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智慧之神。他以超凡的智慧將縱橫學派推向輝煌,與道、儒、法各家并立齊名。他總結出的縱橫武略七十二變,不僅適用軍事,而且適用于治國、治家、經商等方面。
傳說鬼谷斗法心術,是為專破江湖三十六計而設。江湖三十六計是江湖術士抄襲鬼谷子三十六神招杜撰而成的。鬼谷門徒為正本派名聲,特設七十二變,旨在破三十六招。這便是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七十二變破三十六計”的來歷。
鬼谷子斗法七十二變,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變生于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鬼谷子認為:天下本無難事,全在人為布局而已。只要不斷實踐專研,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變 陽謀陰謀
鬼谷子曰:“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計謀,有陰謀和陽謀之別。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不可輕視對方,因為事件有故意制造的假事件,環境有故意布置的假環境,情報有故意放出的假情報。所以,圣人應該高深莫測,如富商深藏若虛。鬼谷子所謂的“陰”,非小人所為之陰謀,而是圣人之陰謀。它謀之于陰而成之于陽,其目的往往是用以福國福民。所以鬼谷子又曰:“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成者,積德也。”
第二變 扭轉乾坤
鬼谷子曰:“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鬼谷子認為,當形勢對我們不利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涵養自己的精神力量,因為只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強大了,才可以扭轉乾坤”。
第三變 各個擊破
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想要使對方的威勢分散,我們必須效法伏熊,像伏熊那樣伺機出動,各個擊破。
第四變 如閉如卦
鬼谷子曰:“環轉因化,莫之所為。退為尤儀。”在作戰時,人們必須像圓不那樣,隨機應變,運轉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
第五變 盜盡天機
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擊、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象之宜。”一個高明的人,在瞬息萬變的事物中,他應及時抓往事物轉化的時機,去調整或執行自行計劃。
第六變 一言興邦
鬼谷子曰:“圣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說話粗心大意,隨口而發,一言錯出,遺禍無窮。正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韓非子說:“無謀人之心,而有謀人之言者,必危!”故對世人說話心先加以警告,促使注意。
也門四科,言語列為第二。這可以說明儒家對于說話偽重視。因為盲為心聲,是思想表達的媒介,禍福隨之。正如中國民間所說:“欲知心腹事,但聽口中盲。”所以世人說話,不得不慎。
第七變 眾不敵寡
鬼谷子曰:“將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又說:“逆之,雖盛必衰。”
天地之間,有四季的變化,人事,也有其變化的規律,一個人,一旦他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去做事,即使一時擁有強大的勢力,也必然會失敗。一個人,如果能夠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去做事,那么,即使目前勢單力薄,也能以少勝多。
第八變 計中詭計
鬼谷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造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世上萬事千變萬化,一個主帥,必須拿出多種計謀去應付那不斷變化的情況。
第九變 天地無常
鬼谷子曰:“天地所變換,既有變換,豈能常久乎?”天、人之間,理本一貫。沒有不變之天氣,沒有不變之人事。一個人,只知一味地相信既成的傳統,而不知革新,他就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第十變 推陳出新
鬼谷子曰:“曲則全,枉則過,滿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新陳代謝,這是宇宙萬物發展的一個規律。不過,一切的創新,都是在傳統基礎下的創新,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就無法淡創新。只有對傳統有徹底的了解,才能對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分清,然后,剔除傳統中的糟粕,將傳統中的精華部分加以發揚光大。
第十一變 高瞻遠矚
鬼谷子曰:“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亦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眾人不能知道的東西,眾人看不見的東西,智者獨能明察秋毫,這就可以稱之為“高瞻遠矚”。
第十二變 鄱手為背
鬼谷子曰:“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占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天下萬物,時時都在變化,氣候有春夏秋冬的變化,人生有生死之變化,可見,變是天下萬物發展的規律,我們只有運用靈活的而不是機械的方法來處理我們面前的事情,我們才能勝不驕,敗不餒。
第十三變 忤合深謀
鬼谷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復相求,因事為制````````成于事而合于計謀,與之為主,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術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就桀,然后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三人殿,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第十四變 暗渡陳倉
