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入聞即入圣 這種傾聽身內音聲的方法名“入聞”法,即是佛經上的“如是我聞”。讀佛經千萬不要錯解“如是我聞”一句,更不要以為此句可有可無。佛經每字都在講修行的方法,正如《西游記》中的唐僧去西天取經,少一步路,就難去靈山。首句不理解,第一步就邁不開,難成西行。“我聞”是佛門,不聞不入門。只有正解此句,才能理解佛經的全文,才能知道如何依佛法修行。現代人對“如是我聞”一句的解釋各不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上士勿爭為好。 佛經是佛陀修行的經歷、經驗、精華之結晶。佛陀常以“如是我聞”直述自己修行的經歷、經驗,為世人留下無價法寶。而“如是我聞”一句正是佛陀修行之始,是進入心靈游戲之始。佛陀就是從“如是我聞”開始游戲三界,依次游戲欲界、色界、無色界,最后跳出三界成就無量清凈光明的心靈世界。世人學佛,也要從“如是我聞”入門,才能游戲三界,最后成就無量清凈光明的心靈世界。不“如是我聞”,不入佛門,不入佛知見,不得佛的智慧,難得游戲三界的快樂,難以成就無量清凈光明的心靈世界。倘若不“我聞”,即是不回頭。不回頭,阿里巴巴就不能深入寶山,“芝麻開門”門不開,就得不到健康快樂、智慧善良、清凈自在、無量光明等“珠寶”。 佛陀立說幾千年, 句句皆是誠實言。 不聞難知真實義, 修行徘徊佛門前。 萬法皆從入聞始, 入聞我佛顯真顏。 入聞即入圣,入圣能成圣。人們工作之余凈化心靈,令自心從日常緊張的情緒中脫出,名超凡;將自己的思維住于自己的聞性之中,“念茲、在茲、常茲茲”,名入圣。“超凡入圣”并不神秘,人人皆可超凡入圣成圣,是人人可信、可行的至平至常的心靈游戲。 入圣并非成圣。即是成圣也不神秘,圣人是研究自我、認識自我、駕馭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心靈成就無量清凈光明自在的人,是耳聰目明的人,是徹底開啟智慧之門的人,是特別聰慧的人。孔子是圣人,沒有將動亂的春秋化解為和諧的春秋;佛陀是圣人,沒有將世間治理成天國佛地;老子是圣人,沒坐過飛機飛船,出涵關坐的“牛車”。圣人是入聞后,在研究自我、認識自我、駕馭自我、凈化心靈很有成就的人。他們在研究改造客觀世界上,不一定比俗人勝出。電燈、電話、電視、電腦皆俗人發明,在這些方面,圣人不勝俗人。 西方有個圣誕節,即是圣人誕生的節日。然而圣人誕生并非固定在圣誕節那一天。圣人誕生在“入聞”的這一天。人們“入聞”時,即是自心入圣時。“入聞”在佛家即“我聞”,在道家即是“聞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傾聽身內的音聲名“聞”,傾聽身外的信息名“聽”。我們不能將“聞”理解為“聽”。各行各業各有其道,聽到什么就行什么,不能稱上士。“入聞”即是“入圣”,即是自己進入圣人的境界。 “聽”繁體字“聽”是由“耳、壬、十、四、一、心”組成,其義是聽十五心以外的音聲,聽人的說話聲、雞鳴狗叫聲、驚天動地聲,是“聽”的內涵;“聞”,即門內有耳,名“心聞”。是聞耳門以內的音聲,即是那種“茲茲茲”的音聲,即是《道德經》中說的“大音希聲”。“希希希”與“茲茲茲”其音相近,皆是對耳門內這種音聲的描述。佛家稱“妙音”。道家稱“大音”。“大音”、“妙音”皆是人耳聽不到,只有“心聞”能夠聞到的虛無音聲。真悟佛道者常教人“念茲、在茲、常茲茲”。這種“念茲、在茲、常茲茲”的方法,佛家名觀音,道家名“聞道”。上士“聞道”“常茲茲”;中士時茲時不茲;下士不信是真道、是佛道,會大笑而去。 為什么說“入聞”即“入圣”?“在茲”即是“入圣”。繁體“聖”字是由“耳、口、壬”三字組成,中國這個“聖”字就是佛家用耳門圓照三昧之義。用耳門圓照三昧即是入聞,“入聞”即是“入圣”。 “入聞”即“入圣”,“念茲、在茲”即是“入圣”。這是多么簡單易行的方法呀!真道至簡,繁雜不是真道;大道平常,怪異皆是小術。真道正是因為太簡單,千百年來,人們不相信是道、是法,所以大笑而去。實際上這個極簡單的方法對于掃除心病、身病有很好的效果,不是妙藥,勝過妙藥。如果朋友們驚奇好異,即會誤入歧途,大笑而去永遠不得入圣。 這入聞的方法是進入心靈世界的大門,如果朋友們研究佛學,懂得再多,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如果還沒“入聞”,即是沒有入門、入流的人們。即使你是一介白衣如果入聞,立即就是“入圣”人。 “入圣”即入“圣流”。“圣流”即是進入自我的心靈世界后向清凈光明的方向流動的“意識流”。成就了這種“意識流”即得預流果。佛家將“圣流”分成四個階段、四個層次即四種圣位、四種果位: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四果羅漢是對心靈運動的四種稱謂,搞體育運動有三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一級運動員、運動健將、世界冠軍等稱謂。搞心靈運動也是有稱謂,佛家即稱四果羅漢,我們為了方便還是用四果羅漢好。當然也可以稱一級心靈運動員、二級心靈運動健將、三級世界心靈運動冠軍什么的。 須陀含,名入流、入圣流。當我們眼能觀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身有冷熱諸觸、心有各種想法,說明還沒有入流。 “初入聞中”時,我們心中只存在“念茲、在茲、常茲茲”的意識,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觸,不再煩惱名超凡。意識流漣于“念茲、在茲、常茲茲”之中不出來名入圣。當我們入聞后有了如此覺觀時就是預流果即斯陀含果。預流果不是真正的果位,正如預備役軍官不是真正的軍官,是為真正的軍官作預備的。或者稱三級心靈運動員,是為運動健將作準備的,不是真正的運動健將。 斯陀含,名一往來。即是意識流經過一個來回,就進入靜定境界,不再回到色、聲、香、味、觸、法之中,名斯陀含果。 阿那含,名不來。即色、聲、香、味、觸、法不再出現在自己心中,名阿那含果。 阿羅漢,名實無有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名實無有法。人的意識住于這種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精神境界不破壞,即是金剛不壞大羅漢。倘若這種境界為煩惱所破壞,就不是阿羅漢果。 須陀洹,即入流、逆流之義。所謂三教九流,三教即頓教、漸教、不定教等三教。九流即九孔、九入。三教是口頭說教修行的理論。三教學人不懂九入,沒有將所學的佛學理論變成具體的修行實踐,即是沒有入流的學者。學佛人如果不解“我聞”,還沒“入聞”,即沒入流,沒有入圣流。“如是我聞”即是從耳門進入修行的實踐,名“初入聞中”即是入流。 入流后會發現自身的精、氣、神是在體內流動的。 “流”分下流、上流、圣流: 精、氣、神化為濁精發泄出來,謂下流; 精、氣、神化為精力、體力、智力,有所作為,謂上流; 精、氣、神化為清凈光明的心靈世界,謂圣流。 “我聞”、“入聞”即是從耳門入流,是將精、氣、神聚集在自身化為清凈光明的心靈世界,名圣流。 入聞即是入圣流、入逆流。人在生活中自己的意識流是遵循人間的喜怒哀樂、名色知見、貪嗔癡愛流動,名順流;當人入聞后,意識流逆向人間的喜怒哀樂、名色知見、貪嗔癡愛,向清凈、自在、光明、快樂的方向流動,名逆流。
“順則凡,逆則仙,只有中間顛倒顛”,順流即是凡道,逆流即是仙道、佛道、圣道。當人的意識流“念茲、在茲、常茲茲”時,即入圣流,即是入圣。當然,入圣不等于成圣,要想成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真道至簡,繁雜不是真道。 大道平常,怪異皆是小術。 佛陀告誡人們,自心自有無價寶,何必四處去乞討。佛陀、老子講的就是這種至簡至易的大道、真道。四處乞討的人們,是不會“念茲、在茲、常茲茲”。真悟佛法、道法的人們才能“常茲茲”。 人類有兩類文化,一是觀察客觀世界的文化,即創造物質文明的文化;一是觀察自身自心的文化,即創造精神文明的回頭文化。前者是為了建設美好的物質世界,可以用金錢這個工具去激勵人們為社會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后者是為了創建美好的精神世界,可以用入聞入圣的方法,引導人們研究自我、認識自我,創造豐富的精神財富。觀察客觀世界有成就的人是歷代治世精英、科學工作者;觀察主觀世界有成就的人即是歷代的圣人、真人、超人。 儒釋道的文化主要的是創造精神文明的回頭文化,是回頭觀察、研究、改造、駕馭自我的回頭文化。為什么佛家常常棒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就是人們不重視我們祖先留下的回頭文化。我發現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現在出口轉內銷很受人們重視,很多外國人抓住我們的一鱗半爪加工改造成冒牌貨返銷中國賺錢,而我們的“老字號”卻不是名牌,卻不能暢銷于世界。原因在那里?在于沒有古這今用,沒有將祖國的傳統文化轉變成為廣大人們能夠實踐的,有利于人人心身健康的現代文化。這方面我們要向英國著名醫學博士、名譽科學博士弗農.科爾曼學習。 儒釋道的學說是圣人之學,是一種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是東方的傳統文化,是認識主觀世界的文化。幾千年來,它曾經是東方的主流文化,它創造了東方文明,是東方人的道德規范和精神寄托。西方的主流文化是科學文化,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文化,它創造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使西方在物質方面強盛于東方。一聲炮響,西方的炮艦打敗了東方,隨之,西方的科學文化戰勝了東方的精神文化。于是,人們熱中于研究西方的科學文化,忽略了自己的精神文化,東方的精神文化漸漸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變成了一種神秘文化。 東方的精神文化之所以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不是由于它的無能,一是由于千百年來,沒有正確解讀這種精神文化,沒有將精神文化轉化為人人須臾不能離的大眾文化;二是沒有將精神文明轉化為科學文化,沒有將精神轉化為物質。如果能正確解讀我們的精神文化,把它轉化成健康長壽的文化,凈化心靈的文化,我們就會為西方世界送去健康長壽,送去智慧善良,回報西方用炮艦送來的科學文化,共創和諧社會,我們的地球村一定會更美好。 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儒學成了統治者愚弄人心的工具。