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秘方數(shù):7)
膿皰瘡又稱傳染性膿痂疹,是一種較常見的化膿球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本病具有接觸傳染的特點,通過自家接種或互相傳染,夏、秋季常在兒童中流行。本病臨床特征:(1)由葡萄球菌引起者,初為少數(shù)散在丘皰疹或水皰,迅速擴大成膿皰,以后數(shù)目增多,膿皰壁薄、松弛,周圍有紅暈,膿瘡破后其糜爛面上覆以黃色或灰黃色厚痂。有的損害向周圍擴大,中央漸愈,周圍皮損可融合成環(huán)形,稱環(huán)狀膿皰瘡。(2)由鏈球菌或與葡萄球菌混合感染者,初起為紅斑,迅速發(fā)生水皰、膿皰,周圍有明顯紅暈,膿皰破裂結(jié)黃綠色膿痂,四周不斷有新的皮損出現(xiàn)。本病多發(fā)于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重則可蔓延全身。自覺瘙癢,常因搔抓而不斷將細(xì)菌接種到其他部位,發(fā)生新的皮損。(3)本病發(fā)生于新生兒者稱新生兒膿皰瘡,多發(fā)生于出生后4-10天嬰兒。表現(xiàn)為臀、下腹或大腿上部等尿布區(qū),突然發(fā)生大皰,皰液開始澄清,迅速變?yōu)槟摪?,皰破后可露出糜爛面,病變發(fā)展迅速,有的可伴發(fā)敗血癥、肺炎、腎炎或腦膜炎而危及生命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病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shù)為鏈球菌,亦可兩者混合感染。細(xì)菌分型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第Ⅱ組71型最多見。其次為80/87型,同時在患者鼻腔中也培養(yǎng)出同型的葡萄球菌。一般認(rèn)為膿皰瘡繼發(fā)急性腎炎者,多由于鏈球菌49型及M型2所致。本病的診斷不難,常須與水痘、丘疹性蕁麻疹等相區(qū)別。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對皮疹廣泛者給予磺胺或抗菌素制劑全身治療。 祖國醫(yī)學(xué)所稱之“天皰瘡”、“黃水瘡”或“滴膿瘡”者相當(dāng)于本病?!锻饪茊⑿分^之“黃水瘡亦名滴膿瘡,瘡水到處即成瘡”。《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決·黃水瘡》曰:“初起如粟米……破流黃水,浸淫成片,隨處可生。”本病之病因病機為脾濕內(nèi)蘊,膳理失固,熱毒外襲肌表而發(fā)病。治療宜清暑利濕或清熱瀉火、益氣解毒。(向熙瑞)
方名:黃山梔方
【功能主治】 功能苦寒瀉熱,清火解毒。主治膿皰瘡。 |
【處方組成】 黃連5克、黃芩5克、黃柏5克、山梔5克。每劑藥頭煎早晚分服,2煎藥汁每天外洗患部2-3次。 |
【辨證加減】 陰虛者加赤芍、丹皮等;瘙癢嚴(yán)重者加苦參、澤瀉等。 |
【臨床療效】 治療31例,男13例,女18例;發(fā)于頭面部者23例,發(fā)于頭面及四肢者8例,經(jīng)上述治療均獲痊愈。 |
【處方來源】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丁學(xué)成。 |
【按 語】 本方名由編者所擬。(向熙瑞 胡霜紅) |
方名:蛇床燥濕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消炎。主治膿皰瘡。 |
【處方組成】 蛇床子30克、苦參30克、蒼術(shù)15克、黃柏15克、川椒15克、輕粉0.5克,水煎3次,趁熱取藥汁分早、中、晚3次熏洗患處,每次10分鐘左右。 |
【辨證加減】 紅疹期加蟬蛻10克。 |
【臨床療效】 治療64例,全部治愈。病程3-30天,多在7天左右,平均用藥14次。 |
【處方來源】 洪濟卿。 |
【按 語】 必要時可配合內(nèi)服清熱解毒藥。本方名由編者所擬。(向熙瑞 胡霜紅) |
方名:三日愈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殺菌,收斂止癢。主治膿皰瘡。 |
【處方組成】 (1)馬齒莧50克、五倍子25克、枯礬25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煮30分鐘,取藥液涼至37℃?zhèn)溆谩?2)密陀僧7克、蚤休5克、大黃3克、青黛3克、煅石膏3克,將諸藥混合研細(xì)過120目篩,盛入潔凈瓶內(nèi)消毒備用。 用法:用煮沸過的紗布蘸(1)方藥液涂擦已消毒過的皮損處,每次30分鐘,每日2-3次,根據(jù)皮損程度和范圍取適量(2)方藥粉,用麻油或豆油調(diào)成糊狀,涂病損處,每日2-3次。 |
【辨證加減】 無 |
【臨床療效】 治療212例,痊愈199例,占93.9%;好轉(zhuǎn)l0例,占4.7%;無效3例。 |
