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最終能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有成就的人、幸福的人,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商(IQ ),情商(EQ)往往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曾斷言,高智商并不一定帶來成功,而情商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
何謂情商
所謂情商,是指一個人感受、理解、表達和調控自我及他人的情感,把握自己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勵、動機與興趣相結合的內在動力機制;形成堅強和受理性調節的意志;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等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情商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人做事情的質量效率,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決定選擇時的判斷和勇氣……具體來說,情商包含以下5個方面的能力:
1.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情商首先表現為對自己情緒的識別、評價和表達,也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能及時地識別,知道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還能通過言語和非言語(如面部表情或手勢)的手段將自己的情緒準確地表達出來。
2.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
人們在準確識別自我情緒的基礎上,能夠通過一些認知和行為策略來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擺脫焦慮、憂郁、煩躁等不良情緒。這一能力低下將使人總是陷于不良情緒的旋渦中;反之,這一能力高可使人及時擺脫不良情緒,保持積極的心境。
3.自我激勵的能力
這是為了某種目標而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情緒狀態對特定的問題解決具有不同的促進能力,情緒能影響認知操作的效果。充分發揮情緒在解決問題中的積極作用也是一種情緒智力,在這方面個體也是有差異的。具有這種能力的人,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將有更高的效率,更富成效。
4.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這是在情感的自我知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能力。人們不僅能夠知覺自己的情緒,而且能覺察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態度,對他人的情緒作出準確的識別和評價。這種能力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是很重要的,它使人們之間能相互理解,使人與人之間能和諧相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5.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
人際關系能力表示一個人有能力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法,有熟練的社交技巧,能夠很好地和他人溝通和互動,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系和同盟。擅長處理人際關系者,憑借與他人的和諧關系即可事事順利。
情商決定人生的成敗
情商的提出,動搖了智力決定一切的統治地位,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人的成才,不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心理學家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情商的高低。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美國心理學家曾對一所中學幾十位優秀畢業生進行過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是全校之冠,學習成績也都很好。但是,他們到近30歲時大都表現平平,中學畢業10年后,只有25%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年齡最高階層,甚至很多人的表現遠遠不如同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他們的情商并不像智商那樣突出。
美國新澤西的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經理,也曾結合情商的有關理論對他手下工作績效最佳的職員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那些工作績效最好的人,的確不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緒傳遞能得到回應的人,這表明,與社會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夠敏銳地知覺他人情緒的人更可能得到所需要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這是因為,智商評判的重點一一數理能力是用來解決抽象問題的,但人生中更重要的實際生活問題則要運用情商去解決。一般來講,高情商的人都具有如下特點:自我激勵、百折不撓;控制沖動、延遲享受;調適情緒、不易煩惱;善解人意、充滿希望。一個情商高的人,常常能清醒地了解自己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銳地感受他人情緒并有效地反饋他人情緒,往往能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優勢。這些人的生活常常更有效率,更易滿足,更能運用自己的智能來獲取豐碩的成果。相反,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怪異,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他智商再高也很難有成就。因此,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
情商的高低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由后天的有意培養和訓練來完善的,是在后天的環境與教育中逐步發展和提高的,也就是說,高情商是可以培養的。幼兒時期是各種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既包括知識學習的能力,更包括情感學習能力。因此,情商的早期培養有著重大的意義,而最佳的培養時機是從0歲開始。在情商的早期培養過程中,家庭起著重要的作用。
1.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有高情商的孩子
戈爾曼指出:“家庭是培養情商的第一所學校,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有高情商的小孩。”
