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西湖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格局。由于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6年)。此外,1979年中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4月25日一行28人到此一游。
杭州西湖簡介: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市中心,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西湖舊稱武林水,其余三面環山,面積約6.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繞湖一周近15公里。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西湖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5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3個人工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杭州西湖名稱由來:西湖最早稱武林水。《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錢水、錢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石函湖是因唐長慶年間白居易筑石函以蓄泄湖水而來;上湖是相對于其北地勢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于北宋天禧年間杭州郡守王欽若奏請以西湖為放生池而得;賢者湖系南宋文人樓鑰以西湖有賢者之風而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并見諸于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后,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杭州西湖地理形態:關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代《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潴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1920年(民國9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后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后來由于錢塘江泥沙沉淀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1萬2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面積要比現在大,后由于3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后,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3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鉆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1億5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巖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洼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鉆孔采取的巖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3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于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現在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于天目山余脈。根據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巖屑砂巖、石英砂巖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巖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云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巖溶丘陵外,還有橫亙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巖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歷史沿革
秦漢: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的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后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于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目前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自從公元610年(隋朝大業6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5大水系,構成杭州的便捷交通,促進經濟發展,杭州的旅游活動也開始興起。
唐代: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現在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于當時未修水利,遇到大雨天氣,湖水就四處泛濫,如果久旱不雨,西湖又干涸見底。公元781年(建中2年9月),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6井,采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6井現已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余5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4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6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公元822年(長慶2年10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人們往往誤認為西湖上的白堤為唐代白居易所修,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并非現在的白堤。他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于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漫漶無存,但是杭州人卻將西湖上的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作為憑吊白居易的古跡。白居易不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于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于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镠于公元927年(寶正2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宋代:公元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后,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杭州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銷金鍋”。據《元史》卷23記,在公元1309年(至大2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代后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代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蕩。
