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簡介:
鄴城遺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距邯鄲市40公里。鄴城是中國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安文學、北朝文化的大型遺址。始筑于春秋齊桓公時(公元前685—644)。
鄴城布局:
鄴城分鄴北城和鄴南城兩部分,大體呈日字形。鄴北城為曹魏時期的城市布局,為曹操主持建設。北城東西七華里,南北五華里,實際勘測結果為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外城共設七個門,南面三個分別為廣陽門、永陽門和鳳陽門,北面兩個分別是廣德門和廄門,東西各一個門,分別是建春門和金明門。 一條連接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大街將鄴北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中部是宮殿和官衙,西部是銅雀苑,又稱銅爵苑,銅雀苑既是游園,也是建安(鄴下)文人的重要活動場所。曹操在銅雀(爵)苑西側的西城墻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臺榭,武器庫和馬廄在三臺南面的西城墻下。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鳳)臺、銅雀臺、冰井臺。三臺均為曹操規劃修建,是中國古代臺式建筑的巔峰之作。宮殿東面為貴族聚居區戚里及衙署。
城南部為居民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北鄴城規劃整齊,交通便利,對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設產生過深刻影響。根據記載,南鄴城東西6里,南北8里60步。實測東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墻外有護壕。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宮北有后苑。居民區分設里坊。正南門朱明門已經發掘,為三門道,門南側有方形闕樓夯基。穿過鄴北城中間的這條河稱為長明溝,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內,是鄴北城主要的用水來源。曹魏時期,漳河在鄴北城城外北面流過。
考古發掘:
金鳳臺遺址
金鳳臺遺址位于鄴北城西北隅,建安十八年(213)修造,原高8丈,有房屋135間,為當時曹操大宴群臣、舉行大典的主要場所。目前殘存夯土高12.5米,南北長122米,東西寬78米,上建有仿古建筑十四間,設有建安文學展、六朝帝王展。

銅雀臺遺址
銅雀臺遺址位于金鳳臺北80米處,建安十九年(214)造,原高10丈,為三臺之主臺,有房屋109間,是當時曹操登臺賦詩、處理政務、檢閱軍事操演的要地。目前保存夯土高5米,南北60米、東西22米。

地下潛伏城門
地下潛伏城門位于鄴北城南墻下,漳河河床內,南北52米,磚砌券頂高4.7米,寬4米,城內外地面落差7.2米,外為古代戰壕。

曹魏古柏
曹魏古柏位于鄴南城朱明門大道右側的三教堂院落,高21米,樹冠直徑26米, 胸圍6米,中原罕見。

北朝皇家寺院遺址
北朝皇家寺院遺址位于鄴南城朱明門大道左側,面積30萬平方米,目前仍保存有夯土塔基、磚涵、柱剎石。夯土南北40米,東西36米,高5米。整個院落位于地表下1.2米,有山門、僧房、圍墻遺存。200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塔基進行了發掘,出土有大量珍貴文物,屬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中國最早的地宮埋葬制度的實物。

臨漳博物館簡介:
鄴城博物館位居鄴北城北延長線上,占地65畝,主體建筑面積5228平方米,東西長65米,南北寬50米。整個博物館由城樓、城門和城墻共同組成。博物館大門內是由黃砂巖制成的六面浮雕墻,展示的是曹魏都鄴、石虎閱兵、冉閔都鄴、慕容三杰、東魏高歡、北齊高洋等六朝古都鄴城有關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東西兩側建有高約11米的兩座仿漢闕。6根成語景觀柱表現的內容為“竊符救趙”、“曹沖稱象”、“下筆成章”、“文姬歸漢”、“快刀斬亂麻”、“空城計”的故事,彰顯出鄴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博物館的外形是仿造鄴南城的正南門朱明門而建,面積約為鄴北城的千分之一。整個博物館由城樓、城門和城墻共同組成。博物館中間門洞是參考有關文獻記載及鄴城考古隊在鄴南城朱明門遺址發掘現場情況而仿制。主館主要包括六個展廳,分別是“序廳”,“第一展廳:中原要地、富庶糧倉——— 史前至秦漢時期的鄴地”,“第二展廳:魏武雄才、嶄新都城——— 曹魏時期鄴城”,“第三展廳:民族融合、文化激蕩——— 十六國時期鄴城”,“第四展廳:隋唐文明之前奏——— 東魏北齊鄴城”,“第五展廳:中國北方佛都——— 六世紀鄴城佛教”。


亮點1 螭首展示銅雀臺華美
鄴城博物館“曹魏時期的鄴城”展廳里,青石螭首(螭,傳說中的龍九子之一)高近半米、長約兩米,形態威武。據介紹,它出自曹操的銅雀臺遺址,是裝飾螭首中體量最大的,也是皇家建筑標志性構建。“這么巨大器型,可想象銅雀臺有多宏偉。

銅雀臺青石螭首
亮點2 佛造像印證佛都地位
館內“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展廳,陳列著19件佛造像,有釋迦像、阿彌陀像、彌勒像等,大多標注了年代,個別漢白玉像體上可見殘存的彩繪和金粉。它們是又一“鎮館之寶”。這些佛造像大多采用貼金和彩繪。一些佛造像底部雕有大象,是印度佛像元素。
大量佛造像修復后,與之前發現的國內最大皇家寺院遺址及出土文物,可共同印證鄴城在北朝時期中國北方佛都的地位。

結語:
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國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輝煌地位,堪稱中國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布局方式承前啟后,影響深遠。特別是它對后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筑,都有著很大借鑒和參考價值。并且在歷史文化研究上也帶了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