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點說明:近日,本人從網上下載到《李少波真氣運行法》完整版,是PDF文件。為在手機上也能方便學習,便經OCR軟件轉換成TXT文件,并經手工修改校正整理好。由于原PDF文件中圖片較模糊,因此圖例沒有收集,僅收集文本。現將該內容陸續在我的博客上轉載。希望會給學習真法的網友一點幫助。) 8 真氣運行法動功實踐 1 五禽導引法 五禽導引法,相傳是東漢末年名醫華陀創始的。距 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他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發現 醫學不僅是以治療為月的,更重要的是預防疾病。尤其 是在治療當中,有些功能不足的慢性病,雖針灸藥物無 能為力,更非手術所能奏效。必須以導引吐納之法,調 動本身的潛在能力,因此創造了五禽戲。引伸肢體,調 整呼吸,增強體質,防病治病。這是根據《內經》“上工 治未病”的精神發明創造的。 華陀的五禽戲傳給弟子吳普,吳普以后代代相傳, 至今不斷,后世人們在鍛煉過程中,按照個人的興趣和 需要、不斷予以豐富補充,形成了不少流派。有的模仿 五禽的動作,運動肢體,游戲以娛情;有的如武術練成 技擊特技;有的是純用于導引吐納,益壽延年,以求耐 老。我們所介紹的,也就是以五禽戲作為導引真氣運行 的動靜結合的一種功夫。 五禽導引與真氣運行法:五禽導引的真氣運行法, 是以模仿猿、鹿、虎、熊、鶴5種動物的形態和習性, 按照姿勢配合呼吸,貫通經絡使真氣運行旺盛,以增強 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因此,每一部都包括 若干個呼吸。每一個動作都必須與呼吸密切配合。呼吸 的長短與動作的快慢,要自然協調一致,不可勉強憋 氣。 1.調息的方法和真氣運行法是一致的,仍是注意呼 氣。不注意吸氣。每個動作中有多少個呼吸,在數息時 只數呼氣,是真氣運行法的數息法。最應注意的是:動 作與呼吸的配合,動作領先,呼吸隨后,就是用姿勢引 動胸脅的張縮運動而形成自然呼吸。姿勢有大小快 慢,呼吸也就有長有短。但是,都很自然舒適。如果呼 吸在先,姿勢動作在后,必致憋氣不適。 2.五禽導引法。是根據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而制定 的姿勢和動作,練習哪一禽的功法,即直接對所屬的臟 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增強,從而對本經加強了防病治病的 保健作用。如猿勢養心,鹿勢益腎,虎勢益肝,熊勢健 脾胃,鶴勢益肺等,均見于各勢功法中。 3.凡開始動作之前,先長呼1次,然后動作凡手 勢上升時均為吸,下降時均為呼;開展時為吸,收合時 為呼。在姿勢變換過程中,也都包含著一個呼吸。在停 勢,幾個呼吸后,必須候呼氣完,尚未吸氣之前,變動 下一個姿勢。每一禽都有一定的息數,自始至終呼吸隨 姿勢完畢,動靜相育,身氣合一。 4.動作時,經常是用鼻孔自然呼吸,切勿追求這樣 或那樣的呼吸。由于五禽姿勢的導引,使得外呼吸和內 呼吸密切結合。旺盛的循經運行,推動臟腑的生理活 動。自然息息歸根,丹田充實有力。如果患了那一經的 疾病,欲作治療時,可按照《六字訣》的作用,改用鼻 吸口呼,功效顯著,每次約5~10分鐘,不可太過,以 知為度。 5.姿勢與精神的要求:兩足并立,兩肩松垂,提頂 吊襠,虛心實腹,下頜略往回收,閉口扣齒,舌抵上 顎,目視前方三五步處,內則斂神于丹田,外則凝神于 太虛。