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詞類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對詞類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認識,其次要搞清楚各類詞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時要多作練習——通過套用格式來分析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改變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當其他詞類和句子成分,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詞類活用。 一 一般的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一般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基本結構:名詞+動詞 基本用法:主語+謂語 活用用法:狀語+謂語 ①表動作的特征狀態 贏糧而景從 (像影子一樣) ②表動作的對待方式 人皆得以隸使之 (像對待奴隸那樣) ③表動作的憑借工具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用船前往) ④表動作的時間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在夜里) ⑤表動作的處所 卒廷見相如 (在朝廷上) 2、名詞活用為動詞 基本結構:名詞+名詞 或 代詞 基本用法:定語+中心語 或 復指短語 活用用法:謂語+賓語 ①名詞+賓語 驢不勝怒,蹄之 (踢) ②名詞+介賓結構 沛公軍(于)霸上 (駐扎) ③副詞(能愿動詞、名詞)+名詞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 (《史記·秦本紀》) (統一) 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傳·隱公元年》) (書寫日期)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下大雨) ④“而”“ 則”前后的名詞 客逾庖而宴 (吃飯) 出則車輿,入則扶持 (06湖北卷) (乘坐車輿) (二)形容詞的一般活用 1、活用為動詞 基本結構:形容詞+名詞 或 代詞 基本用法:定語+中心語 活用用法:謂語+賓語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愛) 素善留侯張良 (跟…交好) 2、活用為名詞 基本結構:形容詞+名詞 或 動詞 基本用法:定語+中心語 或 狀語+中心語 活用用法: 動詞 或 數詞 或 介詞 或 之、其+形容詞—→謂語+賓語 或 介詞+賓語
積善成德 (善行) 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 (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難并 (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遠近 (遠近的人) (三)動詞的一般活用 基本結構:名詞 或 形容詞 或之、其+動詞 基本用法:主語+謂語 或 狀語+中心語 活用用法:定語+中心語 或 動詞+賓語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出產的東西) 則其至又加少矣 (來到這里的人) (四)數詞的活用 基本用法:數量詞用作定語 活用用法: 1、活用為動詞作謂語 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 2、活用為形容詞作定語或謂語 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全、滿) 二三其德 (主謂倒裝) (不專一,不忠誠) 3、活用為名詞 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 二 特殊的詞類活用 (一)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原 式:主語+活用詞+賓語 翻譯式:主語+使+賓語+活用詞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使……長肉) 會盟而謀弱秦 (使……減弱) 謹拜表以聞 (使……知道) (二)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原 式:主語+活用詞+賓語 翻譯式: ①名詞意動用法:主語+(把)+賓語+當作+活用詞 ②形容詞意動用法:主語+(認為)+賓語+活用詞 吾從而師之 (以……為老師) 成以其小,劣之 (認為……猥劣) (三)動詞的為動用法 原 式:主語+活用詞+賓語 翻譯式:主語+為+賓語+活用詞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指南錄>后序》) (自己為自己的詩歌作序) 三 注意事項 1、詞類活用是古漢語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臨時的用法。隨著幾千年的語言發展,現代漢語中的兼類詞的各個詞性都是基本用法。 2、使動用法主要側重在使不帶賓語的詞語尤其是不及物動詞帶上賓語,并使賓語具備一定的特點;意動用法側重展現人的心理狀態;為動用法主要展現施動對象為受動對象做什么。 3、例:項伯殺人,臣活之。 翻譯1: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命 。(按活用詞的單個解釋套用) 翻譯2: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 (按活用詞的意義變通) 為什么翻譯2要比翻譯1通順?就在于單個解釋活用詞與在句中翻譯活用詞有不同,主要遵循文言翻譯的“達”和“雅”的原則。
練習: 一、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狀況與眾不同的一項。 1、( ) A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B 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 D 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 2、( ) A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B 操乃……引軍北還。 (《赤壁之戰》) C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 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3、( ) A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D 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崤之戰》) 4、( ) A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 B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C 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D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5、( ) A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B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C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 ) A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C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06江蘇卷) D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7、( ) A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 8、( ) A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B 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C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采草藥》) 9、( ) A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 B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C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D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10、( ) A 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B 時(趙)充國年七十,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 C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D 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崤之戰》) 11、( ) A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B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C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 D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12、( ) A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世家》) B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C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 山之眾 13、( ) A 入不敷出 B 風餐露宿 C 幕天席地 D 車載斗量 14、( ) A 火尚足以明也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D 世之奇偉……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15、( ) A 漁人甚異之 C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6、( ) A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B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C 以愚黔首 D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17、( ) A 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C 齊威王欲將孫臏 B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D 春風又綠江南岸 18、( ) A 用心一也 B 士大夫之族,不恥相師 C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史記·秦本紀》) D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19、( ) A 秋毫不敢有所近 B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C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莊子·盜跖》) D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史記·李將軍列傳》) 二、20、選出下列成語中加點詞詞類活用判斷歸類正確的一項( ) ⑴大快人心 ⑵額手稱慶 ⑶人人自危 ⑷完璧歸趙 ⑸不恥下問 ⑹繼往開來 ⑺空穴來風 ⑻自相魚肉 ⑼虎踞龍盤 ⑽吐故納新 ⑾駕輕就熟 ⑿息事寧人 ⒀珠聯璧合 ⒁食不甘味 ⒂土崩瓦解 ⒃不藥而愈 A ⑵⑻⒁⒃/⑴⑷⑿/⑹⑽⑾/⑺⑼⒀⒂/⑶/⑸) B ⑴⑻⒁⒃/⑵⑷⑿/⑹⑺⑽⑾/⑼⒀⒂/⑶/⑸ C ⑴⑷⑿/⑵⑼⒀⒂/⑵⑻⒁⒃/⑹⑽⑾/⑶/⑸ D ⑵⑻⒁/⑴⑷⑿⒃/⑺⑼⑾⒀/⑹⑽⒂/⑶/⑸ 參考答案: 1、C(A、B、D 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C為名詞作狀語) 2、D(A、B、C均為名詞作狀語。D活用為動詞。) 3、C (A、B、D 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C為名詞作狀語) 4、C (A、B、D 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C為名詞作狀語) 5、D(A、B、C 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D為名詞的使動) 6、D(A、B、C 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D為名詞作狀語) 7、B(A、C、D 均為名詞作狀語,B為名詞活用為動詞) 8、C(A、B、D 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C為名詞作狀語) 9、A(B、C 、D 均為意動用法,A為使動用法) 10、B(A、C、D 均為使動用法,B為意動用法) 11、D(A、B、C的活用狀況雖不完全相同,但均為形容詞的活用,且活用的結果均與動詞有重大關系。D為動詞活用為名詞。) 12、B(A、C、D 均為形容詞作名詞,B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13、A(B、C 、D 均為名詞作狀語,A為動詞活用為名詞) 14、A(B、C 、D 均為形容詞作名詞,A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15、D(A、B、C 均為形容詞意動用法,D為形容詞使動用法)16、 16、A(B、C 、D 均為形容詞使動用法,A為名詞作狀語) 17、B(A、C、D 均為使動用法,B為意動用法) 18、A(B、C、D的活用狀況雖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結果均為動詞。A為數詞活用為形容詞。) 19、B(A、C、D 的活用狀況雖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結果均與動詞有重大關系,B中“泣之”有“為它們哭泣”之意,是動詞的為動用法。) 20、A(⑵⒁⒃⑻為名詞活用為動詞;⑴⑷⑿為形容詞使動用法;⑹⑽⑾為形容詞作名詞;⑺⑼⒀⒂為名詞作狀語;⑶為形容詞使動用;⑸為形容詞意動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