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口規模,荷蘭的城市只相當于中國的小鎮。但這不意味著荷蘭的城市不能成為中國城市的一面鏡子。在當下的中國,大城市要營建新城,發展科技產業,打造創意園區;小城鎮更要產城融合,在世界網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荷蘭inbo公司城市規劃師馮婧以其專業觀察和親身體驗,為我們撰寫了埃因霍溫與飛利浦的故事,以及這座城市近年的產業變遷與城市更新。 從中,我們不僅能了解一個“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如何誕生,還能體會到,扎根于城市的傳統氣質,是如何對城市轉型起到關鍵作用的。 城市由一個企業創造,企業在這座城市成長為世界著名品牌,用現在中國比較時髦的概念說,這或可算是“產城融合”的最佳范例。 因飛利浦而誕生的荷蘭第五大城市埃因霍溫,便是這樣的例子。雖然飛利浦總部在2001年搬出埃因霍溫,但這座城市仍滿是飛利浦的痕跡。當年的飛利浦高科技園區,即如今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已成為“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 飛利浦對埃因霍溫的寶貴饋贈不僅體現在硬件上,如今這座城市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飛利浦的精神氣質。 中國城市正在發展科技園區與創意產業,埃因霍溫的經驗值得關注。 埃因霍溫與飛利浦 埃因霍溫面積88.85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位于荷蘭東南部。1891年,埃因霍溫還是個小鎮,飛利浦創始人決定在此建立工廠生產燈泡,埃因霍溫則為這家企業提供了土地和大量勞動力。隨著飛利浦壯大,創始人考慮建造一座城市,而不只是一個工廠。飛利浦建造了大量住宅、公園、商業和娛樂設施,埃因霍溫慢慢變成一座擁有現代工業的城市。 把埃因霍溫稱作飛利浦之城,并不為過。埃因霍溫很多標志性建筑都是飛利浦企業留下的,現在市中心還有飛利浦博物館。大多數埃因霍溫居民都有親朋好友在飛利浦,很多家庭好幾代人都為飛利浦工作。 一直以來,荷蘭的發展重點都是西南部的蘭斯塔德(randstad)大都市區域。埃因霍溫在荷蘭的地位,在構成蘭斯塔德大都市區域的四座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烏德勒支)之后。隨著阿姆斯特丹機場發展,阿姆斯特丹逐漸發展成世界級經濟中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包括飛利浦的企業總部。 埃因霍溫一度為飛利浦企業總部離去而傷心。但有學者指出,從更大的區域看,埃因霍溫位于蘭斯塔德大都市區、德國魯爾區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經濟區的中心,發展潛力很強。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 上世紀90年代末,飛利浦決心改造舊園區。飛利浦意識到,在未來的知識經濟中,需要開放性創新,需要促進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間的交流,才能研發出更具創新的產品。飛利浦對園區的期待是:吸引全世界的頂級人才來這個園區工作,創造一種開放的創新型工作環境。 于是,飛利浦的高科技園區(Philips High Tech Campus)誕生了,荷蘭的inbo公司和JHK建筑事務所及Juurlink[+]Geluk景觀建筑事務所一起完成了規劃設計。設計主要圍繞“開放式創新”和“創造交流的空間”,并將建筑融入優美的景觀中。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即曾經的飛利浦高科技園區。圖片版權系inbo公司所有) 園區內部是步行空間。車輛停放在南北兩側的停車樓。人們到辦公室上班,會穿過優美的景觀帶。午飯時,人們可在園區湖邊散步,看湖里自由游動的天鵝。附近居民也來此休閑。冬天湖面結冰,可舉辦滑冰比賽。建筑多運用透明的玻璃,創造通透的空間,建筑風格透著簡約凝練的科技感。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過樹,以保證園區受自然景觀主導。園區內還有綠盒子一樣的停車樓,也讓建筑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建筑內部創造了很多交流和碰面的空間:開放的中庭可以成為靈活的工作空間;把電梯建到角落里,鼓勵人們走樓梯,在上下樓梯的過程中,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也看到其他同事在做什么。