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關長城嶺殘長城風光

關城門內遠望五臺山
經常去五臺山,到晉冀交界處總會告訴客人右手邊能看到明代殘長城,并為大家介紹長城的歷史傳說故事等,尤其帶港臺團隊的朋友聽我介紹說是原汁原味沒有維修的殘長城時,大家都會從車窗內拿相機興奮地拍照,很多團友會問我能否停下來那怕讓大家仔細看一眼,看團友對長城如此有感情,車直接開過去我于心不忍,于是會讓司機師傅把車停到長城腳下的儲煤廠讓大家拍照留念,如果到五臺山時間充裕就會陪團友去爬長城.一件小事客人們總是對我很感激,他們遠道邇來對長城的感情也讓我很感動.其間拍攝了部分照片,今天貼出來共享.

長城嶺殘關城門
“萬里長城龍泉關”距保定阜平縣城約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山口。素為冀晉咽喉要道、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的東大門。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臺山,北近平型關.明長城真保鎮重要關隘。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來是戰略要地。

長城嶺殘關城門
據《畿輔通志》載:“明正統二年(1437)建,景泰二年(1451)又于西北筑上關城。天順二年(1458)及成化十二年(1476)皆添設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1546)改筑關城,守御益密。”
龍泉關上關在西北,下關在東南,相距約
5公里,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現存龍泉關城遺址為上關關城,原為周圍2.5公里、城高約
12米,磚砌城墻、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長城嶺石砌長城 龍泉關西10公里是長城嶺。長城嶺石砌長城,殘損嚴重.
阜平縣內長城由山西省靈丘縣的下關村向南入境,至吳王口村分為兩線:西線,以長城嶺、下莊鄉進靈壽縣李家溝村,入平山縣界;東線,以段莊、七里溝等村,進入山西靈丘縣謝子坪村,然后,與淶源縣長城連接,明長城在阜平境內120公里。這段長城為萬歷元年(公元1569年)至萬歷四年(公元1573年)修建。長城

長城嶺石砌長城
城墻下部以條石做根基,上部包大塊柴燒青磚,石灰固縫,墻內裝土石。城墻上筑有敵樓、戰臺、烽火臺等,阜平境內有敵樓10座,其中龍泉關1座、長城嶺2座、南辛莊2座,吳王口2座,鄧家莊2座,七里溝1座;烽火臺共有8處,其中岔河村一帶5處,下莊1處,黑崖溝2處;戰臺共有8座,其中龍泉關1座,上堡2座。阜平明長城總體以山為墻,就山勢高低與險坦決定城墻高厚。大部分地段以山為險,只在某些山凹筑墻扼守。 
長城嶺旁悠閑的山羊
舊《阜平縣志》(同治十三年版)云:“城西幾十里亦五臺孫枝,古長城臺基尚存,上邊有邊墻,西接五臺縣界,東距龍泉關20里,重山疊嶂,奔電屯云,燕晉出入之沖也。”如今,此段長城多處坍塌,有的地方已只顯根基。但是,舉目遠眺現存邊墻仍如巨龍一般橫臥山巒,氣勢雄偉壯觀。雄偉的長城嶺上,至今尚有一汪清泉,汨汨緩流常年不斷,為過往行人解渴的甘露。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進香路過這里,前不著

長城嶺石砌長城
村,后不靠店,只見崇山峻嶺一片,口渴得吐沫都干了。這時候,坐下的駿馬一聲長嘯。前蹄猛然一舉,在山坡上刨出一汪泉水。康熙喝過泉水,倍感精神。后來,翻山越嶺,出冀入晉的人們稱此為“馬刨泉”,并在泉水汪里捧水喝個痛快。泉水汪邊曾有石碑一塊,上寫:“馬刨泉”三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現御碑已失,泉水卻依舊。

站在關城上回望太行山
長城嶺東山腳下的龍泉關,為“太行八陘”之一,始建于明代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于萬歷年間重修,呈南北向,總長1000米,中間是關門,西邊為馬道、戲臺、敵臺等,均為磚石結構,與唐縣倒馬關、易縣紫荊關并稱為長城“內三關”。此處,明清兩朝一直有駐兵把守,設置在龍泉關南山上的古營盤(軍營)遺址至今尚存。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置右哨經制外委一員,原額馬步守兵500名,后減少到30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