【處方來源】 湖北省隆化縣醫(yī)院董萬和。 |
【按 語】 方中馬齒莧、五倍子、蚤休、青黛、大黃均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菌之功;密陀僧消腫防腐;煅石膏、枯礬亦具清熱解毒利濕、收斂止癢之效,故諸藥配合使用可獲良效。(向熙瑞 胡霜紅) |
方名:洗瘡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主治膿皰瘡。 |
【處方組成】 黃柏30克、生大黃30克、苦參30克、蒲公英20克、百部20克、銀花20克,水煎外洗患處,每日3-5次。患處有粘稠滲出液或結(jié)痂時宜先以溫?zé)岬}開水清洗后再用本方。 |
【辨證加減】 無 |
【臨床療效】 治療60例,痊愈56例,療程4-8天,平均6天;余4例用藥3天,因效果不顯而改用其他療法。 |
【處方來源】 陜西省洛南縣中醫(yī)醫(yī)院張君喜。 |
【按 語】 方中黃柏、苦參、生大黃清熱燥濕、殺蟲解毒,配以百部兼能止癢;銀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諸藥合用,具清熱解毒祛濕、殺蟲止癢消炎之功。本方名由編者所擬。(向熙瑞 胡霜紅) |
方名:黃石丹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解毒,收斂生肌。主治膿皰瘡。 |
【處方組成】 黃柏60克、煅石膏60克、輕粉12克、紅升丹12克、枯礬6克,共研為極細(xì)末,用香油或豆油調(diào)敷患處。黃水多時,可直接將藥粉撒布患處。 |
【辨證加減】 病情嚴(yán)重者可酌情選用消風(fēng)散、荊芥5克、防風(fēng)5克、生地5克、苦參3克、胡麻仁3克、蒼術(shù)6克、牛蒡子3克、知母3克、赤芍3克、蟬衣3克、銀花6克、黃芩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此為10歲以上患者劑量,10歲以下患者量酌減。 |
【臨床療效】 治療106例,年齡1-10歲97例,病程均在1個月以上,全部治愈。經(jīng)7-15天治愈者81例,16-20天治愈者23例,1個月以上治愈者2例。 |
【處方來源】 吉林省長春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馬云樓。 |
【按 語】 本方內(nèi)的輕粉與水共煮及曝光時,可分解產(chǎn)生劇毒物質(zhì),故使用本方注意避光,忌與水共煮及大面積使用。本方名由編者所擬。(向熙瑞 胡霜紅) |
方名:參黃外洗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主治膿皰瘡。 |
【處方組成】 黃連20克、黃柏20克、黃芩20克、苦參30克、蛇床子15克,上藥加水1600毫升,煎取1200毫升藥液,待藥冷后濾去藥渣即可外洗,每次外洗時間約10分鐘,每日3次,無論有無病灶部位全身當(dāng)洗,以防黃水外流,病灶擴散。 |
【辨證加減】 無 |
【臨床療效】 本方治療120例膿皰瘡患者,其中男69例,女5l例,以小兒為多;病灶分布以頭面、頸項、四肢為主者73例,蔓延全身者47例。115例經(jīng)用本方療效顯著,占95.8%;3例好轉(zhuǎn),占2.5%;2例無效,占1.7%??傆行蔬_(dá)98.3%。最少外用2劑,最多外用6劑即告痊愈。 |
【處方來源】 湖北省蘄春縣第二人民醫(yī)院田瑞芳。 |
【按 語】 膿皰瘡如《瘡瘍經(jīng)驗全書》所述:“此瘡之發(fā)……合家相染。”其病機乃因夏秋季節(jié)暑濕熱毒入侵,氣機不暢,疏泄障礙,熏蒸皮膚而致。治用黃連、黃柏、黃芩、苦參、蛇床子清熱燥濕,專作外治,取得一定療效。(吳國勤) |
方名:金素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燥濕.主治小兒膿皰瘡。 |
【處方組成】 雄黃2份、枯白礬3份、生明礬3份,共研細(xì)末即成黃金色之粉劑。用時將藥粉外敷皮損處約1毫米厚,略加按壓,以不掉為度,不必包扎,只要皮損區(qū)干燥,不必加藥。如有流黃水或藥痂漂起,應(yīng)隨時用無菌棉球拭去,雙氧水處理創(chuàng)面后重復(fù)撒藥。 |
【辨證加減】 無 |
【臨床療效】 外用治療852例4歲以內(nèi)的小兒膿皰瘡,除19例治療10余天無效改用他法以外,余833例全部治愈,治愈率為97.8%。其中用藥1次治愈130例,占15.3%;2-5次治愈450例,占52.8%;6-10次治愈196例,占23%;10-18次治愈57例,占7%。 |
【處方來源】 陜西省洛川縣醫(yī)院朱欣。 |
【按 語】 本方有較強的殺菌、燥濕、保護和收斂作用。除高燒、惡寒及局部淋巴結(jié)腫大的患兒,一般不需運用抗菌素和抗組織胺藥。(吳國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