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韻伯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俞根初說:“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有人以為仲景《傷寒論》適合治療外感病,《金匱要略》適合治療內傷病,因為《金匱要略》曾明言臟腑辨證。既然《傷寒論》足以賅括萬病,仲景何必有此蛇足之舉呢?筆者以為《傷寒論》是系統的醫學著作,寫給雅士看的,或者說是給專業人士看的,而《金匱要略》是寫給平常人看的,所以《金匱要略》的系統性遠遠不及《傷寒論》。當然《金匱要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畢竟是先賢所留的古方。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六經的實質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歷代醫家對于六經的解讀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核心,那就是對六經的解讀必須能最直接的指導臨床,也就是說指導經方的應用。朱肱首次用六經就是經絡來注解《傷寒論》,稱《傷寒論》六經就是足三陽三陰六條經絡,并說:“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路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言之鑿鑿,遺患多多。其實這是不解六經(病)的本義造成的。李時珍則以臟腑解釋六經,并說:“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也;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顯然是以臟腑解釋的。張志聰更以氣化注解六經,運用開合樞理論,使人墜入迷霧中。學者茫然,不敢問津。其實仲景之門平易,人人可入。當然不是說臟腑經絡學說不好,只是說不要和六經辨證摻雜在一起,這是不同的體系。許叔微說:“傷寒六經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代名詞也。”此真見道之言。三陰者一陰也,三陽者一陽也。治療疾病先別陰陽,這是亙古不變之法則。表里者,病位所在。病位既別,寒熱虛實隨之,“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為仲景辨寒熱大法。“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此虛實之辨。許氏之言甚合仲景原意。可見六經就是病位、病性、方證的綜合體。自然可以統攝百病。 需要指出的是后世八綱辨證,過于強調表里的劃分,認為疾病分為外感、內傷,這是與仲景學說的最大不同處。并且仲景書中每一個證都有一個相應的方,如太陽表虛的桂枝湯證,不管是中風、還是后世的心臟病、脾胃病、肝膽病、更年期綜合癥,只要出現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或弱,都可以用桂枝湯治療。不存在任何爭鳴,這就是經方的嚴謹之處。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方證相應之說十分盛行,方證相應應該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是辨證的細化和最終結果,不是對癥治療。要先辨病位,病性,最后才是方證。如同是太陽病,病位在表,病性為陽,但是有大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的不同,這就要細辨,只有如此才能有較好的療效。 |
|
來自: johnney908 > 《經方秘方組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