頭和胸腹部,都有相應的陰陽屬性。

    《素問·陰陽離合論》最后說:“陰陽_霈,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所謂“陰陽_霈”,是陰經和陽經相互交錯的比喻詞。所謂“積傳為一周”,是各“經”依次相傳為一周。所謂“氣里”,指人體內部之氣。如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以及營衛氣血的運行等。所謂“形表”,指各“經”在體表上的圖形。比如,把“經絡”的分布和循行路線繪成圖,即經絡在體表上的圖形。因體表的經絡圖形能夠反映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或營衛氣血的運行規律,所以說“氣里形表而為相成”。這說明,“經”的起點和終點、“經”和“經”之間互相交錯、依次相傳、成為一周、乃至形成經絡圖形,都是古代醫家在陰陽學說指導下創建的。

    按古代的說法,古代醫家創建十二經,是為了“有明法,以起度數”,便于對人體和天地自然進行系統研究,在古代,這是“圣人之為道”的方法和手段,古稱“法式”。如《靈樞·逆順肥瘦篇》說:“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以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短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數,逆順之常也。”所謂“易用之數”,主要是指“陰陽”和“三陰三陽”。所謂“法式”,是有固定形式的系統方法或法則。三陰三陽就是固定形式。所謂“檢押”,是對號入座的意思。比如,至陰穴所在之處的陰陽屬性是陰中之陽,屬太陽,命名為足太陽經的“根”,這就是對號入座。同理,按這種方法分別命名十二經的“根”和“結”,都是對號入座。按這種方法創建的十二經,人的主要部位和臟腑組織器官的陰陽屬性與“經”的陰陽屬性相同,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有了明法,起了度數,以“經”為“紀”,便于對人體和天地自然進行系統研究,故曰“乃可后傳也”。由此說明,“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在古代,這是“經”的基本含義和“經”的主要作用。所以,不僅醫學領域創建“經”,其他領域也創建“經”。比如,“十二經水”是古代地理學領域創建的。天文學創建了經緯之“經”。

    【7】《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

    這段經文,論述了“經”在醫學領域的主要作用。

    這段經文表明,“經絡”最初是“論理人形”的工具,古代醫家是用“經絡”對人體進行研究,而不是把“經絡”當成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

    所謂“上古圣人”,是《內經》對《內經》以前古醫家的稱謂,泛指醫學造詣高者。所謂“論理人形”,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對人體進行研究。

     

    所謂“列別臟腑”,是把臟腑按類別排列次序。比如,臟為陰,心肝脾肺腎心包為臟,皆屬陰。腑為陽,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為腑,皆屬陽。心肺心包在胸膈以上,為陰中之陽。肝脾腎在胸膈以下,為陰中之陰。臟腑和十二經相配,主要是根據臟和腑的陰陽屬性,故陰經都配臟,陽經都配腑。

    所謂“端絡經脈”,是對經絡和血脈的進行觀察和揣摩。血脈的歸經,主要根據“經”和血脈的分布。

    所謂“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是按“六合”或“六律”的理論形式把臟腑和“經”相配,把血脈歸“經”,即各從其“經”。這是古代醫家用“經絡”對臟腑和血脈進行研究的基本方法。

    “列別臟腑”四個字,“列別”是動詞,臟腑是名詞。“列別”是劃分類別或排列次序的意思。臟腑和十二經相配時,陰經配臟,陽經配腑,手三陰經配胸膈以上的臟,足三陰經配胸膈以下的臟,每一“經”配一個臟或一個腑,所以,必須把臟腑劃分類別,排列次序。比如,臟皆屬陰,都與陰經相配。腑都屬陽,都與陽經相配。心、肺、心包三臟,在胸膈以上,都配手陰經。心與手少陰經相配、肺與手太陰經相配、心包與手厥陰經相配。肝、脾、腎三臟,在胸膈以下,都配足陰經。腎與足少陰經相配、脾與足太陰經相配、肝與足厥陰經相配。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是腑,腑都與陽經相配。這樣,十二經的每一經就都有了一個臟或一個腑,落實了臟腑和十二經逐一相配。

