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法] 吳茱萸10~15g、人參10~15g、生姜20~30g、大棗12~20枚。 水煎取汁,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 1.干嘔或嘔吐涎沫。 2.頭痛,或痛連及肩頸。 3.手足冷、煩躁而坐臥不安。 4.心下痞硬且滿,按之痛或不適感。 [現(xiàn)代應用] 1.以嘔吐清水、涎沫為主證的疾病。如神經(jīng)性嘔吐、妊娠惡阻、食管癌、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瘢痕性幽門梗阻、更年期頑固性嘔吐等。 2.以劇烈頭痛為主證的疾病。如高血壓腦病、顱內(nèi)壓增高性頭痛、結核性腦膜炎、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習慣性頭痛、顱內(nèi)血腫、頑固性頭痛等。以眩暈為特征表現(xiàn)的高血壓病、美尼埃綜合征也可參照使用。 3.眼科一些疾病也有應用本方的場合。如視疲勞癥、角膜潰瘍、急性結膜炎、急性充血型青光眼、急性視神經(jīng)乳頭炎、閃輝性暗點、多發(fā)性頑固性麥粒腫等多種眼科疾病出現(xiàn)眼脹痛伴嘔吐、手足寒冷時可用本方。 4.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腹痛下利為主證時有本方證出現(xiàn)的機會。 5.本方還用于其他方面如厭食癥、多寐、失眠、神經(jīng)官能癥、精神分裂癥、癲癇、臟躁、急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克山病、痛經(jīng)、不孕癥、腹疝、蕁麻疹、過敏性紫癜、上肢震顫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 [經(jīng)驗參考] “干嘔.或吐涎沫”是本方的主證之一,虛寒性嘔吐多有使用機會。如《續(xù)建殊錄》載“—人卒發(fā)干嘔,醫(yī)與小半夏湯,七日不瘥,聲動四鄰。于是迎先生診之,心下痞硬,四肢逆冷,乃與吳茱萸湯,三帖而愈”。嘔吐和下利同時出現(xiàn)也可使用本方,如許叔微《傷寒九十論》中記載:有人病傷寒數(shù)日,自汗,咽喉腫痛,上吐下利,醫(yī)作伏氣。予診之曰:此證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陰也。其脈三部俱緊,安得謂之伏氣?伏氣脈必浮弱.謂非時寒冷,著人肌膚,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雖有寒冷不時,然當以脈證為主,若誤用藥,其斃可待。予先以吳茱萸湯救之,次調(diào)之以諸藥而愈。嘔吐可同時伴有胃脘部疼痛,如劉渡舟治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癰,多吐涎水而心煩。舌質(zhì)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心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與本方3劑諸癥皆消(《經(jīng)方臨證指南》1993,124)。有時即使沒有明顯的嘔吐動作而表現(xiàn)為口流涎沫者也可使用本方,如李克紹曾治一老年女性,每人睡后即口流涎沫,及醒時,枕巾即全已濕透,回憶《傷寒論》中吳茱萸湯能治干嘔吐涎沫,即予吳茱萸湯原方,竟獲痊愈(李克紹《傷寒解惑論》)。 頭痛性疾病也是本方應用的重要領域。從臨床報道來看,本方所主之頭痛常有以下特點。一是程度劇烈。病人每以手捶頭或以頭擊墻,而且疼痛容易慢性化或趨向于頑固性。二是部位以巔頂痛及偏頭痛居多,有的從巔頂連及頸肩—線酸痛。三是伴有手足逆冷。四是頭痛幾乎都伴有嘔吐,只是嘔吐的程度有輕重之別。既可為嘔吐不止,也可為輕微的惡心;或僅僅是口吐涎沫,或流口水。嘔吐物可為黃水、清稀痰涎,也可為清水,同時還會夾雜少量食物。嘔吐量也多少不一。如劉景棋治一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患病八年,文革時受迫害,長期憤懣抑郁,久之心煩易怒,惡心吐涎沫、巔頂痛不可忍,近二年病情加重,失眠多夢易驚,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性情暴躁,多狂怒,善疑,甚則厭世,胃納日減,處于吳茱萸湯,服30劑后諸證基本消失,寢食良好,服至60劑,臨床治愈(《經(jīng)方驗}>1987,78~79)。矢數(shù)道明治60歲婦女,劇烈頭痛并反復嘔吐,干嘔從夜至天明。頭頂百會部、太陽穴處貼有梅干,用毛巾纏頭,在床上呻吟,痛苦不巳。極煩躁,睜眼即眩暈。訴說若一想到痛苦,寧死不欲生。脈沉微遲,顏面微潮紅,因不眠而眼結膜充血。腹診心下部膨滿,感有停滯。壓之不適,即作噫氣。舌濕潤,手足冷。全身乏力,苦于身尤置處。此乃“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為吳茱萸湯證。即與吳茱萸湯—劑,十多分鐘后如霧放晴,頭痛去,噫氣止。用此方兩日痊愈(《漢方治療百話》)。在《漢方治療實際》中,對本方的應用指征描述為:“用于發(fā)作性劇烈頭痛,且多為偏頭痛型。發(fā)作劇烈則嘔吐。常于疲勞時,食量過多時,婦女月經(jīng)之前發(fā)病。