直到公元1426年--公元1449年(明代宣德、正統年間):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公元1508年(弘治16年、一說:正德3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長堤,后人稱楊公堤。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后,面積廣及現在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公元1727年(雍正5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42742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公元1800年(嘉慶5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公元1864年(同治3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清末至1949年: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游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游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1930年--1936年(民國19年--25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民國時期杭州旅游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代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年--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年--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并構筑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于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墻和旗營城垣,沿湖筑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1公園--5公園。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6公園。公元1828年--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3公園碼頭、第2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雷峰塔塔基因長期遭盜挖,導致矗立近千年的古塔轟然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撰文《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對這一事件發表評論。雷峰塔的倒塌,也使得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不復存在。
1949年至20世紀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對西湖山區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等風景點,修筑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蓄水量僅400余萬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駛。1950年,國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國家投資計劃。1951年,杭州市啟動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實行機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08米,最深處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萬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慶寺、清波公園等環繞西湖的田蕩、洼地18處。此后,由于湖床泥土沖刷和沉積物的積累,湖水深度又降為1.47米。
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
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還對西湖湖墈進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總長度達29800米,為西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駁墈。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余處。
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曲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游活動。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5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于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
2000年,時隔71年后,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4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后,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1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4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筑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4大公園均實現24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杭州西湖是中國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2002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3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并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
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游客的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曲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游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4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
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游客開放。
列入世界遺產: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為西湖申遺,后中國國家文物局向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杭州西湖”作為中國2011年申報項目。2011年6月24日17點55分(北京時間23點55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通過審議表決,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湖申遺獲得成功。
旅游景點:西湖周圍的群山,屬于天目山余脈。根據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巖屑砂巖、石英砂巖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
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巖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云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巖溶丘陵外,還有橫亙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巖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寶石山地貌氣勢磅礴,石峽陡立壯觀,絕壁通幽,赭色寶石(碧玉)嵌入巖中。
一山(孤山):位于北側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里,為棲霞嶺的支脈,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孤山上主要的景觀包括中山公園、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西泠印社、放鶴亭、秋瑾墓、俞樓、慕才亭(蘇小小墓)等。
中山公園:原為清代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代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品10余萬件,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對公眾免費開放。文瀾閣在浙江省博物館內西北角,清乾隆年間,為存放《四庫全書》,仿北京故宮文淵閣格式改建。西泠印社于公元1904年創辦于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橋而命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石書畫藝術團體。島內還有杭城老字號飯店“樓外樓”,以在西湖活養的草魚烹制“西湖醋魚”聞名。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
