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運行于人體后背,仿佛在背后監督人體健康一樣,因而取名“督脈”。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為“陽脈之海”,艾灸督脈上的穴位,能夠改善冬季手足冰冷的情況。 每年這個時候,很多有經驗的市民都會到醫院或是自己買艾條做艾灸,給自己補充陽氣。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的主任何列濤在調理過很多例冬季手足不溫的患者后,認為:“冬季手腳冰冷主要是陽氣不足,而補陽效果最好的就是艾灸督脈上的穴位。” 長強穴:陽氣生發起點 長強位于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是督脈的起始穴。古人對這個穴位的形容是:“循環無端之謂長,健行不息之謂強。”何列濤說,這句話表明了長強穴是保證人體氣血循環的第一要穴。 艾灸長強穴,可以自己買個艾灸盒,趴在床上后將艾灸盒放在長強穴上即可,或者請家人幫灸。每次20分鐘左右,讓長強穴處感到發熱就行了。 何列濤還教大家一個方法:兩手放到背后,掌心相合,用大魚際處上下來回搓長強穴,如果手不酸的話,搓百來下都可以。這個方法只要空閑,隨時隨地都可操作,是補陽的一種保健方法。 腰陽關:陰陽相交之點 要想溫補陽氣,有個位置很重要,那就是陰陽交匯點。何列濤說,這個點相當于陽氣通行的“關口”,很多人冬天感到后背發涼,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陰陽交會處的經絡不通,使得陽氣無法上行。艾灸腰陽關,就像打通了關口,使陽氣暢通無阻,畏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腰陽關在髂骨的位置,髂骨就是平時系腰帶下方突出的骨頭,雙手大拇指在髂骨邊緣固定,雙手食指在背后交匯,與兩個食指連線平行的、位于脊柱上的那個點,就是腰陽關。 何列濤說,如果沒有艾灸的條件,用大拇指在腰陽關打轉按摩,也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命門穴:腎陽藏身之地 腰膝酸軟、浮腫、男性陽痿、女性宮寒不孕等,都是腎陽虛的癥狀,這類人到了冬天也是會手腳冰涼,怎么睡都不暖的。這時候需要溫腎補陽。 腎是先天之本、陽脈之根,腎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命門穴中。何列濤說,俗話說“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這里所說的火力,就是命門所藏真火,稱之為命門火。 命門在背后正中線,腰部兩腎之間。艾灸命門穴,就像“煽風點火”一樣,能夠生發腎陽,讓腎陽之火循經而行。平時沒事也可以用掌心按摩命門,因為掌心的勞宮穴是火穴,有“添加命門之火”的作用。 至陽穴:陽氣最盛之處 所謂“至”,就是極致、鼎盛的意思,至陽穴就是陽氣到達了頂點,即將由盛轉衰的穴位。 在肩胛骨下角連線的中點就是至陽穴,何列濤說,至陽穴還有補心的作用,有的人經常感到心慌、胸悶、心跳時快時慢、心悸等,按摩至陽穴就仿若打了“強心針”,整個人會覺得心暖,從而改善癥狀。 冬季艾灸至陽穴,是補陽的最佳穴位,讓陽氣維持在鼎盛狀態久一點,人對抗寒冷的能力就強一些。 陶道穴:氣血循環之道 人體督脈的氣血從長強穴開始,經過身柱穴,到達百會穴,經過前額,與任脈相接,然后再轉入長強穴,進入督脈,以此循環,川流不息。 何列濤解釋說,古人用“陶”形容物體旋轉之快,因而陶道穴就是氣血循行速度很快的一個穴位。氣血自由不停地循環運轉,才能陰陽協調,而陶道穴就是調節人體整個氣血循環的。 艾灸陶道穴,對于促進全身氣血循環有很好的效果,手腳冰涼的人,中醫也認為是氣血運行不暢,改善氣血循環便能緩解癥狀。 大椎穴:諸陽之會 很多市民都知道三伏貼、三九貼,而在貼敷時最常用的一個穴位就是大椎穴。何列濤說,古人將人體的陽氣比作天上的太陽,天灸的作用是借助自然界之陽來補身體之陽,而大椎穴是“諸陽之會”,給大椎施灸,就像給人體再造一個“小太陽”,因而對體寒、免疫力差的人來說,非常有效。 大椎穴是背部脊骨的最高點,它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因此陽氣非常足。艾灸大椎或平時用手搓大椎,都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