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踏歌圖》 國圖空間 > 書畫鑒賞
(《踏歌圖》) 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192.5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協調地統一在同一畫面里。 (《踏歌圖》中景) 畫面中間,畫家以云霧把中景和近景隔開。云霧上面,峻峭的山峰直插天空,山間林木蓊郁。那在林中若隱若現的的樓閣,是帝王都城的景色。 (《踏歌圖》近景) 云霧下面的近景,描繪了幾個“踏歌”的農人,表現了快樂的農家生活場景。 高高的田壟上,那四個農人全都醉意十足,舉止有趣。 (《踏歌圖》中的老者) 那位柱拐杖的白胡子老漢,腳踩節奏,手舞足蹈,異常興奮,還回頭看著后面的人。 (《踏歌圖》中的老者) 中間那二個人,一個邊踩節奏邊拍手掌,后一個抓著前面的腰帶亦步亦趨。最后面那個已經喝得昏頭昏腦,仍沒忘記挑上酒葫蘆。 (《踏歌圖》中的孩童) 而畫面的近處,田壟的最左邊,兩個男女孩童回頭瞪著驚異的眼睛,似乎在問:這些大人怎么啦?個個都這樣滑稽可笑? 田壟那片長勢茂盛的水稻,正提示著又一個豐年。這也許是那幾個老農快樂“踏歌”的原因吧。 (《踏歌圖》近景) 畫家并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左右兩組互相呼應的六個人物,把踏歌歡樂的氣氛表現得活靈活現,讓人幾乎可以聽到來自村莊的歌聲、笑聲和節拍聲。雖然幾個人物在圖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卻最為引人注目。 “踏歌”是中國南方鄉間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村民們辛苦耕耘一年,終于迎來了豐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節拍,邊歌邊舞,慶祝一年的耕耘有了收獲。 (馬遠《孔子像》) 《踏歌圖》的作者馬遠,出身于繪畫世家,有“一門五代皆畫手”之稱。他是南宋畫院中最受宮廷寵愛的職業畫師,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大家”。 馬遠在繪畫技法上富有獨創性,他畫山石的筆法用的是“斧劈皴”,即用側峰平掃以表現山石堅硬的質感,而山石的形狀一般都畫得瘦削嶙峋。這一特點在《踏歌圖》里得到充分的體現。 (馬遠《山徑春行圖》) 構圖上,馬遠常以局部取景,畫景物之一角,其余大片留白,被人稱為“馬一角”。畫樹枝則以瘦硬線條向下斜拖,被人稱為“拖枝馬遠”。這兩個特點在《踏歌圖》里也都有一定的表現。 這些技法運用到《踏歌圖》里,畫家營造了上下兩組雅俗和諧的畫面,蘊含了畫的主題:在一片仙靈之氣的清山秀水中,帝王安居寶座,天下太平,人民載歌載舞,生活幸福。一派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 (宋寧宗趙擴) 這一主題與南宋當時茍安一方、社會安定的實際情況相吻合,也很符合統治者的胃口。因此,宋寧宗趙擴把王安石的一首詩欣然抄錄在畫面上方: 宿雨清磯甸,朝陽麗帝城。 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 (宋寧宗趙擴題詩) 這首詩點明了畫的主題,也是宋朝皇帝對太平盛世的企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