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一幅800年古畫,放大55倍,4個老人喝醉了?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很多中國傳世名畫,比如北宋天才少年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踏歌圖》等等,這些古畫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佳作,除了畫家本人的藝術造詣、社會地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美妙的意趣。
而在眾多故宮古畫之中,又以南宋畫家馬遠的作品最為出名,馬遠是南宋時期,極富盛名的一位宮廷畫師,他出生于書畫世家,家族五代人都是宮廷畫院畫家,馬遠自幼學畫,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大膽超越,他的畫風獨特而又富于詩意,作品題材極其廣泛,山水、花鳥、人物等等,可謂無一不精,在南宋時期,馬遠的影響力極其巨大,甚至有“獨步畫院”之稱。
史書記載馬遠的作品數量眾多,流傳于世的作品卻所剩無幾,但他的作品也非常獨特。比如這幅《踏歌圖》,這幅畫距今已經800多年歷史,是馬遠中年時期所創作的一幅山水人物畫,表現的是雨過天晴之后,京城郊外的壯麗景色,同時也展現出豐收之年,幾位老農在田壟間踏歌而行的歡樂場景。
這幅畫中高山、瀑布、樓閣、人物一應俱全,畫面層次分明,遠、中、近景依次銜接,虛實結合,整個畫面視野高遠開闊,遠處的山峰若隱若現,中景云霧繚繞著松林樓閣,在畫面下方,近景中幾個人物點綴于山水之間,整個畫面古樸典雅、意趣盎然,最有趣的就是畫面下方的近景了!
近景中描繪了一派田園風光,在一片田壟間,6個人物前后行進,兩名兒童在前,4個老人在后,此刻兩名兒童正回頭觀望,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而這4位老人看起來似乎很不一樣,整個畫面最有趣味的,就是這4個老人的動態了,他們的神情和姿態看起來似乎非常奇怪,甚至有些滑稽可笑,而此時這兩名兒童之所以回頭觀望,正是因為這4個老人滑稽的姿態。
為了便于仔細觀察,我們把畫面下部逐漸放大,放大到55倍左右之后就會發現,這4個老人簡直太有趣了!第一個老人的姿態看起來很奇特,只見他拄杖而立、左腿抬起,左手置于額頭之上,就好像孫悟空回頭觀望一樣。
中間的兩個老人身形起伏、步態飄忽,樣子看起來非常搞笑;再看最后一位老人,他正低頭彎腰、緩步前行,他的肩膀上扛著一根拐杖(棍子),上面還掛著一個葫蘆。
問題來了,這4個老人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動態,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們知道,古畫中的人物,一般都比較安靜,姿態也比較正常,而畫中的4個老人神情姿態看起來都很古怪,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兩名兒童為什么會回頭看著他們發笑?這時候我們就要結合這幅畫的名字和題詞來看了。
這幅畫的名字叫《踏歌行》,前文中曾介紹,這幅畫表現的是豐收之年,京城郊外幾位老農踏歌而行的場景,再看畫面題詞:“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豐收之年嘛,大家自然非常開心,手舞足蹈也很正常,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樣子明顯像是喝醉了一樣?
再看最后一位老人肩膀上扛著的葫蘆(在古代,葫蘆除了裝藥之外,也是方便人們出行時隨身攜帶酒水的工具),你就會明白,原來豐收之年,這4個老人實在是太開心了,所以才聚在一起美美地喝了一場。據此推斷,這4個老人很大程度上是喝醉了,也正是這個原因,走在前面的兩名兒童才看著他們發笑,而且也離得比較遠。
看了這幅畫,我對馬遠的藝術造詣表示十分佩服,他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把4個老人踏歌醉舞的動態表現得生動至極。中國著名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傅雷曾經在他的著作《觀畫答客問》中寫到:“一見即佳,漸看漸倦:此能品也;一見平平,漸看漸佳:此妙品也。”而馬遠的多幅作品,包括這幅《踏歌圖》,絕對堪稱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