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評估模型 實際工作中有兩種培訓者,即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培訓者通過培訓循環評估方法搜集和跟蹤組織的業務、人事變動以及政策和程序的變化等,及時預測和掌握組織的培訓需求,掌握受訓者的規律,而消極的培訓者只是坐等業務上門或只是做簡單、臨時的需求分析。循環培訓評估模型旨在對員工培訓需求提供一個連續的反饋,以用來周而復始地估計培訓的需要。在每個循環中,都需要從組織整體層面、作業層面和員工個人層面進行分析。 (二)全面性任務分析模型 全面性任務分析模型是指通過對組織及其成員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以確定理想狀況與現有狀況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決定是否需要培訓和培訓內容的一種方法。其核心是通過對一項工作或一類工作所包含的全部可能的任務和所有可能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形成任務目錄和技能目錄,以此作為制定培訓策略的依據。 任務分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且需要一種系統的方法,應該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1.計劃階段。包括計劃范圍的確定和計劃團體的任命兩部分內容。 2.研究階段。計劃工作的規范制定出來以后,工作分析必須探究目標工作。 3.任務和技能目錄階段。先將工作劃分為大的任務類別,然后將任務的大類中的各項細分為較小任務類別,這些小的任務類別還可以細分。由此形成一個完全的、詳細的、多層次的任務目錄清單,為了更好地描述工作,還需要列出相應任務所需要的技能目錄清單。由任務目錄和技能目錄組成目錄清單構成一個詳細而實用的工作說明。 6.執行新的或修正的培訓規劃階段。可以從局部試驗開始,逐步改正和完善原有規劃,也可以重新制定新的規劃。在規劃的執行中,要注意規劃的組織、協調、控制與評估等。 策略與全面性任務分析方法相似,但績效差距分析方法是一種重點分析方法。績效差距分析方法的環節如下: 1.發現問題階段。問題是理想績效和實際績效之間差距的一個指標0往往其存在問題的地方,即理想和現實績效存在差距的地方,也就是需要培訓來加以改善的地方。 2.預先分析階段。通常情況下,對問題進行預先分析和直覺判斷是很重要的。要決定一般方法的問題及應用何種工具收集資料的問題。 3.需求分析階段。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尋找績效差距。傳統上,分析的重點是工作人員目前的個體績效同工作要求之間的差距,隨著環境變化速度的加快,需求還包括分析未來組織需求和工作說明。因此,工作設計和培訓就高度地結合在一起了。 (四)前瞻性培訓需求分析模型 當前技術發展非常迅猛,企業要保持技術優勢,就必須展望企業的未來;不斷領先技術發展,跟蹤技術前沿,對予高科技企業尤為如此。這樣,對知識型員工的前瞻性培訓就非常必要。在很多情況下,即使員工目前的工作績效是令人滿意的,也同樣需要培訓。同時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戰略目標的調整,企業生命周期的演進,以及員工個人在組織中個人成長的需要,針對適應未來變化的培訓需求也會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