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楊詠梅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網絡化、虛擬化、國際化和個性化的時代。這對傳統教育方式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面對這種數字化生活環境的挑戰,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和我校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筆者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感想。 一、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為質疑、探究、創新提供條件。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根據創設成功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設計、剪輯、制作,使課件展示能充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進一步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人一旦對某一問題發生了興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力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怎么會積極參與探究與創造呢?怎么能夠在有限的時空、有限的能力局限下有所創新呢?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在興趣、愛好的促使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盡管自己的閱歷還淺、知識還貧乏、能力還低下,但他們會努力去追求,努力去完善自我,甚至會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來,這是被實踐早已證明得出的結論。傳統教學憑借一支粉筆、一張嘴,形式枯燥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而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的運用,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創設模擬各種生活情景,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再現于課堂,展現精彩場面和詩情畫意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從而喚起學生美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更深入 地思考,并深化對課文主題的認識。例如講授《談生命》時,我從網絡上下載了該課文的視頻給同學們播放,在柔美的音樂中,配合標準的女聲朗誦,與文章內容和情景相對應的圖片逐一展現在屏幕上,營造出了散文的意境,在這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同學們深受感染,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1、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賞詞析句能力,首先教師要優選范例,也就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年齡要求,在課文中挖掘有利于達到訓練目標的詞句。范例選準了,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理解詞句,適時施于電教,創造一種最佳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究,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使學生理解作者用詞語表達內容的匠心所在。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賞析詞句的訓練在學生心中得到凸現,情感得到了升華。例如在講授《慈母情深》時 ,我精心選擇了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場景大屏幕出示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做批注,談感受,學生體悟了句子蘊涵的豐富情感,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體驗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2、對于語文中許多學生無法感知的遙遠環境,如宇宙中的天體運動,微觀粒子的運動形式,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難點。例如在講授《神奇的極光》時,我出示了極晝極夜彩圖及光的運行示意圖,學生在形象直觀、色彩斑斕的圖畫中感悟到了天體的運動情況,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3、對于一些議論文、說明文,可以將文中難以理解的部分,用淺顯的比喻或幽默的類比,配以三級論的方法加以解說,以克服學習和理解上的障礙。如在閱讀說明文時,為了讓同學們對說明的對象有一個清晰、感性的認識,呈現有關的圖片或效果圖,會很有效。如教授白居易《荔枝圖序》時若能使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則能使學生清晰的認識荔枝的外形構造,理清說明順序,增強感性認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課堂教學容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單位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受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教師一面講課,一面板書,很難最大容量地把要講的知識在四十五分鐘內充分表現出來。只有一塊黑板,而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顧去講,不去板書,對初中生,特別是初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在短時間內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廣取博覽,博采眾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大容量的接觸知識,經過自己的分析取舍,最后形成語文知識的積淀。因此學生在初中階段學好語文,打好語文基礎,要建立在廣取博覽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互聯網接入課堂,可以打破上課時間的限制,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遠古的神話拉進課堂欣賞;可以打破空間的局限,思接千載,神游萬里,盡覽世界奇麗風光;可以同陶淵明一起“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種大量占有教學資源的優勢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實現的,而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從而加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45分鐘利用效率,讓學生在45分鐘內獲得最大量的知識。應用現代技術,充實課堂內涵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 四、合理調配呈現時機,發揮最佳教學效果 現代技術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充實語文課堂的內涵。應用現代技術,首先要最佳的呈現教學內容。其次要最佳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發現課文中的語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讓學生獲取審美知識,陶冶愛美情趣,而不是擺花架子作秀。最后要把握最佳的呈現時機。現代技術的使用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選擇一個最佳的呈現時機很重要。一般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配合導入語使用;在突出重難點,品味語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時適當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內涵豐富的學科,具有多學科、多信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特點,多媒體教學集聲像圖文于一體,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刺激,能有效地擴大語文課堂信息容量,方便了課堂教學與學習。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恰當地發揮信息技術的認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進生生、師生之間進行心的交流,從而使信息技術與課文內容形成一個具有生命活力的整體。這種整合了的教學內容,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感情,從而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增進情感體驗,并把課文中生動的語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一切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可見,學生是“整合”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然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教師的正確指導,所以,教師也是“整合”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體會到,在網絡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必須實現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學生、教師四個要素的有機結合。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村學校受實際條件的限制,教師在運用計算機教學中還不夠嫻熟;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缺乏主見,存在盲目性;由于條件限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存在許多障礙。這也是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該解決的問題。我們會努力把“信息技術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這一教學研究做得更好,真正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踏雪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