筆者聽說過一個極端的例子,在埃因霍溫一個新近改造的創意辦公樓里,樓梯窄到無法讓兩個人同時通過,兩人相遇時,必須友好地打個招呼,側身讓對方通過。 交流街是園區規劃中最突出的特色,規劃者將園區所有公共服務設施都集中到這條街上,如餐館、超市、會議中心等。設計師非常強硬地要求,不能在辦公樓里設置公共服務設施,一定要迫使人們使用交流街,創造更多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每天午飯時,這條交流街非常熱鬧,湖邊到處是散步的人,生氣盎然。看到這樣的景象,不難想象為何全荷蘭近一半的創新技術知識專利會來自這個園區。這個園區也使埃因霍溫被稱為智慧港(brainport)。 起初,飛利浦希望在企業內部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但2002年起,飛利浦將其更名為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吸引不同企業入駐,也向一些中小型高科技創業公司提供研發設施。這一措施把飛利浦帶到了新的發展高度,通過接觸此前未知的高端科技,飛利浦得以制造出更先進的產品。飛利浦不再希望將所有優秀人才據為己有,而是用開放的態度接受更多新知識。 2012年,飛利浦將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出售給一個運營開發商,這筆交易成為荷蘭當年的年度最大交易。飛利浦從中獲得巨額利潤。2013年,福布斯雜志將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評為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因該地區每平方公里的人均知識專利數居世界第一,遠超位于第二的硅谷。 自此,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運營商對入駐園區的企業有嚴格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為園區的發展做出貢獻”。這里的租金高過市中心的園區,卻有很多企業排隊。因為,企業進入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不僅意味著將擁有現代的辦公空間和便利的服務設施,還意味著進入了成熟的商務生態系統,可與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和人才相互交流,擁有更多的商機與發展空間。 近年來,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知名度不斷提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如今,來自60個國家的8500多名高端人才,在這個園區中工作。 (埃因霍溫理工大學。這所國際著名的研究型高校曾為飛利浦培養了大量科研人才,如今它也為這座城市提供著優秀的設計師。) 城市轉型 埃因霍溫保留著村落結構。曾經的埃因霍溫小鎮被內環路圍起,成為市中心,通過放射形道路,連接周邊5個村子。村子之間有三塊楔形綠地,從城市邊緣一直延伸到市中心,構成城市的主要綠地系統,以防止城市擴張。無論住在城市何處,人們都能方便地到達綠地。 埃因霍溫北邊的楔形綠地曾是飛利浦創始人的私人公園。后來,里面建起了不同運動俱樂部的訓練場地。這片綠地中還有一個蘋果園,過去,其出產的蘋果供飛利浦員工享用,目前是教育基地,孩子們在此學習蘋果生長的過程。 這個公園如森林一般,除了自行車道,沒有其他人工設計,枯枝和木頭堆在周邊,成為小動物的藏身處,有時木頭會被搭成簡單的形狀,供孩子玩耍。汽車被限制在外圍,公園內部完全是自行車和步行的活動空間。 森林般的綠地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來此居住。北邊綠地附近,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國際學校。未來埃因霍溫還會建更多國際學校,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人才的需求。 埃因霍溫的城市建設,也經歷著一些改變。近些年,為提高生活空間品質,政府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 1)為道路降級。埃因霍溫是座新城,過去很多道路順應汽車需求建造。現在,一些雙車道被降級為單車道,節約的空間用來拓寬自行車道,加入更多綠地。雖然高峰時有些堵塞,但改善了慢速交通的環境,鼓勵人們多走路,多騎自行車。 2)很多失去了原有功能的教堂,被改造成社區中心。