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血管關系縱橫談
1 從經絡學說在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作用看經絡與血管的關系 祖國醫學的經典理論文獻《黃帝內經》成書于2500年前,貫穿于全書的理論核心就是經絡藏象學說。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經絡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靈樞·脈度》:“脈之直行者為經,支而橫者為絡。”明李梃《醫學入門》:“經者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界為十二,實出一脈。”由于 經絡學說,則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證候辨證、運氣學說、藥物歸經等理論保持著高度的和諧統一,完整地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診斷和確定治法。所以《醫門法律》說:“治病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可以說,沒有經絡對全身氣血的運行,就不可能有人體的生命活動;沒有經絡學說,就不可能產生中醫理論體系。 2 從《黃帝內經》對經絡形態的描繪看經絡與血管的關系 作為中醫學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經絡理論,與中醫學理論形成有著相同的根源,也是以經驗、宏觀物理表征為基礎的。從《黃帝內經》對經絡形態的描繪中,筆者認為,經絡則是血管。如《靈樞·九針十二原》對經絡描述:“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靈樞·經水》中則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記載,可見,古人描述的經脈,其實體是具體而清楚的。 指動脈《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靈樞·動腧》亦云:“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太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這是在人體幾處比較易于觸知的大動脈,其所謂“氣口”、“手太陰”則系中醫診脈之處,為橈動脈分布,足少陰則相當于內踝后動脈,足陽明是相當于足背動脈,足太陰相當外踝上動脈。 指靜脈《靈樞·經脈》:“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凡診絡脈,脈色青”、“諸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故刺諸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可見,這里古人描繪的經脈指的是靜脈,靜脈與動脈不同,因它的分布較淺表,肉眼也可在體表看到縱橫交叉的“青筋”,所以在針刺方法上有 3 從經絡的生理功能看經絡與血管的關系 在中國古典醫籍中,古人把經絡看成是人體內具有“行血氣、營陰陽、調虛實、應天道、決死生、處百病”的作用,所以“不可不通者也”。《靈樞·本輸》:“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靈樞·九針十二原》:“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營于身者也。”這說明了經絡的主要作用就是“行血氣”。《素問·離合真邪論》:“夫邪氣去絡人于經也,舍于血脈之中”,《靈樞·經水》:“經脈者受血而營之”,《靈樞·本藏》:“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針灸大成》:“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外布一身,為血脈之道路也”。一致說明了經絡是受血,使血脈充行的一種裝置,是“血脈之道路”,顯然經絡是指血管了。 而經絡互相貫通,循環往復,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這還可在古典文獻找到 4 對當今經絡實質研究思路的探討 正確看待古典經絡理論基于經絡理論的療法的有效性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的肯定,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經絡理論是在科技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在古人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借助于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通過“比類取象”的方法形成的。筆者綜合《內經》的理論,認為古人描述的經脈,其實體是具體而清楚的,其特性應該符合以下條件;1)行氣血;2)如環無端; 3)內屬于腑臟;4)外絡于肢節。認為在經絡理論形成的同時,肯定有一對一的特定的物質結構,那就是血管。根據科學發展的規律推論,古代的經絡學說和現代的神經、血管學說肯定都還各有其不完備之處。 當今對經絡實質的研究不應該是驗證古典經絡理論,而應該是完善與發展有學者認為,“經絡現代化研究的初衷是要弄清楚經絡的本質,進而建立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經絡理論,然而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經絡既不是已經發現的某種結構或某個系統或某幾種結構的特異組合體,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經絡可能是某種尚未發現的特殊結構。“筆者認為,在經絡理論形成的同時,肯定有其特定的物質結構,那就是血管。至于現代所探討的經絡實質,則是古人對經絡認識以外的新東西。所以,長期以來,一些學者一直寄希望于在神經血管之外,能找到經絡獨特的形態學基礎,結果是一無所獲。要想發現特殊的經絡形態結構,迄今均告失敗。 經絡大都聯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說是經絡氣血通達于體表的特殊部位,《內經》稱之為“氣穴”,又解釋作“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之處。針灸等治法則通過穴位來調整氣血而解除病痛,故《素問·氣穴論》:“以溢奇邪,以通營衛。”針刺目的,古人認為,“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考察是否達到這一目的的標志,就是“得氣”,產生酸、麻、重、脹等主觀感覺,沿經絡循行路線傳導的現象稱為循經感傳現象。而有研究證明,經絡上的穴位與神經、血管、淋巴、肥大細胞、感受器等的配布有密切聯系,但它不是幾者功能的累加和,而是諸因素在整體系統水平上表現出來的功能、行為、屬性的統一體。所以,經絡的物質基礎也就不可能是單一的神經、血管、淋巴管、結締組織、液晶組織等,而可能是已知的神經、血管、體液等,以及或許還在 可見,在經絡實質的研究中,就需要對古典經絡理論中的內容作出正確判斷,研究其精華,分析其實質,切忌斷章取義。因此,在經絡實質研究過程中,應以現代醫學為基礎,不能拘泥于古典經絡理論,不應該是驗證古典經絡理論,而應該是將其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