每個人對情緒的認知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有所不同,而這種能力大部分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因此培養孩子具有較高的情商,必須要父母的配合和推動,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父母要以良好的個性來影響孩子,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父母內向寡言,抑郁退縮,或者脾氣暴躁,不善于控制自己,孩子很可能也是一樣;相反,父母豁達開朗,心態樂觀積極,孩子很可能也活潑友善,積極上進。
其次,家長要為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因為人的情商是脫離不開后天環境的影響的,尤其是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生活氛圍。如果一個家庭的家庭氛圍和諧、民主,孩子較容易認識、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更容易形成調控情緒的能力;相反,如果一個家庭充滿了壓抑、猜疑、憤怒或者冷漠的氣氛,孩子也往往容易形成退縮、孤僻或者具有攻擊性的人格特征,在生活中容易陷入不良情緒而難以自拔,也很難和別人建立起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
2.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認識自身情緒是自我理解的基礎,是情緒調控的重要起點,也是情商的核心。若沒有能力認識自身的真實情緒就只好聽憑這些情緒的擺布,而對自我的情緒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人生。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鼓勵孩子全面體驗各種各樣的情緒,并鼓勵孩子與父母分享情緒的感覺。要讓孩子明白,情緒本身是沒有好與壞之分的,但情緒需要管理,比如如何適當地釋放或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選擇環境、情緒釋放的程度和時間等等。家長要經常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比如每天抽點時間跟孩子交談,引導孩子坦白地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當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變化時,要注意孩子情感的細微變化,及時引導孩子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梳理、宣泄和調控,千萬不能不關心孩子的痛癢更不能動輒訓斥、打罵,壓抑孩子的情感流露。
3.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獨立自主能力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目的和意義,并能主動按照行動的目的、任務去支配自己,不盲從外界的暗示和干擾。這是一個人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品質。獨生子女時代,許多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而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過于專制,總是告訴孩子該這樣那樣,這個不許、那個不要,禁錮了孩子的思想,壓抑了孩子情緒情感的正常發展,使孩子變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由此可見,溺愛與專制帶給孩子的只有怯弱和無能。面對競爭激烈的未來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敗。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情商,就必須選擇合理的家教方式,既不溺愛孩子,又不壓抑孩子內心發展的欲望,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品質。如:當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時候,家長不要表現出過分的擔心和焦慮,而應鼓勵孩子不怕痛,自己爬起來,并表揚孩子的勇敢與堅強,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做,不代替孩子選擇。孩子能夠做主的事情,一定讓他自己做主。做決定需要勇氣,在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社會面前,缺乏勇氣最終會導致失敗。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做決定的能力,尤其是關于自己的重大問題上的決定。當然家長不能放手不管,要在決定之前,盡量與孩子商量和討論,提出自己的參考意見,說明幾種選擇可能產生的后果,但最后還是要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
4.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
自控能力差、即時滿足、不能控制自己的惡劣情緒,是當代獨生子女的通病。而這,正是情商低的表現。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群兒童每人面前放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老師要出去一下,如果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這塊糖,將再給一塊糖表示獎勵。
實驗人員從室外觀察這些兒童,發現有的兒童在老師剛一出去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知道剛才提出的要求,認為只要自己能堅持一會兒,就能得到兩塊糖,于是盡量控制自己,轉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克制著自己不去看那塊搪,一直等到老師來,這樣就得到了兩塊糖。
隨后,實驗者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時間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得到一塊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兩塊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說,凡是自制能力差的人,不管他智商有多高,在人生中成功的機率都比較小。
自制、自控,就是用理智來控制、約束自己的欲望、情緒,通過暫時的抑制,去實現更大的價值,在追求成功中享受更高層次的人生愉悅和豪邁。不管是學業還是事業,一個人要想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有情緒的自我控制—延遲滿足、壓抑沖動。自制力強的人,能夠迫使自己克服一切困難去執行已做出的決定。如在學習中克服惰性去學習枯燥而不感興趣的理論,在工作中抑制個人的愿望去服從集體的要求,在誘惑面前克制自己的欲望去達到既定的人生目標等等,可以說,沒有自制力就不能正常、協調地生活、學習和從事各種活動。