    “端絡經脈”四個字,“端”是動詞,是觀察和揣摩的意思。“絡、經、脈”三個字是名詞。“絡”和“經”即“經絡”。“脈”是血脈,即血管。所謂“端絡經脈”,是對“絡、經、脈”分別進行觀察和揣摩,依此確定血脈的歸“經”或歸“絡”,這是古代醫家對血脈的分類方法,即“大而在里”的血脈歸“經”,比較淺表的血脈歸“絡”,最細小的血脈為“孫絡”或“浮絡”。這種分類方法見于《靈樞·脈度篇》。另外,還有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把全身血脈歸屬各“經”所屬的區域,比如,寸口脈在手太陰肺經的區域,歸手太陰肺經;趺陽脈在足陽明經的區域,歸足陽明經;耳前動脈在手少陽經的區域,歸手少陽經。各經皆如此。

    所謂“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是把□穴和骨屬部分歸屬各“經”,這是用“經絡”對□穴和人體骨骼進行研究。“氣穴”即“□穴”。“屬骨”即骨屬部分,指人體骨骼。所謂“分部逆從,各有條理”,是每一“經”為一部而有條理。所謂“四時陰陽,盡有經紀”,說明一年四時的陰陽變化也能以“經”為“紀”。這表明,古代醫家對人體和四時陰陽的研究都是用“經”,以經為“紀”。

    所謂“皆有表里”,是臟腑和十二經都有表里關系。比如,少陰與太陽相表里,故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相表里,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相表里。因腎歸足少陰經,膀胱歸足太陽經,故腎與膀胱相表里。因心歸手少陰經,小腸歸手太陽經,故心與小腸相表里。再如,太陰與陽明相表里,故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相表里,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相表里。因脾歸足太陰經,胃歸足陽明經,故脾與胃相表里。因肺歸手太陰經,大腸歸手陽明經,故肺與大腸相表里。同理,厥陰與少陽相表里,故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相表里,手厥陰經與手少陽經相表里。因肝歸足厥陰經,膽歸足少陽經,故肝與膽相表里。因心包歸手厥陰經,三焦歸手少陽經,故心包與三焦相表里。由此可以看出,“經”和“經”之間的表里關系,是由陰陽屬性決定的。臟和腑之間的表里關系,則是由臟腑的歸經決定的。所謂“經紀”,是以“經”為“紀”。這說明,古代醫家是用“經絡”論理人形,“經絡”當初是古代醫家“論理人形”的工具。若用現代語言說,“經絡”是方法論的論理工具 

    歷史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學科都有論理工具。這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一大特點。比如,陰陽學說以“陰”和“陽”為論理工具;五行學說以“金木水火土”為論理工具;易學八卦以“六爻”為論理工具;奇門遁甲以“天地人三盤”為論理工具;歷法以“天干”和“地支”為論理工具;天文學和地理學以“經線”和“緯線”為論理工具;中醫學以“經”和“絡”為論理工具。這些論理工具,若用現代語言來說,“陰陽”和“金木水火土”,相當于哲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所以,“陰陽”和“金木水火土”的應用范圍最廣,適用于多種學科。天干地支、天地人三盤、經線和緯線、爻、經和絡,都是具體學科的論理工具,相當于具體科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所以,這些論理工具的應用范圍相對較小,只適用于一種學科。若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哲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各有各的論理工具,各有各的作用,是有嚴格區別的。因此,如果把“經絡”誤解為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中醫學就等于把具體科學方法論的論理工具埋沒了。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8】《素問·皮部論篇》說:“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者,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終始,愿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這段經文,涉及古代醫家對人體進行研究的方法。所謂“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是對皮、脈、筋、骨進行研究。其中,所謂“脈有經紀”和“皮部以經脈為紀”,說明古代醫家對“血脈”的研究和對“皮部”的研究都是以“經”為“紀”。所謂“皮部”,也稱“十二皮部”,是把人的肌表分別歸屬十二經。即少陽皮部、太陽皮部、陽明皮部、少陰皮部、太陰皮部、厥陰皮部等。很明顯,這段經文表明,十二皮部的劃分,是以“經”為“紀”,故曰“諸經皆然”。所以,據此可以看出,所謂“經”,根本不是人體上長著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對人體各臟、各腑、各部位和各組織器官進行系統研究的論理工具,是古代醫家在人的身體上創建的。

