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民間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所以元宵節也稱燈節。在這天人們出門賞月、觀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游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玄宗時,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到宋代賞燈,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除燈彩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非常熱鬧。據記載,每逢燈節,花燈萬盞,空中焰火齊射,相映交輝,萬眾圍觀,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次階比,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上擊丸蹴菊,踏索上竿,又有猴呈百戲,點跳刃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還有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一新耳目,到晚上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到了明代,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時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至于燈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非常憤怒,要報復人間,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駕著祥云偷偷下凡,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間。百姓聽說后,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告訴人們,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看到了就會以為人間起了大火,人畜都被燒死了。于是大家分頭準備,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發現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真的認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不再降火民間。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在現代,元宵節期間除了燃燈觀燈、放煙花、吃元宵、猜燈謎外,民間還要進行歌舞、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其喜慶熱鬧程度可見一斑,因此人們習慣上將元宵節期間的一系列娛樂活動統稱為“鬧元宵”。 鬧元宵突出一個鬧字,不論你參加哪一種鬧法,或參與哪一種活動,都是走入社會,放松心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盡情與同伴交流,與同伴跳舞,與同伴歌唱,與同伴歡樂,并在交流中相互傾訴,相互學習,在走舞中相互切蹉,相互借鑒,在歌唱中相互祝福,相互贊美,在歡樂中相互感染,相互熏陶。有人在給朋友的祝福中這樣寫到,正月十五的鞭炮是你最爽朗的笑聲,正月十五的煙花是你最美麗的笑臉,愿片片白云,載著我們最真誠的祝福,隨著清風明月春雨,飄到您身邊,快樂每一天,健康到永遠。還有一則短信說,轉眼就到年十五,觀燈猜謎全是福,吉祥如意屬于你,煩惱憂愁全拋除。正月十五喜慶多,合家團圓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體健康快樂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事多多多。 其實,祝福只是愿望,要真正走出去,相邀親朋好友一起去參加一些活動,逛逛街,走走路,看看燈,溶入社會,深入基層,體驗民俗,親察民風;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活動腰腿,可使筋骨強健,手腳麻利;猜燈謎,用心想,多思考,鍛煉腦筋,有利心智,陶冶情志;看雜耍,聽說書,體驗市井,放松心情;放煙花,放爆竹,忘卻煩惱,放飛心情,開闊心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通過鬧花燈的民俗活動,玩的好,心情好,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通過活動,身體得到鍛煉,也提高了身體素質。 另外,元宵節還是一個浪漫的節日,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相遇相識的機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年輕女孩是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的,但是在過節時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就借著賞花燈機會為自己物色對象,“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有就是元宵夜的境遇,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說的就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而一見鐘情的故事。對于有對象的青年男女來說,元宵燈節又是與對象和情人約會見面的時機。所以說元宵節也是相親的節日和情人的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