佛學、道學則成了佛教、道教的專利。 佛學、道學、儒學與佛教、道教、儒教是兩個不同的的概念。佛教、道教、儒教是教派、是組織;佛學、道學、儒學是東方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教派組織的專利。如果不作正確解讀,我們的社會將成為一個諸教林立的社會。如果我們對佛學、道學、儒學有個正確的解讀,恢復其本來面目,變古代的精神文化為人們認識自我、駕馭自我的現代文化,人人能夠駕馭自我進行這種凈化心靈的游戲,人人健康而又聰慧,什么人間奇跡不能創造出來呢? 儒釋道的文化造就中華千古文明。他的精髓在“回頭”二字。這回頭文化分兩類: 一是為了明明德于天下的回頭文化。“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交而為信乎,傳不習乎”這種“三省吾身”方法是教導人們在生活工作中經常回頭反省自己的過錯,使自己學、業有成。 二是凈化心靈的回頭文化。“學而時習之”就是教導人們回頭觀察自我的文化,“而”是“天”字的變寫。“學而”即是“學天”。“天”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天”本虛無,“學而”即是學虛無。學虛無有什么好處?“不亦說乎”。“說”作“悅”字講。學虛無就可得到不說亦說,不悅亦悅的快樂,是一種凈化心靈的快樂。 這種凈化心靈文化的實質就是人們常說的修心養性的游戲。“修心養性”人人會講,但真能躬行實踐者鳳毛麟角。主要原因是人們不知心用何法修,性在何處養;不知如何修,不知如何養,不知先后,不懂游戲規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所先后則近道也”這是孔子為我們制定的心靈游戲規則。其中第一法就是“止”法。將自己的意識定在聞性上即會停止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思維名謂“止”,就是“我聞法”。“我聞法”是我們進入修心養性的入門方法。佛經開即是“如是我聞”一句。如果不能“如是我聞”即是沒有進入心靈游戲的大門。我聞我回頭,你聞你回頭,不聞不回頭,迷者難回頭!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眼觀察五彩繽紛的客觀世界,人們在知識和財富的海洋中游戲,獲得無量的知識、財富、幸福、歡樂,并不覺得前面是無邊的苦海; 回頭觀察自我主觀世界,人們在清凈快樂的海洋中游戲,能夠獲得健康長壽樂、清凈光明樂、虛無寂滅樂,但是,很少有人回頭,不覺得回頭就是金色的彼岸。 知識財富與健康快樂兩者不可偏廢。健康快樂是人類樂意接受的金色彼岸,知識和財富也不一定就是苦海。應該說,放眼觀客觀是知識財富之此岸;回頭觀主觀,是健康快樂之彼岸。只是我們人類沒有回頭觀主觀的習慣,常常樂此忘彼不回頭,如是,佛家棒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儒釋道的學說就是回頭觀主觀的學問。這就是我們中華大地千年流傳的“回頭文化”。社會生活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自在和快樂,絕對的自由自在和快樂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靈之中。如果我們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之余回頭研究自我、認識自我、駕馭自我的心靈向自由自在快樂的方向運行,淺行,即會身健康得長壽;深行,即會凈化心靈,得到絕對的自由和快樂,成為自在無縛的自我。 不能認識自我、駕馭自我,是愚昧的自我。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是智慧的自我。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孩子是乖巧的孩子。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老人是智慧的長者。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官員是廉潔的長官。 能夠駕馭自我,完善自我的公民是善良的百姓。 真、善、美源于智慧。 假、惡、丑出自愚昧。 試問,世界上無論是在認識客觀世界還是認識主觀世界很有成就的人,那一個不是能夠善于駕馭自我的人?只要我們能正確運用儒釋道哲學的智慧、方法回頭觀察自我、認識自我、研究自我、駕馭自我、完善自我,品嘗一下“超凡入圣”的味道,樂在其中,成能就健康快樂的人生、智慧善良的人生、清凈自在的人生、大有作為的人生。 當代社會物質財富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但精神的發展跟不上物質的發展,阻礙了物質的發展,致使很多丑惡的現象不斷發生。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妨研究古代圣人如何認識自我、駕馭自我、成就自我美好心靈的方法,把古代圣人之學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對建設精神和物質雙豐收的和諧世界只會有好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