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成熱門 來試試你身上的“穴藥”吧2013年05月23日16:48
來源:城市商報
養生歷來是中醫的強項之一,穴位更是以調理身體而著稱。有些穴位功能之強大,不亞于藥物的療效,當然這也是中醫的理論。如今,在現代人渴求健康第一的理念下,中醫成養生熱門,回歸日常生活。小編從蘇州仲元歸藏古方養生的專家處了解到,如果你感到身體不適,又不想吃藥,不如試試仲元專家告訴我們的這些身體上的“穴藥”,不必擔心副作用,而且必定管用。 □商報記者 馮佳 用穴如用藥 中醫有一個“藥穴同源”的概念,意思是“穴性如同藥性”。我們身體是由屬陰的部分和屬陽的部分組成,陰陽平衡身體才健康,如果陰陽偏盛或偏衰,就會引起身體不適。中藥能治療疾病,就是因為藥物有溫、熱、寒、涼的特性,能夠糾正身體的偏頗,達到陰陽平衡。 穴位也有這四種特性,只要使用方法正確,就能有滋陰、助陽、清熱等作用。所以可以將穴位當做中藥一樣使用,用功能相近的穴位來預防和治療身體的不適。 感冒時大椎穴就是你的感冒藥 在中醫陰陽理論的中國,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地地方,被稱為“諸陽之會”,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振奮陽氣。感冒,在中醫看來是正氣(陽氣)不足,斗不過邪氣。風寒感冒時,感冒清熱顆粒可以疏風散寒,搓熱大椎穴可以鼓舞全身的陽氣,抵御外寒,效果一樣;而風熱感冒時,人體受著內熱和外熱的雙重折磨,必須用板藍根沖劑清熱解毒,這時候在大椎穴刺血拔罐,能讓郁積的陽邪從這里向外發散,也有用藥的效果。 風寒型:熱敷大椎=感冒清熱顆粒。典型癥狀:鼻塞、流清鼻涕、怕冷、輕微發燒、頸項發緊、頭疼身痛。 服“穴藥”方法: 雙掌心搓熱,趁熱放在大椎穴上,來回搓動,讓熱感從大椎穴向里滲透。也可以用毛巾熱敷大椎,或者洗澡時調高水溫,用熱水對著大椎連續沖五六分鐘,效果一樣不錯。 風熱型:大椎拔罐=板藍根沖劑 典型癥狀:發高燒、流黃鼻涕、怕熱、咽喉腫痛。 服“穴藥”方法 要用“瀉”的方法———拔罐。在大椎穴的位置拔罐,20分鐘后起罐,罐印明顯就能有效。 胃不適吃胃藥不如按胃穴 中脘是胃在腹部的集結地,同時也是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這六腑的精氣在人體匯聚的地方。所以中脘是專門治療胃病的,如果胃寒,按摩中脘就可以養胃。如果積食,中醫認為胃下口位置就是滑肉門穴。在西醫解剖學上,滑肉門恰恰是幽門的部位,食物在胃里經過初步消化,在幽門向下滑入腸道。如果幽門堵住了,食物在這里發生積滯,就會出現胃痛脹等一系列癥狀。所以,刺激滑肉門相當于服用保和丸,可以幫助食物消化。胃寒:按摩中脘=香砂養胃丸 典型癥狀:吃寒涼食物或受寒后,脘腹冷痛,食欲不振,腸鳴腹痛,四肢清冷,倦怠。 服“穴藥”方法 胃寒是,雙手掌心相對,快速擦熱,然后放在穴位上,順時針小范圍快速摩動,讓熱感滲透到肚子里,一般操作5-10分鐘。 積食:按摩滑肉門=保和丸 典型癥狀:飲食停留在胃腸里,引起胃痛、胃脹、厭食呃逆。 服“穴藥”方法 積食時,在滑肉門穴用拇指點揉,力量逐漸滲透到深部,使胃底出現明顯酸脹感。 上火手指上的穴位是滅火器 上火,中醫認為最常見的胃火、肝火、心火,可以用臟腑所屬的經脈上的“并穴”來治療,并穴是一類特殊的穴位,人體的12條經絡各有一個,一般分布在手指和腳趾末端,這種穴位的經脈血氣十分淺表,就好像泉眼一樣容易向外發散,刺激它們能很快起到作用。 ———胃火:刺激商陽=牛黃解毒片 典型癥狀:口唇周圍潰瘍、牙齦腫痛、咽喉疼痛、大便秘結 ———肝火:刺激關沖=牛黃上清丸 典型癥狀:口唇內側潰瘍、頭暈目眩、頭疼、目赤、耳鳴等癥狀———心火:刺激少沖=牛黃清心丸 典型癥狀:舌頭上有潰瘍,一般伴有失眠多夢、心煩焦慮等癥狀服“穴藥”方法三種“穴藥”都用重刺激穴位的方法,用指甲掐住穴位20秒,然后放松一會兒,再繼續掐按,3分鐘后就能感覺有效。 補腎按一按“六味地黃穴” 六味地黃丸是補腎的名藥,太溪是腎經的“原穴”,原穴也是一組特殊穴位,是臟腑原氣經過和停留的地方,也可以說是這條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當臟腑發生疾病時,會反射到相應的原穴上來,刺激原穴就能調節相應臟腑經絡功能,所以古人有“五臟有疾,當取原穴”的說法。腎經的血氣在太溪開始旺盛,刺激這個穴位,能補腎填精。 在滋補腎陰的基礎上,又有偏重肝腎陰虛和陰虛火旺的不同。如果干眼癥狀明顯,就是肝腎陰虛,要服用加了枸杞和菊花的杞菊地黃丸,我們再加一個絕骨穴就能達到效果,這個穴位是精髓下滲的匯聚之處,中醫認為精血能相互化生,刺激絕骨穴能充實肝血,讓其發揮滋養眼目的作用。如果潮熱盜汗、煩躁等比較明顯,要服用加了知母和黃柏的知柏地黃丸。另加照海穴就能有效,它也是腎經穴位,但同時又平衡陰陽,清退虛熱的作用。 ———腎陰虛:點按太溪=六味地黃丸 典型癥狀:頭暈耳鳴、健忘、牙齒松動、腰膝疼痛、酸軟無力、夜尿頻多、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足跟痛。 ———肝腎陰虛:點按太溪+絕谷=杞菊地黃丸 典型癥狀:在腎陰虛的基礎上,有明顯的干眼及視物不清癥狀。 ———腎陰虛火旺:點按太溪+照梅=知柏地黃丸 典型癥狀:如果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煩躁的癥狀比較明顯,就是腎陰虛太久,引起了陽氣過旺。 服“穴藥”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按住穴位后,指腹用力點按,直到局部有明顯的酸脹感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