    【9】《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這段原文,《靈樞·小針解篇》有解釋,是最經典的解釋。以此為依據,最能說明“經絡”和“皮肉筋脈”的關系。如《靈樞·小針解篇》說:“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這兩段經文合起來,可以說明,“經絡”和“皮肉筋脈”不是同一類性質的概念。所謂“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說明“皮肉筋脈”各有各的形態,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疾病。所謂“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說明“經絡”與“皮肉筋脈”的關系是“所主”的關系,是把“皮肉筋脈”歸各“經”所主。因此,根據最經典的文獻解釋,可以明確的說,在中醫學的概念范疇,“經絡”和“皮肉筋脈”,根本不是同一類性質的概念。所以,對“經絡”的研究,必須把“經絡”和“皮肉筋脈”區別開,必須弄清“經絡”和“皮肉筋脈”的關系。“皮肉筋脈”是人體客觀存在的組織結構,“經絡”是對皮肉筋脈“各有所主”的系統工具或論理工具。古代醫家是把“皮肉筋脈”分別歸屬于各“經”,由各“經”所主,便于研究,故曰“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10】《素問·離合真邪論篇》說:“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所謂“經之動脈”,是歸屬于“經”的動脈,不是“經”本身長著動脈,而是各“經”所屬的區域分布著動脈。比如,手太陰肺經所屬的區域有寸口脈,即橈動脈。足陽明胃經所屬的區域有趺陽脈,即足背脛前動脈。所謂“隴起”,是血管充盈的表現,不是“經”本身“隴起”。古代醫家把“大而在里”的血脈分別歸屬“各”經,故各“經”都有動脈。再如,《難經》也說:“十二經皆有動脈”。這說明,“經”和“動脈”不是同一類性質的概念,必須區別開,決不能相混。

    【11】《素問·離合真邪論篇》說:“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相傾,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余不足,補瀉于滎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相傾,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于經也。余愿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這說明,古代醫家非常明白,疾病的發生不是邪氣傷害“經”本身,故明確指出:“榮衛之相傾,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于經也”。但是,在古代也有邪氣在“經”的說法,故又提出疑問:“余愿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何如?”。對此,《素問·離合真邪論篇》有解釋,明確指出:“夫邪去絡入于經也,舍于血脈之中”,這說明,古代醫家所說的邪氣在“絡”或在“經”,并不是在“經絡”本身,而是在血脈中。比如,若歸屬于太陽經的血脈感受風寒之邪,就可說是邪在太陽經。顯然,不能把古代醫家所說的邪氣在“經”誤解為“經絡”本身感受了邪氣,而是把“舍于血脈”的邪氣稱“邪氣在經”。這是因為,如果某“經”的血脈感受了邪氣,在表述時,往往是說邪氣侵犯了某“經”。這與天文學和地理學領域的表述方式是一樣的,例如汶川地震,在表述時,可以說東經103.4度、北緯31度發生了地震。因此,應該把表述時的習慣說法和“經”的實質區別開,千萬不能因為習慣說法而將“經絡”誤認為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還說:“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這說明,古代醫家所說的“經氣”,不是“經絡”本身產生的“氣”,而是真氣。所謂“真氣”,按中醫傳統理論,不是“經絡”產生的,而是“先天之氣”與“水谷之氣”結合而成,充養全身。如《靈樞·剌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這說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雖有“經氣”之說,但“經氣”是“真氣”,不是“經絡”產生的。因此,不能把“經氣”誤解為“經絡”本身產生的“氣”。因為“經絡”是古代醫家在人體上建的,所以“經絡”本身不會產生“氣”,“邪氣”也不會傷害“經”和“絡”本身。在臨床上,根本沒有“經絡”本身的疾病,而是把臟腑組織器官的疾病歸屬各“經”。