運動時身體松靜自然,不可勉強用力。姿勢要準 確,轉動引伸,頭身端正,不可偏倚,意氣相隨,精神 貫注。導引吐納之時,自覺身中內氣,與大自然之氣息 息相依,如象太虛浩然大氣隨吸而入我身,頓有海闊天 空包容萬物之感。呼則氣貫長空,此身無際,心情豪 放。此情此景蓋為全身氣機暢達極度舒適的感受。這種 動靜結合功夫,實為真氣運行的必修之課。 6.另外,如技擊法、底盤功、稍節功,沒有必要時 可不必練習。若有鍛煉的興趣,可參考五禽圖專書。為 了健身療疾、延年益壽,配合真氣運行法,動靜結合, 介紹這些也就夠了。在本書中,過于復雜的就不再敘述 了。 第一部 猿 勢 猿屬心神性靈通,腎氣入腦技巧生; 水火相攙成既濟,陰陽和合樂無窮。 猿性靈巧喜動,與心神喜動相仿,所以人們常以心 猿為喻。故以猿勢運動心腎二經,共5小節、15個呼 吸。 猿勢是以溝通心腎為主,導心火下降,以補命火, 引腎水上潮,以濟心陽。升降得宜,陰陽平秘。手勢活 動的位置,多在沖、任二經路線。吸時真氣沿沖脈上行 至胸,呼時真氣由任脈下行至丹田,兩手動作多在丹田 上下左右,使丹田真氣充實,周天運行旺盛,起到保健 強身、益壽延年的妙用。尤其第四勢,兩拳置于兩肋時 停七息,真氣由足三陰經上行有力,并能帶動睪丸大幅 度上升。這是足少陰經氣上升的一個明顯的證驗。多練 猿勢,有養心固腎的作用。 預備式:兩腳并立,兩肩自然下垂,手心貼于兩 腿,身體立正,重心落在腳跟。足趾抓地,下頜微向回 收,扣齒,舌抵上顎,目視前方三五步處,寧神定意, 靜息片刻(如圖8~1) 第一小節 從預備式開始,兩手掌五指并攏,兩手掌向身前湊 攏,掌心向上。兩掌中指尖接觸,置于小腹下緣(如圖 8~2)。在動作開始,即隨著吸氣,吸氣完畢,即呼 氣,是為第一個呼吸。 圖8~1(缺) 圖8~2(缺) 圖8~3(缺) 圖8~4(缺) 第二小節 從第一個動作完畢,兩手掌姿勢不變,向上移至臍 中,離身寸許,勿著臍(如圖8~3),向上移動即吸 氣。吸完即呼,是為第二個呼吸。 第三小節 從第二小節呼氣將完,手勢不變,徐徐下移至小腹 下,兩手掌左右分開,掌心向上,兩臂平伸徐徐上舉, 即吸氣,兩手舉至頭頂最高度(如圖8~4),吸氣完。 兩掌心相對,徐徐下降,即呼氣,降到小腹下,兩手掌 向外劃一小弧,置于丹田兩側(如圖8~5),呼氣完, 為第三個呼吸。原式停止不動,再呼吸3次,注意數呼 氣,勿數吸氣。余仿此。 圖8~5(缺) 圖8~6(缺) 第四小節 第三小節呼氣將完時,兩手向前伸,手心向下,伸 至兩手與乳平為止。動作開始即吸氣,伺時兩腿下蹲 (如圖8~6、 8~8),高低與自己體力相適應為好,最 低不超過大腿面的水平度,旋即左腿橫開一步,約90 公分(要按身體高低,步子寬窄適宜)。兩腳尖內扣 手掌也隨之向兩側橫開,伸展高與肩平,胸向前微挺。 吸氣完(如圖8-8)。兩掌循原路平直向身前,合攏至 胸前,左手在里,右手在外,雙手交又如十字狀(如圖 8~9)。徐徐下落至小腹兩側,手心轉向上,握空拳, 上提置于兩肋下(期門穴),勿著兩肋(如圖8~10)。 呼氣完畢,為第七個呼吸,原式不動,再呼吸7次,為 第十四個呼吸。 圖8~7(缺) 圖8~8(缺) 圖8~9(缺) 圖8~10(缺) 圖8~11(缺) 圖8~12(缺) 第五小節 第四小節呼氣將完時,兩拳式不變,徐徐趨向丹 田,同時重心移于右腿,左腿收回。兩腿彎曲,兩足并 立。兩拳原式不動,上提至胸吸氣,兩拳心反轉向下 (如圖8~11),外開如拉力狀至肘與肩平,吸氣完。兩 拳循兩肋經腰部沿脊柱兩側直下(如圖8~12),自然 地恢復原預備式,為第十五個呼吸。 