教堂中心被加入新的建筑結構,重新利用。居民在此享受社區服務,交換二手用品和書籍,老人和孩子也把自制手工藝品放在這里出售。某種程度上,教堂延續著促進人們交流溝通的功能,提供了新的信仰。 3)居民參與更普遍。在一些街區,居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建筑樣式。有的新區改造項目,邀請居民直接參與。比如有一個項目,邀請青少年參加規劃設計,為自己未來的生活環境提出大膽的想法。 4)恢復古老的道路。埃因霍溫在發展成城市前,以古老且曲折蜿蜒的道路與周邊5個村子相連接。在城市建設中,這些小路被筆直的道路取代。現在,政府又在恢復這些道路,因為其兩旁通常有古老的建筑和樹木,有非常優美的慢交通環境。總之,埃因霍溫正努力為市民創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新世界品牌:荷蘭設計 近年來,荷蘭設計成為荷蘭的大品牌。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建筑學院,為荷蘭培養了大量優秀設計師。埃因霍溫設計學院涉及各類設計領域,更是吸引了很多人才。埃因霍溫每年都舉辦一次荷蘭設計周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受到設計業界矚目。 隨著飛利浦從生產轉向創新和研發,曾經的生產性工廠用處不再,于是,埃因霍溫出現了大批城市更新的工業區改造項目。最有名的項目是Strijp S,舊工廠和辦公樓被改造為創意設計產業新區,包括設計工作室、公寓、商業休閑等設施。 Strijp S已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具備獨特個性的設計吸引了大批設計師,這些設計師又帶來更多創意。據說,現在只有非常有名的設計師才能租到這里的工作室,因為太搶手了。 一個工作日的晚上,筆者和朋友穿過市中心到此吃飯,一路上沒見很多人,一直走到Strijp S附近,才發現成群結隊的人。其中有很多在這里工作生活的人,也有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我們的目的地餐館里也擠滿了人,據說這是埃因霍溫最受歡迎的餐館之一。餐館的獨特之處是:沒有菜單,服務員會過來一一介紹,再把食客點的菜記在本子上。因為人很多,服務員要大聲喊出菜名,食客商量后,大聲喊出想吃的菜名,點菜的交流過程讓人覺得興奮,也許這是一個提高食欲的好方法。 與Strijp S相仿的工業區改造項目,在埃因霍溫越來越多。創意和設計成為改造項目的主要產業類型。這些項目不只提供新的辦公空間,更注重提供居住、休閑和商業空間,試圖創造高品質的社區環境。 在歐洲經濟危機背景下,荷蘭其他城市,辦公樓往往有著高空置率,而埃因霍溫卻處于發展時期,吸引了大量設計和創意人才。 (Strijp S中有許多適宜聚會的空間。圖片系作者所攝。) 在Strijp S附近,荷蘭非常有名的設計大師和藝術家Piet Hein Eek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Piet Hein Eek畢業于埃因霍溫設計學院,1986年起,他就住在埃因霍溫。 他的工作室改造自飛利浦的舊工廠,他利用舊木頭重新制作家具和其他設計產品。舊工廠的氛圍,完美契合了他的設計理念,這里的設計都用傳統工藝手工完成,自由開放的工作環境受到很多年輕人的青睞,工作間里都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人。除了工作室,他還開了一家餐館、一個展覽館、一個設計商店和一個活動空間。Piet Hein Eek的工廠已成為埃因霍溫一個新的旅游景點。他還在附近的高架橋下設計了一間小屋子,居民可租用這間全用舊木料建造的屋子舉行活動,這里曾是危險的偏僻地區,但自從這個小屋子建起來后,這里變得熱鬧了,也安全了很多。 Piet Hein Eek說,現在的埃因霍溫已成為世界級的創意硅谷,它能在荷蘭經濟蕭條時期保持發展,主要因為擁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傳統,并受益于這里的科技和制造產業傳統。 Piet Hein Eek犀利地指出了埃因霍溫最大的財富:極具潛力的空間、知識和技術,以及生產制造的傳統。這些財富某種程度上也是飛利浦帶來的。飛利浦從傳統的工廠生產轉型成研發創造,而設計行業也在擺脫簡單的單純審美原則:一方面需要結合更多科技知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借鑒傳統手工業,同時,設計師還要成為企業家,了解市場需求,創造設計品牌。筆者相信,未來的埃因霍溫會為荷蘭創造出更多的世界級設計品牌。 (作者系荷蘭inbo公司城市規劃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