    【12】《素問·離合真邪論篇》說:“夫圣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于脈中循循然。”

    所謂“天有宿度”,是天體日行二十八宿星,漏水下百刻。古代醫家以二十八經對應天體日行二十八宿星。

    所謂“地有經水”,是古代的十二條大河流分別歸屬十二經,稱十二經水。古代醫家以十二經脈對應十二經水,是把血脈分別歸屬十二經,稱十二經或稱十二經脈。

    所謂“人有經脈”,即十二經脈。在古代,“經脈”二字,有時專指十二經,有時是指歸屬于十二經的血脈。必須說明這一點。

    所謂“經之動脈”,是專指歸屬各“經”的動脈血管,不包括靜脈。靜脈相對穩定,一般沒有“隴起”的表現。

    顯然,這段經文是結合天地自然規律闡釋血液的運行。這段經文已明確指出,血的運行,是“行于脈中循循然”,而不是以“經”為管道。所以,不能把“經絡”本身誤解為運行氣血的管道,而是各經所屬的區域都有氣脈和血脈。“氣脈”古稱“隧”,主行氣。血脈主行血。“氣脈”和血脈可以分別歸屬于各“經”。“經”的分布和循行與大氣脈基本一致。這在《靈樞·脈度篇》有論述。(詳解見本書第五節)

    在這段經文中,經水、經脈、動脈、經之動脈,各有各的內涵,不能相混。(詳解見本書第二節)

    【13】《靈樞·五十營篇》說:“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所謂“天周二十八宿”,即天體日行二十八宿星

    所謂“二十八脈”,是二十八經,包括左右兩側的十二經和任脈、督脈、陰蹺脈、陽蹺脈,合稱二十八經,不包括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

    所謂“以應二十八宿”,是古代醫家以二十八經對應二十八宿星。這是結合天體運行規律闡釋“氣”的運行,是以二十八經為論理工具。比如,若“氣”行于上肢,則可以說是行于手經,若“氣”行于下肢,則可以說是行于足經,但實際上,“氣”不是在“經”本身運行,而是在“隧”中運行。所謂“隧”,即氣脈。

    【14】總而言之,考《內經》全書,“經脈”二字出現過85次,“經絡”二字出現過57次。其中,根本沒有記載過“經絡”本身的生長、發育、形態、損傷、折斷、切除、連接、異位、占位等基本情況,都是以“經絡”為論理工具。

    《內經》以后的古典文獻,如《難經》、《傷寒雜病論》、《脈經》、《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諸病源候論》等,也沒記載過“經絡”本身的任何疾病,而是把臟腑和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及其疾病分別歸屬各“經”。

    從《內經》時起,直到現在,在中醫學的歷史上,乃至整個世界的醫學史上,歷代中醫文獻雖有“經絡”循行路線的詳細描述,但沒有任何人在人的身體上找到過“經絡”,也沒任何一種疾病是“經絡”本身的疾病。

    【15】以上說明,根據《內經》對“經絡”的記載,“經絡”本身,根本不是人身上長著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而是古代醫家創建的系統工具,或稱論理工具,是春秋戰國期間創建的,相當于系統工具或論理工具。由此證明,中醫學在近代把“經絡”說成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是錯誤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四虎库影成人在线播放|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视频|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 亚洲欧美牲交| 国产女主播白浆在线看| 51精品免费视频国产专区|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高清有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日韩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日韩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视频观看免费网站| 深夜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av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日韩免费视频一一二区|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直播|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东方av四虎在线观看|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免费看女人与善牲交|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国产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