第二部 鹿 勢 斑龍運尾壽命長,皆因通督有奇方; 還精補腦先天象,元神蓄力理陰陽。 鹿頭角似龍,故鹿稱為斑龍。古人說:‘尾閭不禁滄 海竭,九轉金丹且慢說,唯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枕關 上穴。”蓋龍善治水,與人體腎臟相應,醫學常用鹿作為 補腎良藥。腎健,水自得治。故練鹿勢以培補腎臟。本 式共5小節,19個呼吸。 鹿勢是溝通任督,運轉周天,調整后天,補充先 天,固腎精、補命火,還精補腦的一步功夫。 第一、二小節,手置于丹田,上移至中脘,導引后 天補益先天。第三小節舒利三焦,通于命門。第四、五 小節兩拳置于命門,使腎間動氣加強,引腎氣上行通暢 督脈,腎精灌溉腦髓。古人說:“若得不老,還精補 腦”、“鹿運尾而得壽’,也就是根據鹿勢的動作而闡明這 個道理。 預備式:同猿勢預備式。 第一小節 左腳向左橫開約80~90厘米,兩足內扣,足趾抓 地,重心落于足跟,頭微前傾,目視丹田。兩手掌心向 上,向身前并攏,兩掌中指相接時,置于丹田,兩手停 止不動(如圖8~13),動作開始即吸氣,吸氣完即呼 氣。注意呼氣,為第一個呼吸。 第二小節 第一個呼吸完,兩手姿勢不變,徐徐上移至中脘, 兩小臂上抬,兩肩不動,目視手掌(如圖8~ l4),動 作開始即吸氣。吸氣完即呼氣,為第二個呼吸。 圖8~13(缺) 圖8~14(缺) 第三小節 從第二個呼吸將完,兩手掌徐徐下移至小腹(仍為 呼氣)兩手掌相對合,徐徐上舉,兩手如拜揖狀,合掌 向額前上伸,至兩臂伸直為止(如圖8~15),吸氣 完。而手隨即左右分開下落,手掌相對,兩肘與肩平 (如圖8~16)動作開始即呼氣,為第三個呼吸。姿勢 不變,再呼吸5次,是為第八個呼吸。 圖8~15(缺) 圖8~16(缺) 圖8~17(缺) 圖8~18(缺) 第四小節 從第三小節動作八次呼氣將完,兩手經面前向下至 胸前,即徐徐向兩側平伸(如圖~17)即吸氣。 兩手 平展后,即變轉掌心向上, 向胸前合攏,右手在外,左 手在里,兩手交叉后,隨即 握拳如裂物狀(如圖8~ 18),向左右分開,旋向后 腰,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停于命門穴處(如圖8~ 19)。吸氣完(做此勢,頭 身微向前傾,吸氣即傳到腰 圖8~19(缺) 背),即呼氣,是為第九個 呼吸。停止不動,再呼吸9次,為第十八個呼吸。 圖8~20(缺) 圖8~21(缺) 第五小節 第十八次呼氣完畢,兩拳沿脊柱上提,即吸氣,至 不能再提(如圖8~20)。吸氣完,兩手沿脊柱兩側 (膀脫經)徐徐向下移,直至尾骨(如圖8~21),即呼 氣,轉向兩側恢復預備式,來第十九個呼吸。 第三部 虎 勢 虎性威猛嘯生風,側身運轉肝膽經; 導引吐納春生氣,舒刊條達欣向榮。 虎性威猛、強悍、行動生風,頗類人體肝膽二經, 謀慮果敢,勇于自衛,肝喜條達,宜導引以舒利之。虎 勢左右各5小節,24個呼吸,手勢多在兩肋。第一 小節,兩手置于胯之上,實即肝膽二經的帶脈、章門等 部位。第二小節,兩手繼續上移至肋,亦為膽經的經絡 循行路線。第三小節,兩手合力側身上推,再蹲身下 按,繞兩膝運動身形,如虎之轉身搖頭,最后手直伸向 上,一腿下蹲,重心落于足跟,九次呼吸,以圖導引肝 膽三焦的經氣暢通。第四小節,握手平伸身前,一腿仍 蹲,全身力量由丹田放于全身,形成體式呼吸,自覺真 氣外溢,形成體場,似有威猛尊嚴之感。是以虎勢有平 肝利膽之功。肝氣條達,心情舒暢,脾不受克,運化有 權。故虎勢有舒肝利膽、強心益脾之效。 預備式:同猿勢預備式。 第一小節 正立右足不動,左足與 上體同時向左轉45度,兩 手十指交叉,手心向上,徐 徐上提至左髖骨上緣。