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運河至今留下1800米長青石駁岸
吳江古纖道“九里石塘”獲新生
運河古纖道一期修繕段落。 記者施曉平 攝
□行走蘇州運河遺產報道組
江南水鄉平野闊,河道兩旁常常有一些供拉纖人走的路,叫“纖道”。 如今,大運河江南段400公里長的河道兩側,保存下來的古纖道只剩吳江的一段。這條3米多寬、既是纖道又是驛道的元朝遺存,與運河構成水陸并用的交通要道。經過多次修復、整治,古纖道已迎來嶄新的生命。 拉纖的人:古纖道每年要過十幾趟 因為曾拉過10多年纖,平望鎮梅堰三官橋村12組村民朱根林,對吳江運河古纖道有著特殊的感情。 做纖夫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當時朱根林20多歲,經常為生產隊運送肥料、草料,有時候還要送蠶豆到松陵、蘇州銷售。那時候條件差,運輸工具是載重量2至4噸的手搖木船,逆風行駛,往往要靠拉纖才能前進。 朱根林記得,當時隊里每條船配4名社員,2人搖櫓,2人拉纖。從村里到松陵30公里水路,要8個小時左右才能到達;到蘇州胥門40多公里水路時間更長,清晨出發,天黑才能靠岸。 “拉纖要舍得出力氣”,朱根林一邊模擬拉纖動作一邊說,纖繩長約五六十米,拉的時候躬著上身,累得渾身冒汗。天熱的時候,他們常常赤膊上陣。 從村里到松陵,部分纖道是泥路,下雨天很難走,但古纖道段鋪著石板,很“硬氣”。經過橋梁時,有的橋洞下也有纖道,可以直接走過去。但有的橋沒有,就只能跳下水,蹚過去,再上岸拉;或者先上船,等船過了橋洞再拉。朱根林說,那時候像他這樣的纖夫,村里共有二三十人。 大運河上船只如梭,纖夫中有像他們一樣的本地人,也有拉大船的外地人,“他們的身體傾斜幅度更大”。朱根林說,那時候,他每年都要經過古纖道10多次。到上世紀70年代,生產隊買了掛機船,他就不再當纖夫了,再后來成了生產隊的隊長。 30多年過去,那段拉纖的經歷如在眼前。朱根林感嘆:幸虧當時年輕,精神好、力氣大,否則肯定拉不動。 奔流的河:漕運通道催生唐宋古纖道 吳江運河古纖道與寶帶橋一起,都屬于運河堤岸的一部分。 吳江區文物局文物科科長朱穎浩介紹,運河古纖道始建于唐朝,北宋時期進行過修治。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稱為“至正石塘”;又因總長九里,被稱為“九里石塘”。 吳江文史專家陳志強介紹,“至正石塘”修筑時,路基用直徑10至12厘米的杉木梢打入土中,路體內外有兩道石墻,中間填入泥石。石墻上的巨石由石工進行了雕琢,每塊長約2米,寬、厚各約半米。 “這一古纖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構筑講究而科學,成了后來許多塘路效仿的典范”。陳志強說,明朝永樂年間大水連綿,吳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壞,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數塊石歪斜。 后來這一纖道多次修葺,但現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駁岸仍為元代遺存,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吳江運河纖道上曾有多座纖橋,現在還保存著兩座。一座叫“三山橋”,另一座叫“南七星橋”,都是梁式橋,都用花崗巖砌筑。 朱穎浩告訴行走組,2007年,運河古纖道被列為“大運河沿線文物遺存點”。近年,為支持和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吳江區高標準做好相關遺產點的保護工作,還開展了大運河吳江段的環境整治。 騰飛的城:千年古道成為亮麗風景線 精心的保護整治,讓一度荒涼下去的古纖道重獲新生,逐漸成為人們的休閑風光帶。 曾在吳江文化館工作的徐文初告訴記者,古纖道也有優美的傳說。唐朝時,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純白,日夜噴涌,“茶圣”陸羽都慕名前來品嘗,評之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纖道一帶已成為熱鬧的城區,吳江新汽車站就在一旁。許多市民游客閑暇時喜歡到古纖道散步,沿著塘岸、石橋慢步走去,一邊觀賞著由運河、纖道、小橋、花樹、亭石、船只組成的水鄉風景畫,真是怡然自得。 吳江城區北門外的三里橋,歷史上也是古纖道的有機組成部分,橋洞內至今還留有纖道。陳志強介紹,這座橋總長50.4米,凈跨16米,矢高達12.5米,比吳門橋還高2.65米,為蘇州地區古石橋之最。“隨著大運河申遺工作的推進,這座橋已成為蘇州城市的新亮點,”陳志強說。 更讓陳志強自豪的是,隨著2012年的撤市設區,吳江已經成為蘇州城市發展的重要一極,正以蓬勃的朝氣、騰飛的姿態,迅速匯入發展的快車道。 大運河在蘇州大地流過,激起的片片浪花,都被染上城市文化的色彩。這條河從南至北,交融匯聚的物資、思想、價值和文化,吟出一首長詩,繪出一幅長卷,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蘇州人,也滋養了一個又一個興盛的時代。 遺 產 名 片 吳江運河古纖道 位于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同里鎮)轄區內,大運河西側,為目前江南運河僅存的古纖道,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由唐朝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現存纖道為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重修,主要由纖道本體、三山橋、南七星橋等組成。2006年,該古纖道作為大運河組成部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