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中國城市與區(qū)域?qū)嶒炇?/strong>↑↑關(guān)注我們吧 2003年,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文章,預言世界的設計中心將從意大利開始轉(zhuǎn)移。“荷蘭的產(chǎn)品設計師們正在掀起浪潮——尤其一所來自南荷蘭叫作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學生們”。 同年的米蘭設計周上,埃因霍溫的14位畢業(yè)生展出了他們的作品。其中一位是Maarten Baas,如今他是《Wallpaper*》世界100位『最權(quán)力』設計大師中的一位。除了Baas,埃因霍溫誕生的眾多設計師,與陳腐而乏味的設計相比,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實驗,引領(lǐng)著當今設計的推陳出新,他們的設計也令這座小城熠熠生輝,與米蘭、紐約、倫敦等城市齊名,或比其中的幾個更甚。 小城里的“白小姐” 如果在埃因霍溫當?shù)貑栐O計學院怎么走,可以直接問“白小姐怎去?”——Whitte Dame(White Lady),這是埃因霍溫設計學院所在的建筑物名稱。從1947年創(chuàng)立至今,埃因霍溫設計學院作為荷蘭第一間設計類院校,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建立的理念,“設計應該更關(guān)注人——包括設計師與用者,而非產(chǎn)品本身”,造就了荷蘭設計如今的“實驗”特質(zhì)。 ▲埃因霍溫設計學院2014畢業(yè)展 荷蘭設計周! 從埃因霍溫設計學院本身在培育設計師的地位所影響,荷蘭設計周也將埃因霍溫設為舉行地。每年十月末,這座小城因為從世界各地前來的設計師、媒體以及游客們變得比平常更擁擠。如果說平日里的埃因霍溫好比設計師們的游樂場,那么在設計周期間,這些不斷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們也在這里打開門迎接世界。 ▲ 最近剛剛落幕的2014荷蘭設計周部分紀錄 城東的設計師自治村 從埃因霍溫畢業(yè)的學生們許多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可如何面對高昂租金以及一系列產(chǎn)品問題?在城東,有14位設計師們一起在一座舊廠房里圈地,成立了一個分享式的工作空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設計師;當所有人在一起,又是一個叫做Collaboration-O的設計團隊。 ▲ Collabration-O把這里變成了一座迷你“自治村” 近兩年在阿姆斯特丹火熱的酒店HOTEL NOT HOTEL,擁有特別的房間設計,這個作品就出自COLLABORATION-O之手。你會在其中看到他們在埃因霍溫工作區(qū)的痕跡:在一個大空間里有分成許多獨立式的空間,一個個小房子彼此疊加,變成獨立的工作室,就像一個在大空間里的村落與社區(qū)。而在今年的荷蘭設計周,他們把自己的工作區(qū)改建成了一間臨時旅館,其中兩件小倉庫被改建成了供旅客居住的房間。 ▲ 2014荷蘭設計周期間的臨時旅館 至于Collaboration-O里有哪些設計師?作為獨立設計師,他們一個個都在國際舞臺上大受關(guān)注。比如組裝殘木枝條成為椅子的Sander Waasink就是其中一位(去年他的編織球鞋就曾在北京設計周展出)。 ▲ Sander Waasink的部分代表作品 Piet Hein Eek:廢物利用之王 其實最初把埃因霍溫放入世界設計版圖的是飛利浦公司。他們上世紀70年代在這里設立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中心不斷為飛利浦本身、以及世界的科技帶去了眾多嶄新力量。而如今飛利浦不少曾經(jīng)的廠房變成了埃因霍溫設計師們新的落腳點。 設計師Piet Hein Eek是埃因霍溫設計學院1992年的畢業(yè)生,后來他在這座城市安扎,開始工作與生活。他當年的畢業(yè)作品是一只用廢木條制作的箱子——廢棄的木材后來一直成為他個人同名品牌的主打產(chǎn)品,更讓這種轉(zhuǎn)廢為新的作業(yè)方式廣泛進入市場。如今他們的工廠就在飛利浦早前的加工車間里,占地將近一萬平米。與此同時,這里也是Piet Hein Eek的開放性展廳。 ▲ 包括《金融時報》(上)在內(nèi),Piet Hein Eek對廢舊材料的設計方式并使其廣泛被市場接受的策略被廣泛報道 中間區(qū)域如今是Piet Hein Eek工人們的工作區(qū),這里有50余位工人制作家具,然后銷往世界各地。而參觀者就可以走在圍著車間而建立的展廳參觀Piet Hein Eek的家具作品。工廠底層還有一個藝術(shù)餐廳,平時供團隊成員用餐,也接受外部人員用餐。餐廳里充斥了大量的舊貨與廢棄品,從舊教堂掛燈到不同舊椅子,與公司自家的產(chǎn)品混搭在一起,帶來不一樣的用餐氛圍。
“離開”小城的人們: 設計學院成就了一批人,雖更具不拘一格的實驗性,他們依然在世界市場中發(fā)光發(fā)熱,改變了當今設計的風貌。以下是畢業(yè)于埃因霍溫聲名顯赫的幾位設計師代表者: TIPS:埃因霍溫的設計游攻略! 如果你喜歡最新奇的設計,荷蘭設計周一定會帶給你驚喜。這個設計盛事覆蓋了埃因霍溫這座小城,甚至還有mini cooper頭頂不同的設計作品作為便民車。展覽領(lǐng)域大致在城市分成三個部分。 1. 以設計學院為主體的中心區(qū) ▲ 設計學院離埃因霍溫火車站步行只需5分鐘,設計周期間你可以在瀏覽當年新一屆畢業(yè)生們的作品。你也可以去學院附近的飛利浦博物館看看這個品牌為這座小城帶去的改變。 2. 老工廠區(qū) ▲ 在埃因霍溫的西北角是荷蘭設計周的第二重點觀展部分,這里曾經(jīng)是工廠區(qū)。既有Piet Hein Eek的萬平工廠以及其它一些小工作室,還有另一位同樣畢業(yè)于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大紅設計師Kiki Van Eijk。此外也有一個重點展區(qū)展示不少荷蘭設計師及國際設計師們的作品。 3. Sectie C ▲ 上文中說到的“設計師自治村”是設計周必去的第三區(qū)域,他們一起在一間工廠區(qū)域里,同時在這里還有其他一些獨立設計師工作室,比如頗受設計買手們關(guān)注的Nacho Carbonell。 4. 餐廳TIPS 一間叫做Royaal的餐廳緣起于2012年的荷蘭設計周,當時三位年輕的設計師希望建立一個臨時的pop-up餐廳,最終不錯的反響讓這里變成了長久的用餐場所,也是參展者必去之處。 2012年,新上任的荷蘭右翼政府削弱了藝術(shù)基金,另外埃因霍溫設計學院三位碩士學位老師的高調(diào)辭職令這座學院開始動蕩不安。但無論未來這座小城與其設計會何去何從,曾經(jīng)在這里發(fā)生的、誕生的一眾設計師們及設計作品——已讓拖延不盡讓人乏味的設計界帶去太多驚喜的聲音。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另一座城市可以通過一所學校不斷被改寫文化歷史,并讓人感到振奮。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良倉 中國城市與區(qū)域研究的交流平臺,關(guān)注城市與區(qū)域發(fā)展轉(zhuǎn)型,借鑒全球城市與區(qū)域發(fā)展智慧,做有國際水平的中國城市與區(qū)域現(xiàn)實問題導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國城市與區(qū)域科學好的研究者,做中國城市與區(qū)域科學好的傳播者。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中國城市與區(qū)域?qū)嶒炇?/span> 微信號:CCRLA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