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期望過高愛自責 有人形象地用湖水來描述強迫癥:正常人也會有心理波動,就像往湖中丟了一塊石頭,但一段時間后就能恢復平靜。強迫癥患者的心態卻會不停動蕩下去,比如覺得手很臟而不停洗手,難以自控。 專家指出,追求完美、對自己期望高的人更易患上強迫癥。這些人總對自己不滿意,會習慣性反省自己,檢查言行。他們會通過重復某一行為或觀點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陷入不反復做就焦慮,越做越焦慮的惡性循環中。強迫癥還與幼時家教有關。家長給孩子過多刻板的條條框框,強加過高的期望,可能使他們在重壓之下患上強迫。 某些特定職業也容易導致強迫癥,臨床上較多的是會計。他們每天面對的都是精確的數字,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反復校對成了他們對工作負責的體現。這些工作上的優點一旦無限放大,就像是給強迫癥的入侵打開了一扇門。 -第4頁- >>生活中6種常見強迫現象 1、晚睡強迫。明明很困,也沒重要的事要做,卻撐著不想睡。晚睡多由壓力過大引起,是煩惱無法排解的表現。 2、遲到強迫。調查顯示,24%的人上班經常遲到,其中不乏強迫檢查鎖門者。這些人做事規律性強,喜歡按部就班,一旦規律被打破就無法容忍。 3、信息強迫。總覺得手機響、幾分鐘就查收一次郵件……在競爭環境下,獲取更多最新資訊能讓職場路更順暢,導致強迫收集信息行為越來越多。這類人往往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高。 4、強迫購物。張柏芝在電影《天生購物狂》中塑造了一個購物狂的形象,這也是強迫癥的一種表現。他們多半存在占有心態,也有的人通過購買行為解除緊張感,緩解壓力。 5、囤積強迫。有些老年人雖然衣著整潔,但喜歡收集“垃圾”,而且堆得滿屋都是,可能是囤積強迫癥在作怪。如果家里的老人喜歡把不值錢的東西越攢越多,就要盡快就醫了。 6、揭皮或拔毛強迫。不由自主地拔頭發、眉毛,或下意識地摳皮膚上的疤痕,也是一種強迫癥。這往往與壓力大關系密切。 -第5頁- >>危害:致殘疾病第十位 較輕的強迫行為是正常心理現象,如過于整潔,不能容忍書桌不整齊;仔細檢查,不允許出現任何失誤等。這些習慣可通過注意力轉移或外界影響而中斷,不伴有焦慮。但嚴重的強迫癥患者會因無法擺脫癥狀而感到焦慮,或因影響他人而破壞人際關系。 強迫癥的危害也很嚴重,位列世界衛生組織致殘性疾病第十位,其引起的情緒反應往往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甚至不能工作,夫妻感情破裂。更可怕的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病態的,更談不上看醫生。美國調查顯示,30歲以前發病的患者中,有74%可能是被延誤診斷的;國內調查發現,強迫癥的知曉率僅22.5%。大多數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強迫癥,往往以為是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好,因而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后果。 -第6頁- >>診療:試著接受不完美 要診斷強迫癥,還要判斷嚴重程度。比如總忍不住看手機的人,假如不影響工作和人際交往,沒有強烈的痛苦感,就沒問題;如果癥狀費時(每天1小時以上),或引起煩惱,損害社會功能,才構成強迫癥。也不是所有構成診斷標準的患者都需要接受治療,因為不少患者能夠通過生活方式干預或家人支持走出來。 需要治療的強迫癥,一般采用藥物和心理療法相結合的方案。認知行為療法是強迫癥的一線心理治療方法,主要是打破患者原有的錯誤認知,使其領悟焦慮情緒與強迫之間的關系,發展新的、有適應性的認知。 強迫癥的自我療法,可試試美國精神病學會建議的“15分鐘法則”:具體說,如果想反復洗手,就先問自己“我真的需要洗手嗎”,5分鐘之后再告訴自己“我沒有立刻去洗手,好像手也沒那么臟”,再過5分鐘,告訴自己“這是強迫癥在作祟”,最后5分鐘試著轉移注意力,如玩游戲、與朋友聊天等。 生活中,強迫癥患者不妨做到下面兩點:1、試著接受不完美,非原則性的細節問題可以更隨意一些。2、多運動,不僅有助放松身體,還能促進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自己也就沒那么焦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