這種發(fā)作1個月發(fā)生1~2次或5~6次。發(fā)作時由于頸肌收縮,故從肩至頸酸痛嚴重,由左向右者較多,即從耳后連向太陽穴。這種酸痛,為用此方日標之一。發(fā)作時診察之,主訴心下部臌滿,胃不適者甚多,稱為中醫(yī)之‘心下逆滿’證。這也是此方重要之口標。又發(fā)作時,足厥冷甚,脈有沉遲之象。另伴有一種煩躁狀態(tài),坐臥不安,起居苦悶。發(fā)生劇烈嘔吐時,常不休止。惡心嘔吐嚴重時,則吐膽汁。類似這樣頭痛患者,如不發(fā)作時,可持續(xù)2~3個月。每當發(fā)作時,服此湯頭痛立即消失”。另外,《醫(yī)方集解》以本方加附子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療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總之,以嘔、痛、冷為必見證。 為了提高療效,吳茱萸湯常與他方合方使用。如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可加強止嘔之功效。治療胃酸過多、胃中痞痛、噯氣頻頻等,可與旋覆代赭湯合方使用;治療頭痛頭暈、胃部脹滿,有振水聲叮合苓桂術甘湯等。本方中吳茱萸為主藥。根據(jù)前人的經(jīng)驗,生姜量應倍于吳茱萸,人參量應等于吳茱萸,這時療效最佳。當合方使用時,吳茱萸可用6g左右,原方使用時10~15g為宜。吳茱萸有毒,大劑量使用要慎重,而且煎煮時間要長。從仲景原方用法來看,以水7升煎取2升,所用時間顯然易見。據(jù)報道,本方服后有20%可出現(xiàn)頭痛加劇、或眩暈、或欲嘔、或覺身體麻痹、或覺煩熱等不良反應。消失時間扣分鐘到5~6小時不等(新中醫(yī),1958;6:1)。臨床應注意觀察,事先和病人作交代,以免患者驚慌。當然,出現(xiàn)反應不一定都是“瞑眩”,還要考慮是否方不對證。“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告誡也不可忽視。 [原文點睛] 1.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2.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3.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4.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七篇第八條) 昊萊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注論精選] 成無己:內(nèi),胃為之市,食谷欲嘔者,胃不受也,與吳茱萸湯,以溫胃氣。得湯反劇者,上焦個內(nèi)也,以治上焦法治之(《注解傷寒論》)。 汪苓友:按吳茱萸湯之義,具略已見于陽明病食谷欲嘔,及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二條之中矣。然二條之證系借用,不若此條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為正治之方也。吳茱萸色綠,得震坤之氣,性辛烈而味苦厚,入足厥陰風水之臟,善治痰涎上攻頭痛,兼能溫中,下逆冷氣,止嘔吐,故用之為君,以散泄陰寒之氣,人參甘溫,能補五臟諸虛不足者也,故用之為臣,以補中氣,斂涎沫。生姜辛溫,為嘔家圣藥,故用之為佐使。以大棗大能和茱萸之毒,合人參之甘,配生姜之辛,而能散發(fā)寒邪,補益中州,奠安胃氣。蓋頭痛雖由厥陰經(jīng)陰寒之氣上攻,實系胃中虛寒之極所致,得溫得補,則寒氣散而嘔吐止,頭痛亦除矣。即吳茱萸湯一方,而用之得宜,神效如此(《傷寒論辨證廣注》)。 柯韻伯: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機,四逆是兼脛臂言,手足只指指掌言,稍甚微甚之別矣。岐伯口:四未陰陽之會,氣之大路也。四街者,氣之經(jīng)絡也。絡絕則經(jīng)通,四未解則氣合從。合在肘膝之間,即四街也,又謂之四關。夫四郊擾攘,而關中猶固,知少陰生氣猶存。然五臟更相生,不生即死。少陰之生氣注于肝,陰盛水寒,則肝氣不舒而木郁,故煩躁;肝血不榮于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則中土不寧,故吐利耳。病本在腎而病機在肝,不得相生之機,故欲死。勢必溫補少陰之少火,以開厥陰之出路,生死關頭,非用氣味之雄猛者,不足以當絕處逢生之任也。吳茱萸辛苦大熱,稟東方之氣色,人通于肝,肝通則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溫腎,則水不寒;辛以散邪,則土不擾。佐人參固元氣而安神明,助姜、棗調(diào)營衛(wèi)以補四末。此撥亂反正之劑,與麻黃、附子之拔幟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嘔。若干嘔吐涎沫而頭痛,是脾腎虛寒,陰寒上乘陽位也。用此方鼓動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之真陽,而上焦之寒自散。開少陰之關,而三陰得位者,此方是歟(《傷寒來蘇集》)。 |
|
來自: johnney908 > 《著名經(jīng)方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