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湯在皮膚科中的運用舉隅 六味地黃湯出自《小兒藥證直訣》,為宋代錢仲陽所創,方由熟地、淮山藥、山萸肉、丹皮、澤瀉、茯苓組成,乃滋補肝腎之名方。筆者據其方意及異病同治之理,以此方治療皮膚疾病,效果良好,現擇例介紹如下。 黃褐斑 某女,27歲,2009年11月8日初診。自訴2年前面部出現淡褐色斑片,枯暗無光澤,境界清楚,表面光滑,無鱗屑,無自覺癥狀。無明確誘因,伴體倦,頭昏,五心煩熱,咽干眠差,月經量少,色淡,舌紅少津,無苔,脈細數。診斷,黃褐斑。辨證為肝腎兩虛,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處方:熟地20g,淮山藥20g,山萸肉15g,丹參15g,茯苓15g,丹皮lOg,僵蠶lOg,紅花8g,澤瀉8g,升麻6g。服藥6劑后,自覺全身癥狀減輕,納可,繼用原方2周后,面部色斑變淡,月經正常,再經半個月治療,面部色斑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 按:黃褐斑俗稱“妊娠斑”。《外科正宗·黧黑斑》云:“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本例腎陰不足,水衰火旺,腎水不能上承,顏面不得榮潤,而釀成褐斑。故以六味地黃湯滋補腎陰,丹參、紅花、僵蠶化瘀通絡,諸藥合用,精血充,瘀滯去,脈絡通而面澤斑消。 痤瘡 某女,23歲,2010年5月14日診。患顏面部痤瘡已3年余,反復發作,此起彼落。癥見:顏面可見20余粒暗紅色丘疹,胸部也有少數皮疹出現,有癢痛感,口干思飲,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陰虛血熱,瘀熱互結,治宜養陰清熱,化瘀通絡,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處方:生地20g,山藥15g,丹皮15g,茯苓12g,澤瀉12g,黃芩15g,山萸肉10g,地龍10g,桑白皮12g,丹參15g,紅花8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皮疹漸退,效不更方繼續給6劑后,皮疹全消,未留下色素斑痕,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古今對痤瘡病位的認識,莫不提及肺胃,清瀉肺胃,涼血解毒為常規治法。本例病程反復發作,熱郁既久亦可傷陰,故方中以六味為君,三陰并補而重在補腎陰,亦即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合黃芩,桑白皮清肺瀉熱,丹參、紅花、地龍化瘀通絡,諸藥相合而奏良效。 皮膚瘙癢癥 某男,61歲,2009年4月24日診。近4年來每逢春末夏初遍身作癢,夜間尤甚,服抗過敏藥及安定方能入睡,醒后其癢如故。癥見皮膚干燥,胸背四肢散見抓痕血痂及色素沉著,未見皮疹。口干心煩,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細數。辨證為肝腎不足,血虛風燥所致,治宜滋陰補腎,養血潤燥,方擬六味地黃湯加味。處方:熟地15g,淮山藥15g,山茱萸15g,丹皮12g,茯苓15g,澤瀉lOg,白芍15g,當歸15g,僵蠶10g,荊芥12g,防風6g,水煎服。服藥4劑后復診,瘙癢減輕,入睡時仍較重,上方加地骨皮繼服,5劑后皮膚瘙癢消失,色斑變淡,諸癥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 按:皮膚瘙癢癥,中醫學稱為“癢風”。腎藏精,精血同源,精足則血旺,精少則血虛。清·李用粹據此指出“治燥須先清熱,清熱須先養血,養血須先滋陰”。故本例以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益精養血。血脈充盈,皮膚得以濡養,其癢則自止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