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詩文是酒,歷久彌香。優秀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童年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代,古人就有“童子以記誦為能”的說法。因此,緊緊抓住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誦讀一些優秀古詩文,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校開發利用校本課程資源的成功實踐。 中國論文網 http://www./7/view-2970054.htm 2002年8月,經山東省教學研究室批準立項,山東省東明縣第一實驗小學正式啟動了“古詩文”教改實驗課題。學校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了“如何激發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作詩與填詞”“詩意畫的創作”等子課題研究。全校普遍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學生一般能背二三百首,多的能背五六百首,有個叫王臻的學生,能背一千多首詩。在背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賞詩、評詩,然后開始作詩、填詞、對對子、文配詩、詩配畫、畫配詩等詩文創作活動。我校的經驗已在菏澤市全面推廣,并獲省教科所、省教研室頒發的全省教育科研成果獎。 一、編寫教材 教材編寫本著“六二一一制”原則:詩占六成,詞曲占兩成,古文占一成,格言、諺語占一成。在誦讀古詩文的同時,低年級搭配歇后語和成語,中年級搭配格言、諺語,高年級搭配名人佳句。在探索實驗的基礎上,2003年10月編寫出第一套6冊中華詩文誦讀校本教材――《小學生詩詞曲文誦讀》。2009年3月,在第一套教材的基礎之上又編寫出第二套3冊校本教材――《少兒國學讀本》。 二、落實措施 1.實驗內容 低年級(一、二年級):以每學期20個周計,一、二年級在校兩年時間共計4個學期80個周,每周誦讀詩文1~2首,格言諺語1~2條。低年級誦讀詩文總量為80首(篇)左右,格言諺語50~80條。 中年級(三、四年級):在校兩年4個學期80個周計,每周誦讀2首(篇),共計100首(篇)左右。鞏固理解已學過的詞條150條左右。 高年級(五、六年級):以詞曲、古詩為主,節選部分古典啟蒙教材,加上優秀現代詩文,仍以80個周計,學生可誦讀80~100首(篇)。 綜上總計,小學6年,可誦讀經典古詩文420~500首(篇),格言諺語、圣賢名言200條左右。 2.實驗周期:8年 第一階段(1年):自2002年8月~2003年7月,為啟動階段。 學校從低中年級四個教改實驗班入手,召開家長會、教師座談會、學生代表會,集思廣益,統一思想,聽取一些專家、學者的合理化建議,統一認識。這一時期,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為:立足教改實驗班,分析、探討出古詩文誦讀作為選修課的學習方式及理論基礎;確定三個子課題:如何激發“讀古”興趣,作詩填詞,詩配畫。 第二階段(5年):自2003年8月~2008年7月,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小學生詩詞曲文誦讀》作為校本教材在全校推廣使用,并在使用過程中修訂完善,在全縣、全市推廣。組建教改教師檔案,定期舉辦賽詩會和文配詩、詩配畫、畫配詩創作藝術經驗交流會,并且通過設立考級標準,使一大批“小詩人”應運而生。學校在主教學樓走廊內開辟了“小詩人”長廊,創建校園特色文化。 第三階段(2年):自2008年8月~2010年7月,為實驗的總結、驗收階段。 3.上好五種課 (1)古詩文知識專題講座。 該課型旨在培訓教師,引領廣大一線教師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的誦讀篇目,引導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并在誦讀的基礎上,在“積累”與“運用”、“誦讀”與“寫作”諸多領域,進行深入探討、交流并提升一些有價值的成功經驗。 (2)對課。 其內容是學習怎樣對對子,學習作對聯。作為一門課程,它主要以“屬對”方式展開,即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對下句。六年級一班的黑板上每天都有學生出一句上聯讓大家對下聯,如李新出的上聯是“井底之蛙見識短”,王治對的下聯是“程門立雪尊敬深”,段康對的下聯是“雛鷹展翅天地寬”,張舒對的下聯是“揠苗助長目光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一句上聯有時能引發一個班幾十個同學對出不同的下聯。對課的內容一般有:名聯欣賞、趣聯故事、上聯征對、師生自由“屬對”、學生對聯作品展示、地方特色對聯趣話。 (3)畫配詩課。 學生先畫一幅畫,然后根據畫的意思,賦詩一首。五年級三班的崔芳濤為同桌的一幅《回春圖》題了這樣一首詩:“一場春雨,兩聲春雷。三只燕子,百草吐翠。千人播種,萬物春回。” (4)作詩填詞課。 誦讀足夠多的篇目、初步了解一點韻律和平仄之后,方可研究吟詩填詞。學習作詩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品讀原版詩,知其個性;“克隆”原版詩,練其本領;超越“克隆”,大膽創新。六年級三班曹粵雯同學的《萬福公園觀感記》一文的開篇就是一首自創的 “藏頭詩”: 東明好 東方武校賽一中,明賢雙語加玉成。 萬人稱頌五得利,福星源于西瓜城。 公路鐵路樣樣有,園丁小區顯威名! (5)詩文欣賞評點課。 對有關課文,讓學生用詩歌進行點評。六年級四班黃媛為《倔強的小紅軍》所寫的點評詩為:“小紅軍,善良心。其舉動,讓人吟。心靈美,教人民”。六年級五班張乾為課文《鳥情》所寫的點評詩是:“喜鵲通人性,令人太吃驚。日日與我伴,個個說聰明”。通過評詩,學生學會了抒發見解的方式,學習的積極性也逐漸提高了。 (6)搞好考評。 我校要求學生每日誦讀中華詩文10~15分鐘,一般安排在晨讀課上,稱為“讀古”。我校古詩文考評機制如同大學英語考級,每年舉辦一次,根據年級段和誦讀的篇目,分筆試和口試兩種形式,共設5個級別:小能人、小名士、小詩人、小學士、小博士。學生可視自己的誦讀情況,自由申報,自愿參加。會背50篇,經考評即可授予“小能人”稱號,每增加50篇晉升一個級別。目前50%的學生被命名為“小能人”,310名學生被命名為“小名士”,160名學生被命名為“小詩人”,62名學生被命名為“小學士”,15名背誦超300篇的學生被命名為“小博士”。要戴“小博士”帽,需過口試、筆試、即興創作、問題答辯四關。 經過8年的教改實驗,學校涌現出一大批勇于改革、銳意創新的研究型教師;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語文素養得到了快速提升,階段性的成果非常明顯。這一切都提醒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古詩文”教改實驗深入地進行下去。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明縣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亦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