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院校的英語專業擔負著培養小學英語教師的任務。本文從明確培養目標、制定課程規劃、優化課堂教學和強化外語交流等四個方面,對新形勢下小學英語教師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師培養模式實踐性與多樣性
伴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一體化,已愈來愈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旋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進一步拓寬了對外開放的領域,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這就使得外語,尤其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們適應時代要求,實現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這種形勢下,擔負著培養小學英語教師任務的高職院校,應怎樣優化其培養模式,進一步辦好英語教育專業,就成了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應著力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我系英語教育的實際,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準確定位,明確培養目標 我校英語教育專業的主要任務是為小學培養合格的英語師資。小學英語教師的基本要求和培養目標定位,都要適應形勢,順應時代的要求。簡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出素質+基礎+知識+能力型的人才。具體說來,這些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還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此外,還要具有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開拓發展事業的創新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小學英語教師的目標也要隨之升華,要以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要使學生獲得適應英語教學,特別是適應信息化社會所需要的外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教育學生時刻牢記把掌握語言技能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發展他們利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和教授知識的能力。為了實現上述定位和培養目標,本專業的課程規劃、課堂教學以及一切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安排,都要遵循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符合本地的專業實際,獨具特色的教學新路子。 (二)科學務實,制定課程規劃 課程是落實培養目標的載體,也是學校活動的基本依據。根據小學英語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培養目標定位,必須建立一個與高層次的小學教師的智能結構相適應的課程結構。要在科學務實的精神指導下,構建一套集科學性、完整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課程體系,要能夠規范學校的教學活動,又要有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框架和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以營造一個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具體地講,制定課程規劃要堅持以下原則:首先,要立足于“三性”,即基礎性、師范性、專業性,以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和教學實踐這四者為有機組成部分,發揮整體教學功能。其次,以必修課為主體,選修課為延伸和補充,活動課為輔助,再結合教育實踐加以檢查和促進,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實現優勢互補,培養全面發展、專業突出、“四會”并舉,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英語教師。在構建學科的課程體系上,要注重構建學科系統的語言知識和運用能力的培養,突出主干課程,即綜合英語,并從應用性出發,開設口語、視聽、閱讀等課程。高年級可增設英語寫作、英語語法、英語教學法等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在優化課程設置的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技能考核和競賽活動。可以舉辦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的單詞比賽、朗讀比賽,也可以舉辦相對輕松活潑的英文歌曲比賽、英文短劇比賽、聽力比賽等。以基本技能考核增壓力、促學習,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英語學習熱情,形成你追我趕、奮發向上、相互競爭的局面;以學科競賽提熱情、增興趣,亦張亦弛,形成良性循環,為今后的發展增添后勁。 (三)注重實效,優化課堂教學 長期以來,師范教育都只注重對學生基本的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智力活動、綜合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實踐證明,課程規劃只能從整體上反映學科教學的目標,但其目標的最終實現還必須通過課程的具體實踐。課堂是具體實施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必須優化課堂教學,增加單位時間的信息量,以提高課堂效率。 第一,要優化教學目標。從英語專業的基礎性和教學的基本任務出發,以語言教學體系為主線,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注重階段性和層次性,由淺入深地傳授系統的語言知識,進行系統的語言訓練。要求學生注重學用結合,以利于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低年級可采用直接法,聽說領先,抓好基礎,解決好學生的語音語調,練好書法;高年級則可采用討論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寬、更深層面發展,強調多背、多思、多練,并推廣讀—聽—說—寫的教學模式,以求得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過關,形成基本的自學能力。要注意克服以往英語專業教學中只注重學習語言本身,而忽視學習文化的現象。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良好的英語語言技能,還要求人們了解文化的差異。因此,要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學習,使英語學習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在優化教學目標時,要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統一起來。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完成常規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電視收集和剪輯新聞題材并通過現成的音像資料,為學生提供具有時代性、趣味性的有益的補充教材,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生通過收看、收集和獲取信息,鍛煉和提高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要優化教學程序和方法。要處理英語學習中質與量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加強英語教學的交際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構建以學生的自覺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要淡化課堂意識,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學習所形成的師生對立關系帶來的弊端,樹立以學生為主的參與意識和平等意識,變師生之間的意向活動為互動,組織值日生報告、專題討論等非意向活動,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自主、平等、真實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氛圍。這樣,既提供了運用語言的機會,培養了語言的交際能力,又可以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到位,教學技能與手段到位,培養能力與開發智力到位,課堂效率到位。 (四)寓教于樂,強化活動交流 英語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但還必須開展各種英語交流活動,努力創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全面提高英語的綜合素質。除了運用每天早、晚自習安排英語朗讀課、基本功訓練課和英語會話課外,還可以通過成立英語俱樂部、英語沙龍、英語角、開展英語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英語歌曲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這些生動活潑的英語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藝,鍛煉自己的口語。在英語教學的實踐中,還要堅持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課內訓練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通過有計劃有指導的課外實訓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使語言素質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多組織學生同外籍教師交流,以強化語言訓練,使學生學習純正、地道、標準的外國語言,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交際能力。 我們堅信,只要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找準定位,大膽創新,面向市場,不斷探索和完善英語教育的模式,就一定能夠在這一領域站穩腳根,為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需求的英語人才大顯身手。 參考文獻: [1]袁桂林.現代教育思想專題[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趙卿敏.創新能力培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