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也頭項強痛,脈浮,類似太陽病,但是不惡寒,主要的是發(fā)熱,還口渴,這個叫溫病。是熱盛于里,產熱機能太過,蒸蒸外泄,遠遠超過外界溫度,所以但覺熱而不惡寒。而熱在表,是散熱機能不及,熱郁肌表,會感到于外界溫度的明顯差異,所以惡寒。
若發(fā)汗已,溫病是里熱,沒有傷寒表證,假若當成太陽病治,給發(fā)汗去表邪,就會導致耗津液,身體更熱。
身灼熱者,身灼熱,身上像火烤那樣干熱干熱的。
名曰風溫。名叫風溫。由于溫病誤發(fā)汗而致。此條說明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耗津愈熱。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 就是寸、尺的脈全浮,浮脈主表也主熱,這就主熱,是熱盛于里而迫于外。
自汗出,
身灼熱而自汗出,就是表虛有熱。
身重,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里頭濕挺重的。雖然里頭熱,身上還這么濕,說明里面不實,這個在陽明病里頭就有了。凡是陽明病的里熱最傷人津液,熱實到極點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
多眠睡,是內熱盛,熱而神昏。熱氣炎上,神都昏了。水火都是互對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這個里熱程度上看,身還重,說明里還不實。
鼻息必鼾,鼻息必鼾,出氣呼呼有聲。熱盛散溫不及,鼻代其職,呼吸加重。
語言難出.是熱往上涌的反應。熱盛津傷,舌失其養(yǎng),導致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如果用下藥,小便更不利。“直視,失溲”,下后傷津液,吃瀉藥、發(fā)汗藥,都傷人津液、傷血液。而且里頭不實,身還重,濕還盛。一吃瀉藥,更傷津液了,小便沒有了,小便不利,這就是津液喪失太甚了。下藥把胃腸里頭原來給消化吸收的東西都給催下去了,喪失了津液。所以下、發(fā)汗都會亡津液亡血液。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會少。“直視”,同時眼睛因失去血液的融養(yǎng)而發(fā)直。而且下藥傷臟氣。如果里頭是熱實的,象陽明病的便秘,下而不傷人的。“失溲”,現在里頭不實,下就會臟氣虛,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虛,膀胱有點尿還瞥不住就會失溲,這個病就比上面那個風溫就更重了。就是腎功能失去收攝作用,前后括約肌失職。上述均屬誤下而致的壞病。
若被火者,若用火針和灸療就更不行。溫病是熱病。這樣以火濟火,如抱柴救火,這火燒得更厲害。
微發(fā)黃色,微,有點。人臉上身上都是黃的,這個黃不是發(fā)黃疸,就是微黃的樣子,一點血色都沒有。
劇則如驚癇,時瘛疭,劇就是厲害。就是一陣一陣的發(fā)驚恐,時瘛(音同赤)疭(音同囪),就是手腳痙攣、口斜眼歪的癥狀,也叫“抽風”
。時常的抽。
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過那個顏色,也就是象熏肉的顏色。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瀉下和火攻,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有很多種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針,再如把地用火燒得非常熱,人躺到上頭捂大汗。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熱東西敷,這都叫做火攻,這個火攻是必須大汗。“一逆尚引日”是指誤下,人還能活些日子。
再逆促命期。“再逆”就是指再次火攻,麻煩大了,如果真像如火熏色那個樣子,那就是促其命期。
所以溫病不能發(fā)汗,又不能吃瀉藥,更不能用火攻。否則越治越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