雷峰塔:原名皇(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頂上,為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8角形、5層的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磚體塔身。由于傳說雷峰塔的塔磚可以用來驅病強身或安胎,長期有人從塔磚上磨取粉末、挖取磚塊。1924年9月25日下午,幾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負,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舊雷峰塔的原址之上,舊塔座部分成為遺址的展示廳,并有許多的文獻資料供人參觀。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側寶石山山頂,由元至明、清,保俶塔6次毀壞6次重建。現存的磚塔,為6面7級,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樣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換了朽壞的塔剎構件。是西湖寶石流霞景觀所在,與雷峰塔隔西湖相對,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雙塔”之說 。
三堤:白堤、蘇堤、楊公堤。
白堤:東起斷橋,經錦帶橋向西,在“平湖秋月”與孤山相接,長約1公里。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古時白堤以白沙鋪地,后改為柏油路面,兩側廣種碧桃翠柳,是欣賞西湖全景和周邊諸山的最佳觀賞點。斷橋(詳見“斷橋殘雪”):位于白堤東首,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斷橋為白素貞與許仙邂逅之處,因而在西湖諸橋中最享盛名。錦帶橋位于斷橋西,又稱涵碧橋。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錦帶橋舊架木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臨幸孤山,御舟由此轉入里湖”。1914年(民國3年)重修。1921年,與斷橋同時改筑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現橋長8.1米,寬8.6米,單孔凈跨5.9米石拱橋。
蘇堤:舊稱蘇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廟東,橫貫湖中,堤長2797米,寬30米--40米。蘇堤上共有6座石拱橋,從南往北分別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據考證,疑為“束浦”之訛)、跨虹。1950年,有關部門加高加寬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設置座椅。現蘇堤禁止機動車(電動旅游車除外)通行。
楊公堤:又稱“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蘇堤,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楊公堤在西湖西進工程中,恢復了相對于蘇堤的“里六橋”: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和浚源。現楊公堤路面較寬,設有雙向單車道,中間加以綠化隔離帶,沿路主要為賓館及療養院等設施。主要景致有蓋叫天墓、郭莊、劉莊、烏龜潭、茅家埠等。
三島: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區: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3座葫蘆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現在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其園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公無18世紀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歷35年,錢塘令聶心湯請于水利道王道顯,繞灘筑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39年,令楊萬里繼筑外埂,至48年而規制盡善”。從空中俯瞰,全島如一個特大的田字,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園林特色,主要景點包括浙江先賢祠、九曲橋、九獅石、開網亭、亭亭亭、竹徑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公元1090年(北宋元祐5年)蘇軾浚湖期間,當時所在位置與現在不同。據清初文獻記載,今3塔系清代康熙年間所建。3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布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3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聶心湯《縣志》稱: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復于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據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覽》卷三:明“萬歷四年按察僉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一點’,司禮監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稱曰‘湖心亭’。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為層樓……”。清乾隆27年乾隆帝御書“光澈中邊”額。抗日戰爭后,喜清閣舊址先后改建為財神殿和觀音大士殿。1980年在島上刻置“蟲(異體字,為繁體字“風”的中間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塊,意指“風月無邊”。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公元1800年(清嘉慶5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島,俗稱“阮灘”。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長期以來島上無建筑,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1952年--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4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1977年,島四周駁墈,再次擴大面積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島上添土1000余噸,建“環碧小筑”。島上有憶蕓亭(阮元號“蕓臺”)、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島上開辟西湖第一處垂釣區,游人可登島品茗、垂釣。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莊”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動中頗受歡迎。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南宋時期詩詞提及西湖十景者甚多。十景的共同之點為景點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云。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于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眾多描繪吟詠十景之繪畫、詩詞,十景被公認為西湖山水的代表。
十景名稱華美整齊之余,亦充分運用了對偶(嚴格上并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征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名景演變:“自從南宋的遷都,給西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出現了名傳千載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
元人效仿宋代設了六橋煙柳、九里云松、靈石樵歌、孤山霽雪、北關夜市、葛嶺朝暾、浙江秋濤、冷泉猿嘯、兩峰白云和西湖夜月的這個元十景。
清代添設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云棲梵徑、韜光觀海及西溪探梅18景。
直到現代的西湖新十景,云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云和寶石流霞都無不流露出人們對西湖的喜歡之情。
