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距今已2500多年
蘇州段是大運河雛形
中國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征調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邗溝”,成為后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包括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元明清時期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和從寧波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的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有1100多公里在正常通航的運河,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功能,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2006年,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整體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法律地位。 蘇州是運河沿線重要的文化古城,除城區運河故道(含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古城河)、現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等河道之外,我市盤門、山塘歷史文化街區(含虎丘云巖寺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含全晉會館)、寶帶橋、吳江古纖道等7個遺產點段一并列入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申遺名錄,蘇州因此成為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進行申遺的城市。 1.山塘歷史文化街區 山塘河是大運河西北方向進入蘇州古城的主干河道,是古代大運河蘇州段的主航道之一。與河伴行的山塘街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街。 唐寶歷元年(825年),蘇州刺史白居易主持開鑿山塘河,并沿河筑堤,人稱白公堤,即山塘街。明清時期山塘河兩岸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成為蘇州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街區至今保存“水陸并行,一街一河”的傳統格局,現有居民80%以上為山塘原住民。 2.虎丘云巖寺塔 虎丘云巖寺塔位于山塘河中部,為大運河蘇州段地標性建筑。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為七級八面以磚結構為主的仿木結構樓閣式佛塔,是八角形樓閣式塔中現存年代最早、規模宏大而結構精巧的實物。其套筒式結構使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為古代高層建筑的杰出代表。 3.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平江河是蘇州城內“三橫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平江路東側是蘇州古代倉儲中心,漕運集散地。平江河、路并行,河街相鄰,是水城蘇州的一個縮影。 12世紀曾改蘇州為平江府,13世紀為平江路治所,主街平江路以此得名。街區保持著“一河一街”、“河街并行”的傳統格局,與13世紀《平江圖》所刻的“雙棋盤”格局基本一致,是蘇州古城“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地區。 4.全晉會館 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位于平江路中張家巷14號,是19世紀大運河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晉會館原在閶門外山塘街,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山西商人創建,1860年毀于兵燹,1879年重建于今址。1986年10月作為蘇州戲曲博物館開放。全晉會館古戲臺為露天戲臺之最,是古代聲學技術和建筑藝術相結合的杰出典范。 5.盤門 盤門位于蘇州古城西南隅,西、南傍古運河,為連接大運河與蘇州古城的一個重要節點。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門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古稱“蟠門”,為伍子胥所筑闔閭城的八個城門之一。盤門由水陸城門、甕城及兩側城墻構成,戰時守城防御、汛期防洪、平時水陸通行,是我國古代水陸并聯式城門的杰出范例。 6.寶帶橋 寶帶橋位于蘇州古城南大運河西側,橫跨澹臺湖東出口,為大運河沿線現存最長、橋孔最多、結構最輕巧的連拱古石橋。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帶橋始建于816~819年,由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因形似寶帶而得名。橋全長317米,面寬4.1米,53孔薄墩連拱,是我國古代橋梁營造技藝的杰出典范。 7.古纖道 古纖道位于吳江段運河西側,始筑于唐元和五年(810年),舊稱“九里石塘”,為目前江南運河僅存的一條古纖道,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1995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作為大運河組成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 李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