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船形銀錠 文章來自于:自在流行 博客 開篇短語:前不久,有好友向筆者打聽博客地址,筆者汗顏,云,未開。好友曰:可開,一者展示自己,二者可以擴大與朋友交流,增進友誼。遂在好友的協助下注冊開戶。然近期筆者除完成少許公文外,并無新作,所以,博客名下至今仍是一片空白。昨日,好友查問:“你也該發點上去,舊作也行。”筆者在過去的歲月里,因為工作需要,勉強寫了一些文字(因為專業與用途不同,不具可讀性),但時間一長,有些文稿散失難覓,亦為憾事。博客是網絡時代的私人日記,現筆者應好友之命,將一些舊作陸續貼上,只為方便今后查找,并非斗膽向公眾展示也,然若有先生女士不經意瞥上一眼,或給予賜教,則感激不盡耳。 1991年深冬,興化市海南鄉農民在從事農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設時發現重要文物。興化市博物館接到報告后,立即火速趕往現場,在當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經過調查了解得知,農民共發現了6枚銀質文物。次年這批文物被興化市博物館收藏,經過鑒定,這批文物是唐代的銀錠,屬于珍貴的二級文物。 我國使用金銀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漢代已經有銀兩充當貨幣了。許慎注《淮南子》說:“鋌者,金銀銅等未成器鑄作片,名曰鋌。” 鋌是經過冶煉還沒有形成器物之前的金屬坯料,而且有一定的形狀,大致為長條形。貴金屬坯料因其自身的價值,在其形成器物之前,可以直接作為儲藏和大宗支付之用,進而逐漸演變為貴金屬稱量貨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這一時期的實物,現在所能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實物資料是唐代的銀錠。 銀錠是指用白銀按一定的形狀和重量鑄造的一種塊狀物,就其形制而言,銀錠可以分為船形、條形、餅形以及其他的一些形狀。不同形狀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銀鋌,餅形的稱銀餅。人們習慣上將銀錠、銀鋌和銀餅統稱為銀錠。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此后元寶成了銀錠的通稱。 銀錠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是人們物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賞賜、賦稅、買賣等都缺不了它。銀錠主要用于大額支付和儲藏手段。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在流通領域中,與制錢并行,大宗交易用銀,民間日常支付仍用制錢。現在人們所見銀錠(元寶)絕大部分是明清以后的,明以前的十分稀見。 銀錠是稱量貨幣,它的形狀如何不影響使用。銀錠雖然只是用白銀鑄成的普通塊狀物,但形制、銘文、鑄造、規格隨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透過外形、文字以及具體使用,可以了解到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形制變化、職官制度、歷史地理、歷史人物,以及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銹,一是內在的成色。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很高,當它全新時,外表具有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這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常被稱為“珠光寶氣”。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漁形容當時的銀兩為:“銀光閃爍,寶色陸離。大錠如舡,只只無人橫野渡;彎形似月,溶溶如水映長天。面上無絲不到頭,細如蛛網;腳根有眼皆通腹,密如蜂窠。……”白銀具有易氧化的特性,銀錠大多是用來流通的,在人們的觸摸和氧化的作用下,久而久之,銀錠的外面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起保護作用的外衣,即銀銹和包漿,呈現灰色或灰褐色。 銀錠的重量和銘文在不同的時代不盡相同。唐代銀錠重量有五種,即五十兩、四十兩、二十兩、十兩、五兩。唐代的每兩約合現在的42克。唐代銀錠大多鏨有銘文,有的很長,通常有七八十字。內容以進奉為主,主要是下級官吏向上級官吏進奉,上級向皇上進奉,有的還注明了鑄造時間和重量。鑄造銀錠的白銀主要來自各項稅收。 興化市博物館收藏的唐代銀錠計6枚,農民從土中挖出時面對灰褐色的外衣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便設法將其中一枚從中間鋸成兩段,露出白色,上翹的部分也被鋸、敲散落而使其重量無法確定,其余5枚完好,其規格分別為:47×160×72mm、腰寬36mm、重1859克,35×195×70mm、腰寬35mm、重1920克,32×190×70mm、腰寬40mm、重1690克,50×170×70mm、腰寬35mm、重1790克,48×165×65mm、腰寬35mm、重1965克。這6枚銀錠都是船形,束腰,卷沿,表面灰黑色,底部鑄有“田”字銘文。就其重量而言,約合四十兩或五十兩,但并不確切,表明唐代的銀錠鑄造還不是非常規范。興化市博物館收藏的唐代船形銀錠,全國少見,是研究晚唐金銀鑄幣及其鑄作銘文與流通歷史的珍貴資料。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許多地區都得到了開發和發展,這6枚船形銀錠無疑是晚唐時期蘇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實物見證。 (本文是筆者數年前為泰州市博物館《泰州文物珍藏》所寫的一篇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