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刻苦,一門心思撲在教學上,沒有其他的興趣和愛好,雖說是個稱職的老師,但未必是個受學生擁戴的好老師。道理簡單明白,生活刻板拘謹單調的老師,缺乏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不能也不會與當下學生廣泛新潮的興趣愛好合拍,不能產生意趣和情調上的和諧共鳴。嚴重的是,落落寡歡沒有生活情趣的老師,只懂得教學“言必稱希臘”的老師,學生就會敬而遠之,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老師不能也不該把所有的時間都付給教學和學生,應該有自己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當然,在校言“教”:當老師的就應該在教學工作的時間里認真備課,高效率地組織課堂教學,引領學生尋找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完成當天的教學工作走出校園,就要從教師的“角色”里走出來,回歸“妻子丈夫、父親母親或者兒女”的本分。在現實生活中,教學是老師的事業平臺,是實現人生意義的載體,敬業盡職是起碼的職業道德,但教學并非是老師生活的全部,除此以外,老師還應該有家庭、親情友情和其他的興趣愛好,這樣才是一個有血有肉鮮活的人,才是一個術業有專攻意趣高雅的老師。 老師千萬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自己,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偏激理論所蠱惑,把整個身心撲在教育教學上,以致于積勞成疾。一旦沒有健康的體魄,即使再熱愛自己的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再敬業愛崗,那也終究是自戕自殺式病態工作。據一個學校近年來健康體檢結果看,中老年教師患有各種職業病的占教師總人數的60%以上,真的令人觸目驚心。別以為自己是太陽,可以無限地發光發熱;沙啞的喉嚨,永遠唱不出富有激情高亢嘹亮的清音;疲憊的心智永遠不會開出幽默詼諧的花朵;病態軀體永遠不能綻放激情活力。常言說“病牛犁不出好田,瘦地種不出好苗”,別說老師并非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傻乎乎地在太陽底下做無謂的犧牲:奉獻教育,不是自虐地消耗活力縮短生命,而是活潑潑地長期戰斗在教學教育崗位上。 新時代老師沒有必要過苦行僧的生活,也沒有必要被“為人師表”的藩籬束縛住手腳,羈絆住追求快意生活的腳步。享受品味生活的樂趣,也是一種文化積蘊,也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列寧說過,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現在教育教學是快節奏高負荷的腦力勞動,更應該創造閑情逸致的情調來調節身心。 放學了,讓繁忙激蕩的心靜下來,看看閑書,聽聽流行音樂,足以怡情養性。或者逛超市買菜,精心烹制色香味俱佳的飯菜,營造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可以濃縮親情。或者在陽光和煦的時節漫無目標地郊游踏青:著小鳥在天空中輕捷地飛翔,看小草在土地石縫里倔強萌芽生長,看燕子蜻蜓低飛捉蟲,用悠閑的時光滋養快樂的心情,陶冶情操。 節假日或周末,帶著家人親友一起出去吃飯,或者做個短途旅游,不要擔心囊中羞澀或者擔心有人說你不務正業。在家里陪孩子看很無聊的電視,和他們說些在課堂上永遠說不口的笑話、俚語,不用刻意粉飾自己的老師形象。即便是逛進虛擬世界,上網瀏覽帖子,QQ聊天,擬或弄個微博微信之類的東西養養眼球,也是溝通信息了解周圍世界的重要渠道,與時俱進是教育對老師的基本要求。如果興趣雅好,約三兩好友閑談漠論,八卦電影電視劇和娛樂圈,一身輕松,身心俱爽。凡此種種,都是我們該擁有的快樂生活。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有健康的身體和愉快的心情,才能精力旺盛地在教壇上勤奮耕耘,奪取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 當今是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變革時期,學校需要既有教學本領又懂得生活情調的教育工作者,學生喜歡學富五車而又風趣幽默的良師益友,課程改革需要有學識有創意深諳快樂學習之道的多面手老師。這就要求老師既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如果課堂上的老師擁有淵博的學識高雅的志趣,教學不再是味同嚼蠟的說教和刻板的傳道,那么,教學過程就是學識和生活情調的和諧交流,是身心愉悅的靈魂對話:毫無疑問,教學效果該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本文由博樂“宋客”推薦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頁“青蔥校園”欄目,特致謝意,問候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