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為中國的象征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 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長城,長城的形象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對大多數人來說,八達嶺長城就是心目中的長城:雄偉挺拔,游人如織,一直蜿蜒到了視線之外的地方。但絕大多數長城和八達嶺、山海關不一樣,長城遠遠不是想象中齊整完善的樣子。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管理,一些地區文化價值較高的明代長城文字磚被偷盜、拆解、販賣的現象屢見不鮮……稍微碰觸城墻,就會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臺的磚瓦已經脫落,部分墻體出現傾斜,有些經風雨侵蝕已經被掏空,留下數個大洞,可能一場暴雨就會坍塌…… 阜平境內的古長城,以長城嶺為中心,南至靈壽縣李家溝村,途徑阜平城南莊鎮岔河村、夏莊鄉、龍泉關鎮、北經吳王口鄉、史家寨七里溝村進入山西境內靈丘縣謝子坪村,全長一百多公里。這段長城大都是明朝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到萬歷四年逐步修建的。沿線有重點關隘三座,即:紫金關、倒馬關、龍泉關。三關上下均設參將坐鎮,指揮長城沿線諸關口,在關上設有敵樓。 阜平境內的古長城為內長城,它的建筑以山為墻,就山勢的高低、險坦定城墻部的高與厚。舊《阜平縣志》記載:“城西幾十里亦臺孫枝,古長城臺基尚存,上邊的邊城,西接五臺縣界,東距龍泉關20公里,重山復嶂,奔電屯云,燕晉出入之沖也。”中間為關門兩側各有二站臺對成騎墻而筑。整個建筑結構是:下部條石作基,上部外包青磚,石灰固縫,內部填裝土石,遠看邊墻象世龍橫臥山巒,氣勢雄偉壯觀。 長城嶺下的龍泉關建于明正統二年,明萬歷四年重修,呈南北方向,總長1000米,中間是關門,西邊馬道、戲臺、敵臺各一,磚石結構,阜忻(州)公路穿過,殘損嚴重,但當年清朝駐軍建在南山坡半山腰上的營盤卻依稀可見。曾是明清兩朝防守蒙古等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重要關口,長城嶺東側百草坨是1929年晉(閻錫山)奉(張學良)交戰的古戰場。抗戰初期毛澤東主席曾多次提出在娘子關——龍泉關——線布防阻敵。 二道街城門,位于龍泉關鄉龍泉關村明代建筑,座南朝北,原有內墻和外城青磚鋪地,城門為石磚結構,通高6米,寬4.4米,進深20米,名為“萬里長城龍泉關”,1983年阜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口為阜平第二大關口,直到上世紀70年代明長城及碉樓在山上還迄迤齊整。此關明清年間一直有駐兵把守。明代俺荅部多次從該關入侵中原;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某部和山西高鼎農民起義軍亦從此攻入阜平、靈壽等地。至今吳王口仍是河北省進入山西省的咽喉要道。 長城嶺口長城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四個層面: 01、歷史價值 長城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筑工程,是世界奇跡,凝聚著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長城學已形成一門科學,長城修建時間久,長度大,把長城作為歷史標尺進行其它學科研究已經成為事實。另外對于軍事、民族、政治、經濟、歷史研究,長城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02、科學價值 長城嶺口為冀晉咽喉要道,佛教圣地五臺山的東大門,長城嶺口長城建于明萬元年至萬歷四年(公元1569年-1573年),長城嶺城墻以條石做根基,墻體青磚包砌,石灰固縫,內填土石。墻體上有敵樓、戰臺、烽火臺等,雖然此處城墻多處坍塌,一些條石、青磚被當年的晉軍拆做工事之用或被現在的林業部門修建了房屋,但是從南嶺或北嶺望去,尚存的城墻仍氣勢雄偉,似一巨龍臥于山巒。保存基本完好的關門,矗立在長城嶺關口長城城墻中間,東西通透,一望百里有余。 03、藝術文化價值 明長城分內外兩道,外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叫“外邊”或“邊墻”內長城,初為北齊時修建,也叫“次邊”,西起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至平型關盡境約八百里,又轉南而東,保定界,歷龍泉至沿河口,約一千零七十余里。現存內長城已極少,長城嶺口長城便為僅存不多的內長城中其中一段,十分珍貴。其目前雖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顯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反映中國古代建筑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表現中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的堅強毅力與聰明才智,體現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促進了人員流動、商貿往來,繁榮了當地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在當地文化價值顯著。 04、社會價值 阜平縣境內的長城嶺,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長城嶺可以看到秦朝大將修路的條石,大宋武將楊延昭休息時的掛甲樹,龍泉關都司秀昆抗擊八國聯軍戰場。清朝有三朝皇帝在這里留下故事,馬刨泉,晉奉大戰戰場、藏兵洞、碉堡、戰壕、運糧溝等保存完好。共和國十大元帥八位曾涉足這里,中共中央由陜北途經這里到達城南莊,加之滿山的飛播松林,草甸等,組成了長城嶺古代、近代、現代保存基本完好的多項歷史遺跡群。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古戰場和近代戰爭博物館,是難得的游覽、休閑、探究阜平歷史文化的好去處。 萬里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珍貴的古代文明遺址,目前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盡可能地保護它,延長它的生命,已經成為一個共識。只有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構建起保護長城的這道'長城’,才能讓長城更長久地傳承下去。 中華文明屬世界,保護長城你我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