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臨證之胃病【關鍵詞】 半夏瀉心湯 臨證 胃病 胃病乃脾胃同病也。《內經》有關臟腑的論述皆分而論之,唯獨脾胃合而論之,如:“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因為胃主受納,水谷之海;脾主運化,脾胃二者互為協同,方可腐蝕水谷,以供機體之營養。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胃同居中洲,是升降氣機之樞紐。葉天士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為陰臟,喜燥惡濕,體陰而用陽;胃為陽腑,喜潤惡燥,體陽而用陰,二者互為表里,潤燥相濟,陰陽互維,升降有序,則納運健旺。脾胃生理上息息相關,互為依賴,升清降濁為順。在病理上,多因滯而病,一損俱損。胃氣不降,脾氣不升壅滯為痞,升降失調則上逆為呃。 另外,胃為陽腑,其病多熱;脾為陰臟,其病多寒,脾胃同病,寒熱錯雜,實者陽明,虛者太陰,脾胃同病,虛實夾雜。升降失調、寒熱虛實錯雜為脾胃病的主要病機。 脾胃疾病,余因其多乃“因滯而病”。“滯”者,胃氣壅滯、清濁不分也,可因燥而滯、因食積而滯、因郁而滯、因濕熱而滯、因虛而滯等。故此,在治療上以通為主。審證求因,辨證施用通法,臨床可有:理氣通降、化瘀通降、瀉熱通腑、寬中導滯、滋陰通降、辛開苦降、升清降濁、平肝降逆、健中行滯等方法。筆者在臨證時,針對胃脘疼痛、脹滿、惡心、嘔吐、食少、下利等,以半夏瀉心湯為基礎方治療。 基礎方:半夏20g,干姜15g,黃芩15g,黃連15g,黨參20g,甘草15g,白術15~30g,茯苓15g,砂仁15g,木香15g,陳皮15g,丹參30g。 加減法:胃痛劇者,加白芍40g,元胡15g。腹脹滿、不思飲食或食少不化者,加焦三仙30g。燒心、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貝散。初起大便不通,或大便粘滯不爽者,加大黃10g,瓜蔞仁15~20g。兩脅脹痛者,加柴胡15g,白芍15~40g,郁金15g。舌質暗,有紫斑,胃脘刺痛,伴有出血者,加炙刺猬皮10g,九香蟲10g,白芍40g,同時沖服三七粉、白及粉各3g。(慢性胃炎伴胃出血之經驗方:炙刺猬皮、九香蟲、白芍、甘草、生蒲黃、五靈脂、香附、陳皮、三七粉、白及,此方吾父常用之)。中氣不足、胃氣下陷者,加黃芪30g,升麻15g,柴胡15g。 另外,亦有學者主張對中氣下陷之脾胃疾患,在應用補中益氣湯的同時,重用枳實、枳殼,因為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枳實、枳殼對胃腸平滑肌有明顯之興奮作用,此亦乃補氣莫忘行氣之法也。另外,對增加胃腸動力有效的藥物有萊菔子、水紅子, 亦有人對食脹不消之胃病,無論虛實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入莪術效果甚佳。而施今墨老先生治胃必用丹參,筆者深受啟發,在臨床中,常常應用丹參30g,并加入檀香、砂仁,即《時方歌括》中之丹參飲也。而慢性胃炎在電鏡下常有出血和水腫的現象,這恰與現代藥理研究相吻合,丹參具有保護胃黏膜和抗胃潰瘍之作用。 患者,男,32歲,因胃痛嘈雜、滿悶、反酸而就診,經胃鏡查為:胃黏膜脫垂、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中醫查見:食少胃脹 、呃逆吐酸、偶有腸鳴腹痛、大便粘滯不爽、舌質紅、苔白膩微黃,脈象弦細而滑。辨證為:脾胃虛弱、納運無力、升降失常、寒熱虛實錯雜之痞證。 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如下:半夏20g,干姜15g,黃連15g,黃芩15g,黨參25g,甘草15g,白術30g,茯苓15g,砂仁15g,木香15g,陳皮15g,丹參30g,白芍30g,大黃10g,海螵蛸15g,7劑水煎服。藥盡效顯,前后調理月余而愈。囑其戒食辛辣之品,并服逍遙丸一周以善其后,半年后復診無復發。 按:脾胃學說,首創于東垣,然東垣長于治脾,而短于治胃。至葉天士立有甘涼濡潤與苦辛通降等法以治療胃疾,脾胃學說乃臻完善。 此患因濕生熱,化濁為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有脾胃運化無力、升降失常、寒熱錯雜之候。因“腑以通為補,胃氣以下行為順”也,所以此例以半夏瀉心湯為治。合有香砂六君子、異功散而成。 又按,昔賢有久痛入絡之說,且胃鏡下示有水腫和黏膜脫落之象。故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這也符合循證醫學之觀點,是以藥加丹參,以活血化瘀,促進胃黏膜的修復。且氣為血之帥,活血莫忘行氣,故用丹參時常以砂仁、木香、陳皮為伍,可芳香醒脾而理氣以助血行。 方中海螵蛸,性咸、澀、微溫。歸肝腎經。有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之效。 《品匯精要》:“止精滑,去目翳”。 《玉楸藥解》:“止吐衄崩帶,醫翳障,療跌打湯火,淚眼雀目,重舌鵝口,喉痹,耳聹,縮癭消腫,拔疔消毒,斂瘡燥膿,化骾止鼾,收陰囊濕癢,出小便血淋”。 本品味咸而澀,能制酸止痛,為治療胃脘痛胃酸過多之佳品。常與元胡、白及、貝母、白芍、瓦楞子等同用。 現代藥理證明,海螵蛸具有抗消化性潰瘍、抗腫瘤、抗放射及接骨的作用。海螵蛸中所含的碳酸鈣能中和胃酸,改變胃內容物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進潰瘍面愈合。另外,其所含殼角質與胃中有機物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潰瘍面上形成保護膜,使出血趨于凝固。此更說明中醫中藥的可貴,是符合循證醫學觀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