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錯· 鳳尾魚 朱家麟 約摸十年前,去上海。當時全國風行私房菜,上海有幾家大名赫赫。我們正好路過法國梧桐樹下黑鐵雕花柵欄圍起的某家“花園餐廳”,于是踅入這舊租界洋房里看看。 點了幾個上海本幫菜,問小弟有沒有魚。說還剩三條刀魚,就是有點小。刀魚和鰣魚、河魨并稱 “長江三鮮”, 大名鼎鼎。翻開菜譜看圖片,形如裁紙尖刀,銀鱗細密,黃光熠熠,實在和鳳尾魚極像。可是一斤竟要198元,這么貴! 也罷,就試味一回,長長識見。 那刀魚和香菇筍片同蒸,銀鱗滲出滴滴油珠,魚身幾近透明,猶如溶脂,襯以青白蔥段、金黃姜絲,品相不錯。一吃,和鳳尾魚、刺魚仔一樣,骨刺多而柔密,比鳳尾魚略微香腴而已。李漁說刀魚“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釋焉”。我們沒能夠到那個境界。結賬時掏出四張大鈔等著,哪成想小弟拿來的賬單,寫著八百多塊錢。四個人一起吃驚:這三條刀魚六百多塊?! 小弟努嘴菜單。仔細一看,“198元”的斜杠下,分分明明,是一個小小的“兩”字! 1980元1斤!?當時廈門鳳尾魚,也就五七塊錢一斤。自慚形穢的同時,不免感嘆這滬上店家生意做得也忒精了些。 市場統稱“鳳尾魚”的這類魚,皆脊背青黃、身被細鱗、形肖尖刀,長弧形一彎臀鰭,猶如毛羽,延展到尾巴,仿佛鷗翅鷺羽,有地方美稱之為“海翅”。中國共有三種,閩南皆有。刀魚,學名長頜鱭,是其中體量最大者。廈門最多的是鳳尾魚和刺魚仔,學名分別是鳳鱭和七絲鱭。龍海稱前者為黃鼻(刺魚)仔,七絲鱭相應被稱為白鼻(刺魚)仔或刺魚仔。 鳳尾魚們是海淡水洄游魚類,煙雨江南時節,刀魚可以溯游春水到洞庭湖等江河湖泊里繁殖——此時捕上的雌魚卵巢飽滿,味極醇香,特稱靠子魚。幼魚長大,再回海里。也有一些適應淡水環境,留下永住的,俗稱江刀,味道不及海刀。海刀也罷,江刀也罷,刀魚家族在長江流域十分繁盛,曾經占據過長江天然水產捕撈量的一半。 而今如何?資料說,1973年長江沿岸產量3750噸, 2011年只有12噸!江陰曾經盛產刀魚,2011年,有酒家把一斤三條的江刀清蒸入盤,價格一萬元! ——如此想來,當年某家花園的刀魚價格,就不那么讓人咽不下去了。 體材不及刀魚的鳳尾魚、刺魚仔,質味與刀魚相去不遠。各種魚的味道都會因季節、產地而有差異,鳳尾魚、刺魚仔算是其中特出者。春季骨頭細軟如須,豐腴鮮美,或煎或煮,一碟子端上桌來,鮮香彌散。過了谷雨,肉薄味死,骨硬如針,連狗都懶得理。石碼人說“春刺馬鮫味,夏刺狗不嗅”。 扼守九龍江刺魚生殖洄游路線的龍海紫泥中港漁村,春天網捕刺魚,是年中最重要的漁期。當地有一個奇異節日“請刺魚仔王”,從農歷三月十三迎神開始,到四月十三答謝送神,船家天天出港捕刺魚,回岸則殷勤敬神:祈請刺魚仔王多發善心,多送子民入網——中國人很早就把賄賂官家的手段用來應酬鬼神,祈請不要如惡吏一般以百姓為犧牲。 以一個月時間來祭奉魚王,即使在整天這個祭那個祭的日本也少見。在中國我是首聞其盛。當年漁民們不識包裝,換做今天,打造個“刺魚王文化風情月”多好——刺魚搭臺、文化唱戲、旅游創收、引進項目、帶動GDP……可惜刺魚們不爭氣,魚汛早已衰微。
現在,捕到大一點的鳳尾魚,馬上有人收購,說運銷日本臺灣。其實不須出口,只須運到上海南京,在刀魚行將消失的時代,哪怕作為追憶符號,身價也不會太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