之后,又由2007年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評選出最新的西湖十景,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臺云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人文藝術
宗教藝術: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文學作品: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小說:《西湖二集》,(明·周楫編纂);再生緣》,陳端生著;《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警世通言》收錄。
戲劇:《玉禪師》,徐渭著,取材于《西湖游覽志》;《雷峰塔傳奇》,蕉窗居士撰;《義妖傳》(彈詞),著者不明。
美術:兩宋時期,皇家畫院的發展達到空前繁榮的程度。而作為南宋首都之杭州,也集中了一批優秀的山水畫家。這些畫家對于近在眼前的西湖也留下了眾多名作。以下列舉部分名畫家及其作品: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西湖山水畫卷;
夏圭:《西湖柳艇圖》; 李嵩:《西湖圖》; 陳清波:《斷橋殘雪圖》、《雷峰夕照圖》等;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 董浩:《西湖十景圖》
由于吳越國及其他各代對佛教大力尊崇,西湖周邊群山中多有廟宇古剎和佛像石刻。最著名的當數飛來峰石刻群、煙霞洞、慈云嶺和天龍寺造像等。
近代以來的中國美術史上,西湖也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中國唯一一個美術學國家重點學科所在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承認學歷的中國美術院校——中國美術學院就誕生于西子湖邊,而名畫家如豐子愷、潘天壽、黃賓虹、劉海粟、林風眠、陸儼少、趙無極等都在西湖邊長期生活作畫。位于孤山一側的著名金石篆刻團體西泠印社也聚集了一大批兼通金石美術書法的大師級藝術家,如吳昌碩、沙孟海、王個簃、程十發、趙樸初等。
民間傳說: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臺》、《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名人故居:由于西湖的自然風光適宜于療養休息,因此自明清以來,西湖周邊就建有眾多名人富豪的別墅莊園,其中許多建筑在建筑學、園林學和歷史學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以下列舉一部分名人故居:
園林:劉莊(現為西湖國賓館)、汪莊(現為西子國賓館)、郭莊(又名汾陽別墅)、堅匏別墅。
別墅:澄廬(蔣介石行轅)、膺白樓(黃郛舊居)、春潤廬(宋春舫別墅)、秋水山莊(史量才舊居)、孤云草舍(朱家驊官邸)、靜逸別墅(張靜江舊居)、俞樓(俞樾故居)、寂庵(杜月笙別墅、現為印石博物館)、羅苑(原為猶太富商哈同別墅,現為平湖秋月)、蔣經國舊居、黃賓虹故居等。
名人墓穴:西湖周邊立有多位歷史人物的墓穴、衣冠冢或宗祠。游客在游覽景觀的同時,也可以憑吊先賢。墓葬主人包括: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岳飛、牛皋、錢镠、于謙、張蒼水、俞樾、蘇曼殊、章太炎、秋瑾、史量才、陳布雷等。清代袁枚有詩云:“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體現了西湖與歷史英雄人物的特殊關系。
生態環境
植物:西湖不僅有著獨特的山水名勝,也有著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一年四季,西湖及周邊群山中的植物花卉交替綻放飄香,不僅豐富了西湖的植物景觀,也大大改善了杭州的環境質量。
桃花:西湖沿岸、蘇堤、白堤等處,遍植柳樹和桃樹,形成了“一株楊柳一株桃”的代表性景觀,另外夾種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性植物。杭州桃花的花期一般為2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
荷花:杭州地名中有荷花池頭、荷花塘弄,傳統食品有荷花糕,蕭山跨湖橋遺址中曾出土蓮子化石,至少在唐代之前就有人工種植荷花,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更是讓西湖荷花名滿天下。目前西湖湖面上共有荷花14塊區域、130畝,大部分處在北里湖與岳湖間。根據常年統計,6月初西湖荷花開始綻放,6月底進入盛花期,一直綻放送香到8月底9月初,景色十分迷人。詩人左河水到此觀賞后感動不已,當即題詞《鵲橋仙·西湖賞荷》:“波光映照,神姿韻舞,香氣隨煙輕吐。粉顏玉露一凝眸,便忘在、人間凡處。魚羞隱底,蝶驚避辱,柳岸群芳暗妒。千年墨客萬行詩,筆字里、能容幾度”。
桂花:杭州市花,桂花是杭州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詩人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說明早在唐代,桂花就在杭州出現。桂樹被大量種植在西湖沿岸各大公園,尤其以新西湖十景的“滿隴桂雨”和杭州植物園最負盛名。桂花可分為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種,以金桂、銀桂為佳。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飄香,成為杭州旅游觀光的一大亮點。桂花除供觀賞外,還具有食用價值。金桂、銀桂香氣濃郁,是加工調味品的天然原料。腌制過的桂花和白糖拌在一起,即成了杭州傳統食品之一的糖桂花。西湖桂花的花期一般從9月上旬開始,到11月初結束。
梅花:宋代在孤山隱居的“梅妻鶴子”林逋,留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絕唱,也為西湖梅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積淀。靈峰、孤山和西溪是古來杭州賞梅的3大勝地。每年1月底--2月中旬的春節期間為梅花的開花期。
郁金香:杭州太子灣公園于1992年左右引進了荷蘭的幾乎全部郁金香品種,并持續舉辦郁金香花展,成為西湖邊一大新景觀。一般郁金香賞花時間為3月中旬--4月末。
動物:由于杭州市政府對于西湖的環境保護日益重視,西湖周邊的生態環境也逐漸改善。在西湖中可以經常發現西湖野鴨、翠鳥、錦鯉魚等動物出現。另外在西湖沿岸的樹木中,松鼠也成為游客們關注的對象之一。
水質治理: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蓄水量僅400余萬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駛。1951年,杭州市啟動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實行機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08米,最深處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萬立方米。此后,由于湖床泥土沖刷和沉積物的積累,湖水深度又降為1.47米。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還對西湖湖墈進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總長度達29800米,為西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駁墈。
環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開始籌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3線,埋設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動工。引水工程從錢塘江閘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為30萬立方米,相當于西湖總貯量的33分之1。引水后,西湖水體透明度提高5厘米--7厘米。2003年,歷時4年的新一輪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萬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體能見度明顯提高,水體容量由934萬立方米增至1429萬立方米。
西湖游船:西湖游船有電動船、手劃船、自劃船、腳踏船等種類。
電動船:由西湖游船公司經營,一般包括游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的門票。
包租手劃船:由包租船夫手劃的小船,一般限乘6人。船夫一人坐在船尾,手搖船櫓,向游客介紹西湖的景色。
自劃船:一般為6人座的自劃船。由游客自行劃槳前進,是西湖上相對價格最便宜也最受歡迎的游船項目。

蘇堤春曉(網照)

平湖秋月(網照)

斷橋殘雪(網照)

雷峰夕照(網照)

雙峰插云(網照)
 南屏晚鐘御碑(網照)
 花港觀魚(網照)
 三潭印月(網照)
 曲苑風荷(網照)
 柳浪聞鶯(網照)
 孤山(網照)
浙江省博物館(網照) 文瀾閣(網照)
 西泠印社(網照)
 放鶴亭(網照)
中山公園正門(網照)
 小瀛洲-“湖中島、島中湖”(網照)
西湖全貌(網照)
 西湖美景之一(網照)
 西湖美景之二(網照)
 西湖美景之三(網照)
 西湖美景之四(網照)
 西湖美景之五(網照)
西湖美景之六(網照)
西湖美景之七(網照)
西湖荷花(網照)

飛來峰(網照)
 南高峰(網照)
 玉皇山(網照)
 鳳凰山(網照)
 吳山(網照)
西湖音樂噴泉(網照)
 西湖游船(網照)
 云棲竹徑(網照)
 白堤(網照)
 楊公堤(網照)
 湖心亭(網照)

阮公墩(網照)
 西湖醋魚(網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