動作 開始即吸氣;吸氣完即呼 氣,目視手掌(如圖8~ 22)。是為第一個呼吸。 第二小節 第一小節第一個呼吸 圖8~22(缺) 完,兩手勢不變,徐徐上移 至左乳部,移動時吸氣,吸氣完,即呼氣,目光仍注視 兩手(如圖8~23),是為第二個呼吸。 圖8~23(缺) 圖8~24(缺) 第三小節 從第二個呼氣將完,兩手下沉至髖。兩手掌翻轉向 外(如圖8~24),兩手上舉至頭頂(如圖8~25),上 舉時即吸氣,目視手背,隨即原勢下落,即呼氣,身體 下蹲,兩手下落至左膝旁(如圖8~26),再澆至右膝 旁,左腳外邊著地(竅陰穴),重心移于右腳(如圖8 ~27),呼氣完是為第三個呼吸。隨即兩手散開,即吸 氣,右手掌心反轉向上,左手向左劃弧,繞至身后,手 心反轉向上(如圖8~28、8~29),形如蛇頭,回繞從 腋下鉆出,手如托盤,用力上舉,左耳貼于左臂,右手 心同時反轉向下豎指坐腕,停按丹田處(如圖8~ 30)。吸氣完,即呼氣,是為第四個呼吸。原勢不動。 再呼吸9次,是為第十三個呼吸。 圖8~25(缺) 圖8~26(缺) 圖8~27(缺) 圖8~28(缺) 第四小節 從第三小節第十三次呼氣將完,腰部向左后轉動, 即吸氣。左臂也隨腰的轉動,下落與肩平,向后劃弧約 圖8~29(缺) 圖8~30(缺) 180度,左手握拳回繞至左腋下,拳心向上,吸氣完即 呼氣,向正前方打出。向前推進時,翻轉拳心向下,同 時右掌變拳,拳心向上,置于右髖上,目視丹田(如圖 8~31、8~32),呼氣完,是為第十四個呼吸。原勢不 動,再呼吸9次,是為第二十三個呼吸。 圖8~31(缺) 圖8~32(缺) 第五小節 第四小節第二十三個呼氣完畢,兩腿立直,同時左 拳向回收,即吸氣。右拳亦同時翻轉拳心向下。上移至 胸,與左拳相對,即向外拉拳至腋窩(如圖 8~33)吸 氣完。兩拳經兩肋向下,即呼氣,大指和食指成“八”字 形,虎口擦腰眼,沿脊柱兩側下移至尾骨處(如圖8~ 34),自然恢復原預備式。呼氣完,是為第二十四個呼 吸。右側同上,每次兩邊都要做,不可偏廢。 圖8~33(缺) 圖8~34(缺) 第四部 熊 勢 熊體健壯性剛強,抗撼倚息各有方; 攀天按地理脾胃,生化輸布百體良。 熊性貪食喜睡,醒輒運動不休,所以膘肥體壯,與 人體脾胃功能相仿佛。左右各5小節,共l9個呼吸。 第一、二兩小節與虎勢功同,為舒利肝膽,而利運化。 第三小節,頭倚兩手而息,全身放松,而督脈真氣非常 活躍,實為靜中之動,動中之靜,動靜相育之功。第四 小節,一手指天,一手按地,目視丹田,水火相交介于 中上。八段錦中亦有“調理脾胃須單舉”之說。故熊勢為 健脾胃之法。脾胃屬土,土生萬物,旺于四時,為后天 之本。脾胃健運,生化有源,培補先天,益壽延年。 預備式:同猿勢預備式。 第一小節 同虎勢第一小節。即:正立右足不動,左足與上體 同時向左轉45度,兩手十指交叉,手心向上,徐徐上 提至左髖上緣。動作開始即吸氣,吸氣完即呼氣,目 視手掌(如圖8~22),是為第一個呼吸。 第二小節 同虎勢第二小節。即:第一小節第一個呼吸完,兩 手勢不變,徐徐上移至左乳部,移動時吸氣,吸氣完。 即呼氣,目光仍注視兩手(如圖8~23),是為第二個 呼吸。 第三小節 從第二小節呼氣完,兩手隨著腰部向右前方向轉 動,向身前下方移動。同時右腿下蹲,左足跟提起,足 拇趾內側點地(即脾經隱白穴),兩手轉至丹田時,將 交叉變為合掌向右上方移動,即吸氣,右肩肘不動,右 小臂豎直,兩掌仍相合,左臂已平置面前,高與肩平, 頭同時前傾,右顳部貼于左手背。吸氣完,即呼氣,是 為第三個呼吸。原勢不動,再數五次呼氣,是為第八個 呼吸(如圖8~35)。 