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iewthread.php?tid=10478&extra=page%3D27 從六經的角度思考真武湯,覺得其中別有洞天,與傳統的按照臟腑以及腎之氣化水濕理解略有不同,與大家分享。 真武湯諸藥分析: 白芍歸的是肝脾經,那是厥陰與太陰。如果理解白芍在關門的功能上的話,應該關的是陰之門,也就是厥陰主合,然后才能促陽氣升發。用白芍反而應該是防止陽氣過分地合降,以促進陽之升,發揮陽氣的功能。 附子助少陰之陽,白芍關厥陰之門,然后陽升陽降方能正常,水氣自化。 方中還有生姜,白術,茯苓三味。生姜重用以通陽化水,且可解附子之毒,制約其熱性。術苓則健脾培土。 真武湯取的是北方玄武之名,在于治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個過程的病變。我們如何去動態地理解這個問題呢? 水是生命的起源,沒有水,也就沒有了地球上的生命。因此,天一生水的過程非常重要,有了這個過程,接下來,才能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也就是說,水是五行之中第一位的。從陽氣的狀態來看,也就是陽的一個潛伏狀態,即一個韜光養晦的狀態,是陽的孕育狀態。孕育的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或者,我們可以說,是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 如果這個周期的開始出了問題,水不能自然地生成,或者,生成的過程出現了不協調,那如何治療呢?我想應該從陽之收,降,藏等幾個方面來調整,而不是治療陽之開、升、旺。大家以為如何? 陽的收、降、藏所對應的就是少陰、太陰和厥陰。這幾個門協調好了,太陰為開,陰門打開,陽氣開始下降,開始收藏,厥陰主合,陰門關閉,陽氣緊密收藏,以待另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而少陰為樞,調整陰門開與合的狀態的順利完成。這三個功能都是由陽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是陽氣功能的自我調整。這個意思,是不是就象冠狀動脈,它本身是由心來輸出血液的,但回過來養心以幫助心完成正常的功能。 如果天一生水出了問題。比如說,水濕泛濫了,這個問題,傳統以來我們從肺脾腎三臟來談,認為是水之上、中、下源,包括三焦,通調了水道。把水這個東西換成陽的某個狀態,它是陽的不能收藏狀態,現在我們從六經來看,應該是少陰、厥陰、太陰這三陰出了問題。 好了,如何治療呢?當然是要調整三陰了,讓三陰協調起來,讓陰門正常地開合樞即是。 太陰主開,我們有茯苓,歸心、肺、脾、腎經,有生姜,歸脾,肺經,有白術,歸脾胃,那是太陰為主。三個歸太陰的,生姜補充太陰的陽,白術補充太陰的氣,主管太陰的開。茯苓既補太陰之土,又入少陰,可以促使太陰主開與少陰主樞的功能的協調。 白芍呢,它歸的是肝脾經,那是厥陰與太陰,也就是既主厥陰之合,又主太陰之開,它其實是協調了開與合兩方面的功能。這個藥管了兩個門,一個開,一個合,我的意思是這個藥非常重要,有不可替代性。 附子,我們主要講的是黑附子,入心、腎、脾經,一則助少陰之陽,二則主太陰之陽。故附子可協調太陰與少陰的功能。這味藥管少陰與太陰兩個門的樞與開,具有不可替代性。 這樣我們再來看這五味藥,太陰有白術,生姜,主開;厥陰有白芍,主合,少陰有附子。在三陰的交通上,附子與茯苓均入太陰少陰,管陰門的開與樞,白芍入厥陰太陰,管陰門的開與合。這樣陰門開合樞功能正常了,天一生水的過程自然會趨于正道。 上面好象沒有協調少陰與厥陰的東西,是不是?因此有醫家提出用仙靈脾,我們看看,仙靈脾入肝、腎經,那是厥陰與少陰。其功能可以協調陰門的合與樞,似乎也還可以。但如果以之代白芍,則是不是有些不妥。大家認為如何? 大家看仲景用藥法度,有何體會?是不是有一種怎么萬變不離其宗的感覺呀。大概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了。中醫文化的確不是孤立的東西,任何一個看似在結構之外的東西,如果認真地琢磨一下,也許你就會發現,原來它根本就從來脫離過這個結構。這個結構就是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上建立起來的科學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