學會駕馭自己,是生命中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可以教孩子從簡單的事開始,進行自制力的鍛煉,如可以設計一定的情境從小讓孩子鍛煉延遲滿足能力,還可以設計一些與利益、興趣相沖突的社會公益活動(或集體活動)的情境,引導孩子克制自己的欲望,服從更高層次的利益,從中取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善于情緒的自我調節,是培養自制性的另一個方面。假如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怒或者郁悶,這樣不僅會令人處事失去理智,不能冷靜地做出正確的判斷,還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控制情緒的波動,教給孩子及時疏導或排除恐懼、抑郁、悲傷、憤怒等不易被社會接受的負向情緒。要讓孩子懂得: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產生消極情緒,消極情緒總是產生于對相應事物的不當認知,如果換個想法,情緒也就會隨之改變。如果出現不良情緒,首先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認知中有沒有不現實、不合理或過于絕對的地方,家長要平等地和孩子討論,啟發引導孩子體會到自己認識的不當之處,以便讓孩子能自覺地掌握,逐漸形成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5.自我激勵能力
戈爾曼指出:“情感智商包括了自信、熱忱、堅持,以及自我鞭策的能力。”21世紀,是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一個人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為了實現遠大目標努力奮斗的勇氣,沒有經受挫折、永不氣餒的精神,則很難有大的成就。自我激勵能力就是一個人成功之路上的強大推動力,它能激發人的創造精神,有利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從而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
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激勵能力,首先要培養孩子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并能超過他人的動機。成就動機強烈的人在活動中有高標準,他們愿意承擔容易引起爭議的工作,即使對它沒有特別的興趣,也能盡力把它做好。成就動機對個體的活動有重要的作用。許多研究發現,在兩個人的智商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成就動機高的人比成就動機低的人在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在學校里,成就動機高的學生成績可能較好;在事業上,成就動機高的職工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一個人的成就動機是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家庭的特點與生活方式對成就動機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父母要為孩子樹立人生榜樣,積極進取,有所追求,千萬不能渾渾噩噩地混日子,還要培養孩子自信、自尊的人格特質,對孩子有適度的期望,并多給孩子肯定性評價,對孩子經過努力取得的成績進行表揚和獎勵,這都將有利于孩子的成就動機的發展。
培養自我激勵能力還包括培養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如果遇到一點挫折就怨天尤人,畏怯退縮,甚至一撅不振,那他一定難以應對成長道路上的重重考驗。家長要培養孩子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激勵的品質,遇到挫折不抱怨、不氣餒,要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通過調整目標與行動方式,為進一步取勝打好基礎。
6.幫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生活的豐富,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建立和維持,都離不開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說,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是決定一個人是成功、幸福還是失敗、痛苦的主要因素。
當代獨生子女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這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大敵。不難想象,一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不能體察、理解、關心別人的人,不論是在學校還是步入社會,都很難得到別人的接納、喜愛和幫助。
家長要培養孩子善良、誠信、遵守規則的品質,多引導孩子關心他人,幫他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讓他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培養他對別人的想法有同感,也就是培養他移情的能力。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來提高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多給孩子創造與別人合作的機會。在孩子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教育孩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
另外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各種人際交往的條件。要帶孩子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孩子會從實踐中逐漸學會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協商與合作、怎樣解決矛盾沖突;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當了小干部,家長要予以積極鼓勵和支持;家長可以從孩子小時就讓他們練習待人接物的方法,比如家中來了客人,要讓孩子與客人打招呼,為客人端茶倒水;出門時要鼓勵孩子主動與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問路、買票、購物等;家長也要適當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聚會、晚會,讓孩子見見各種場面,學習與各種人打交道等等。
以上所談只是培養情商的一些主要方面,在實際生活中還需要父母做個有心人,多多挖掘情商的內涵,不放過一點一滴培養孩子情商的機會。另外,情商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而是要靠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培養和積累。相信各位家長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培養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智商、情商得到全面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