第四小節 從第三小節第八次呼氣完,兩掌原勢不變,徐徐向 前下方移動,移至小腹。兩掌分開時,即吸氣,右手落 于丹田,豎指坐腕,左手掌向身左側繼向上劃一大弧, 目視手掌,至頂上而止,臂伸直,手心向后,隨即目視 丹田。吸氣完,是呼氣,是為第九個呼吸。原勢不變, 再數9次呼吸,是為第十八個呼吸(如圖8~36)。 圖8~35(缺) 圖8~36(缺) 第五小節 從第十八個呼氣完,左手徐徐下落。同時,兩腿立 直右手也同時上升,兩手握拳在胸前相對,拳心向下 (如圖8~37),即吸氣,兩拳外開,拳至腋窩,兩肘與 肩平,吸氣完,兩拳即伸開拇食二指如八字形,沿兩肋 推向腰眼,沿脊柱兩側,下至尾骨部(如圖8~38)。 自然恢復預備式,呼氣完,是為第十九個呼吸。 左右各勢相同,不可偏廢。 圖8~37(缺) 圖8~38(缺) 第五部 鶴 勢 鶴形翻翩質清奇,乘風御氣納精微; 亮翅戲水獨步舞,通體內外皆呼吸。 鶴,形象清奇,資質秀麗,喜游云端,乘風御氣, 引伸自如,又喜戲水而舞,壽命甚長,故世稱為仙鶴。 人體肺臟,居臟腑之最高位,司氣主呼吸,與腎臟有互 生之關系;為生命之門戶,故取鶴形似鑲煉肺、腎、命 門、三焦等臟腑經絡。使氣機舒暢,遍體調柔。鶴勢有 5小節,共23個呼吸。第一、二小節,兩腿下蹲, 兩手托天,仰視,如鶴之舉翅高飛,引三焦之氣上行, 俯視丹田,即覺上行之氣,下趨兩肋兩腿,確有“納如 起飛、吐如落雁”之勢。第三小節,兩手分開,更感肺 腎呼吸關系密切,尤其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貫通無阻。 第四小節,兩臂平伸,九次呼吸,氣貫全身,大有振翅 凌空的氣概,久練加強肺腎呼吸,增長臂力,效果明 顯。 預備式:同猿勢預備式。 第一小節 左足外開一步,約90厘米,兩腿下蹲如騎馬式, 頭微前傾,十指交叉,目視兩手,即吸氣。手心向上, 徐徐稱置于肚臍,但不挨臍。吸氣完,即呼氣,是為第 一個呼吸(如圖8~39)。 圖8~39(缺) 圖8~40(缺) 第二小節 從第一個呼氣完,兩手不變,徐徐上移至心窩部, 移動時即吸氣,目視兩手,原式不動(如圖8-40)。 吸氣完,即呼氣,是為第二個呼吸。 第三小節 從第二個呼氣完,兩手交叉不變,向外翻轉,移動 即吸氣,上舉至頭頂正中,手心向上,兩臂伸直,身體 端正,仍如騎馬式,目視手背。吸氣完,即呼氣,目光 即下視丹田(如圖8~41),是為第三個呼吸。原式不 動,再數3個呼氣,是為第六個呼吸。從第六個呼氣 完,兩手分開,移動即吸氣,手掌相對,兩肘與肩平, 兩腿仍如騎馬式(如圖9~42)。吸完氣,即呼氣,是 為第七個呼吸。原式不動,再數5次呼氣,是為第十二 呼吸。 圖8~41(缺) 圖8~42(缺) 圖8~43(缺) 圖8~44(缺) 第四小節 從第三小節第十二個呼氣完,兩腿站直;同時兩手 經面前向下至胸前(如圖8~43),即向兩側平直伸展 與肩平(如圖8~44),即吸氣。吸氣完,即呼氣,是 為第十三個呼吸。原式不動,再數9次呼氣,是為第二 十二個呼吸。 第五小節 從第四小節二十二個呼氣完,兩掌從原路回胸前握 拳。同時,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收回,并腿立直。兩拳 即向外拉,即吸氣,拳移至腋窩(如圖8~33),吸氣 完,即呼氣。兩拳循兩脅向后下方移至腰部,拇食二指 變“八”字形,沿脊柱兩側下移至尾骨處<如圖8 ~ 34)。自然恢復預備式,呼氣完,是為第二十三個呼 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