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創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
的雜病診療體系
1、原書以病分篇的編寫體例,確立了病名診斷在雜病中的綱領地位。
2、原書各篇篇名均冠以“病脈證治”或“病脈證并治”,則進一步示人病與證相結合、脈與證互參、辨證和論治一以貫之的重要性。
3、從各篇條文論述方式來看,大多先論述疾病的病因、病機和主要癥狀,然后分列證候、治法、方藥。
二、創立臟腑經絡辨證方法
原書論述診治雜病,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本論點,認為疾病證候的產生,都是整體功能失調,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應。從這一基本論點出發,提出了根據臟腑經絡病機和四診八綱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
辨證方法。
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體現在《臟腑經絡先后病》篇。
原書具體辨證論治特點如下:
1、辨主癥時,當對其病位、病機具體分析;
2、不論病程之久暫,凡有是證,則用是方;
3、主證不變,主方及治則不變。
三、脈學的廣泛運用
1、脈法的整體觀;
2、脈象與四時、五色的關系;
3、以脈推測病因;
4、以脈推測病機;
5、以脈確定病位;
6、以脈主?。ㄔ\斷);
7、以脈論癥狀;
8、以脈鑒別診斷;
9、以脈論治;
10、以脈推測預后;
11、多脈見一??;
12、一脈見多病。
由上述可知,原書已形成了較嚴密的脈學體系,充分體現了普遍聯系的辯證法觀點。
四、辯證的治療觀
(一)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觀念
1、治未病:提出了治本臟同時兼實它臟,以防傳變的整體治療法則 ;
2、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理論,防止矛盾轉化的治法;
3、上病下?。翰∽C雖表現在上焦,但其病本在下焦或中焦,可用本法治之。
4、下病上?。喝舨∽C雖表現在下焦,但其病本在上焦或中焦者,可用本法治之。
5、內病外治:如百合洗方。
6、外病內治:如“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二)靈活運用對立統一觀點
1、扶正與祛邪兼顧
(1)扶正為主,佐以祛邪;
(2)祛邪為主,佐以扶正;
2、順應病機,因勢利導
3、平調陰陽;
(三)抓住主要矛盾
1、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2、新舊同病,先治新病,后治舊?。?/B>
3、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緩者后治;
4、表里同病,表里兩解。
(四)透過現象看本質
1、“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1)同病異治:如嘔吐下分多種證型多種證治;
(2)異病同治:如腎氣丸在《金匱》中共治五病;
2、“正治”與“反治”
(1)正治: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2)反治: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觀察、試探法
(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辨證求本,隨證用藥
仲景在分析具體病證,遣方用藥時,總不離乎疾病的本質。
在辨證求“本”的前提下,當“標”證發生變化時而隨證用藥
2、緊扣病機,靈活加減:
加減用藥無不以緊摳病機為原則,同時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治療觀點。
五、方劑學之鼻祖
(一)方劑配伍中的陰陽對立統一觀
1、入陽入陰,升散潛降之藥相伍;
2、攻補兼施,寒熱并用之藥相伍;
3、陰藥與陽藥相伍,剛藥與柔藥互濟;
4、通徹上下、表里、內外之藥相伍;
5、動藥與靜藥配伍,相得益彰;
6、利用藥物的相反相成配伍;
7、配伍善用“反佐”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