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和11日是上海市民辦小學入學統一面談時間。據上海多家媒體報道,跟以往的主要側重考知識的“奇葩”面試題目不同,今年大部分民辦小學都選擇以游戲、做操、集體活動等形式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溝通和協調能力、觀察和模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等。而很多家長提前為孩子精心準備的背古詩、英語、算術等知識性題目以及面談“紅寶書”,基本上派不上多大用處。 作為一直關注幼小銜接這個話題的教育工作者,看到這些報道,著實讓我興奮不已,所以我立即在自己的微博和微信進行了簡短的評論:“不考知識考游戲,算是考對方向了。”媒體報道的這些都是擇校的孩子所經歷的面試,雖然沒有了解到不擇校的面試情況,但由于就近入學的新規更嚴,我相信不擇校的孩子應該會經歷更輕松的面試過程。 這樣的信息無疑會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幼兒教育小學化”等亂象注入一劑強心針。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的家長真正看清幼小銜接的重點和方向。借這個話題,我也結合前不久出版的《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為大家梳理幼小銜接的五個重點準備工作。
一、習慣準備 好習慣使人受益一生,壞習慣讓人麻煩一生。如果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論生活、學習還是工作,往往都能事半功倍,反之則會事倍功半。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幼小銜接,需要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開始,才能真正做到順利銜接。最為關鍵的就是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生活自理: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可以自理的事情,逐漸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2、餐桌習慣:餐桌不僅是孩子品嘗美食和養成習慣的地方,同時也是培養自主能力以及學習尊重他人的地方。餐桌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我們就需要從餐桌開始。 3、睡眠習慣:為了確保孩子的充足睡眠和身心健康,我們需要在進入小學之前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最終讓孩子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 4、時間管理:對于那些喜歡磨蹭、做事拖拉的孩子,大都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時間意識淡薄。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都是自我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5、遵守規則:如果孩子從小就有規則意識,能按要求遵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則,那么進入小學往往就能自覺遵守學校的紀律和規定,就能更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6、做事認真:認真的學習態度,需要從認真的生活態度開始。我們需要在入學前就讓孩子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并想辦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7、主動發言:盡可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家庭氛圍,鼓勵他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想法,積極地爭取展現自己的機會。
二、能力準備 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孩子逐漸遠離家庭的保護,需要學會在這個全新的世界里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才能真正做到自信銜接。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自我控制:對于學齡兒童來說,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學習成績,比情商更有助于社會交往。 2、獨立思考:我們不要把“聽話”作為培養孩子的主要標準,而要把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3、主動提問:一個能夠不斷提出問題,并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在學習上的主動性也會比較強。 4、情緒管理: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緒,并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調節和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 5、共情能力:擁有共情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交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得他們能夠關注別人的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同時還能夠促進他們獲得自我認同感。 6、同伴交往:孩子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將會逐漸發展出社會交往的能力,并獲得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當孩子結交的興趣相投的朋友越多,他接受到的正能量就會越多,自己的心理能量場就越強大。
三、性格準備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促進孩子發展的一系列行為和互動,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調整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獨特的“心理上的自我”。我們需要從幼兒階段就開始重視培養孩子的性格和品質,逐漸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讓孩子的幼小銜接更從容、更開心。最為關鍵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自尊心:3歲到7歲的高自尊兒童有兩大特點:在緊急情況下從容不迫;在面對挫折或困難時擁有心理彈性。 2、責任心: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不但會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還會有很多方面的突出表現,比如信守承諾、遵守規則、敢于擔當等等。 3、合作意識:當孩子與觀點不一致的同伴一起玩耍時,他們會在爭論和沖突中體驗公平與正義,學習敏銳地觀察同伴們的興趣和視角,以便能順利地將自己融入到同伴們的活動中去。 4、感恩意識:常懷感恩之心的人往往更加幸福,更加積極樂觀,身體也更加健康,性格更加豁達,而且還對自己有更高的自我評價,能夠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 5、尊重別人:孩子成長的過程,既是在學習如何尊重別人的過程,也是在體會自己為什么需要被尊重的過程。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對尊重的理解都不同,表達尊重的方式也不一樣。 6、幽默搞笑:一個幽默的人,不僅給別人帶來快樂,更會讓自己健康快樂。幽默應該是父母鼓勵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具備的品質,它會讓孩子終生受益。兒童期,正是培養孩子幽默感的關鍵時期。 7、積極樂觀:對于外部環境,作為個人,無力改變,當然也無法回避。我們只能幫助孩子積極面對,形成樂觀的性格,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釋放自身無限的“正能量”。
四、心理準備 在臨近幼升小的關鍵階段,最重要的入學準備就是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以便入學后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和環境的改變,讓孩子的心理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軟著陸”。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實地參觀:增加孩子對小學的感性認識。 2、家園配合:引導孩子對小學產生向往之情。 3、演練角色:增強孩子的小學生角色意識。 4、提前試讀:讓孩子體驗一次“實戰演習”。 需要經歷幼小銜接這個適應過程的,既有孩子,也有家長。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完成角色的轉變。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積極參加幼小銜接活動。 2、重視小學的入學家長會。 3、提前轉變家長的角色。
五、知識準備 我們需要正確理解“零起點”教學新規,更不要機械地認為孩子就是“零準備”入學。為了讓孩子更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和過渡,家長需要適當給孩子做些學習準備,儲備一點知識。 適當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孩子的順利銜接。不過我們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么都不該學,否則會“毒害”了自己的孩子。 其實,家長的關注點不要放在是否應該學的問題上,而是應該放在何時學、怎么學等更為關鍵的問題上。幼兒階段的孩子,應多以游戲互動的方式,通過玩來掌握應學到的知識,比如認字、數數等,而不應該讓孩子機械地、被動地學習。
(說明:以上這些方面,篇幅所限,無法深入展開。所有話題在我的《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中,都有深入探討,并有生動的案例、實用的方法可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