鬼谷子曰:“圣人之道陽,愚人之道陰。”又曰:“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聰明的將帥,往往會制造一些假象迷惑敵人,暗地里卻在進行著致敵于死命的行動。
第十五變 一點突破
鬼谷子曰:“從外制內,事有因。由而隨也。”我們要想從外部控制別人的內心,就應該懂得:必須抓住事物的關鍵環節,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十六變 視微成巨
鬼谷子曰:“察其事,論萬物,別雌雄。雖非其事,見微知類。”一個時智的人,他能夠根據細微的征兆,去推知潛在的重大事件。
第十七變 主客互變
鬼谷子曰:“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有者積于曲也,有余者積于不定也。此其道不行也,柔弱勝于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
第十八變 納叛招降
鬼谷子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一個聰明的主帥,應該有一種雄偉的政治家氣魄,他不拒絕任何一個想要歸附自己的人。
第十九變 應敵而動
鬼谷子曰:“從而應之,事無不可。”所謂“應”,是“迫而后動”、“不得已而起”,這里的“應”不是消極的“無抵抗主義”,而是以無為去達到無不為境界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如果處處爭強好勝,他的體力、精神必定消耗得快,生命不會輕舉妄動。而是不斷地鍛煉自己的體力和意志,一直達到完全能克敵致勝的時候,他才會有秘行動。也就是說,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動則已,一動就勢不可當。
第二十變 三教九流
鬼谷子曰:“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求近```````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一個人,要想干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廣泛招納各方面的人才。鄭國的子產,是一個能擇而能使的人。公孫揮能知四國火而善辯,裨諶善謀,馮簡矛能斷大事,子大叔美而善寫。遇國與國之事,子產問公孫揮。然后與裨諶計議,再讓馮簡子判斷事情的可行性,一旦事情成功,再讓子大叔寫文來應對賓客。
第二十一變 散縱連橫
鬼谷子曰:“用分威散眾之權,以見其兌威”只有這樣,“乃可以橫”。一個聰明之士,他能夠壞敵人的聯盟關系,從而增強自己的威力。
第二十二變 飛箝破敵
鬼谷子曰:“飛箝”篇謂;“立世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后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用或稱財貨琦珠玉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間以箝之,將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險阻之難易,人民財貨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說其所望,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三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于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又《本經陰符·散勢》篇曾謂:“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神肅察也。”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人于者制命脈也。總之,鬼谷子所謂“飛箝”,就是“立勢制勢”,就是用各種可能的手段,造成一種形勢,使對方個人、集團或敵國,不能不受我的脅持與控制,而且不能擺脫,即“綴而不失。”
第二十三變料敵如神
鬼谷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能天下之敵。能知于知,見于不見。”智者往往能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掌握敵人的真正動向。
第二十四變間不能人
鬼谷子曰:“籌策萬類之始終,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聯焉。”智者往往能從幽微細節捕捉到重大事情的征兆,識破敵人的陰謀。
第二十五變弱可攻強
鬼谷子曰:“故為強者積于弱也,也有者積于曲也,有余者積于不定也。此其道術行也,柔勝于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弱與強,都是相對而言的,在一定的情況下,弱也是可以攻強,并能獲行勝利的。
第二十六變無中生有
鬼谷子曰:“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窮。”盡管天道混混沌沌,君主或統帥也可以由此去推論出世上萬物變化的道理,解說無窮無盡的奧秘。
第二十七變 空中樓閣
鬼谷子曰:“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明智之士,他善于利用言詞,去構筑一個烏托邦的世界,調動起已方人的積極性,引誘敵人上鉤。在這里,他要努力運用三寸不爛之舌,將自己陳述的東西說得無比的美好,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第二十八變 帶兵帶心
鬼谷子曰:“攝心者,人系其心于已。”帶兵,必須要以帶心為最高的原則。若不能“帶心”,而僅“帶兵”,那是很危險的事。因為,兵事的本身是主教的工具,它固然以殺敵為其本份,伍在喪失其心的情況下,它也會“自殺”。除卻“自殺”的可能性,而使守其殺敵本份之法,就是帶心。所以帶兵,雛不囿于紀律或命令的形式服從,而須各人必須從心里服從,如此的兵,可能在形式的動作上,或不整齊化一,但每個兵的心,都是化一的。
老子說:“善為士(將帥)者不武,善戰者不愁,善勝者不與(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第二十九變一石二鳥
鬼谷子曰:“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敵下。”一個計謀,以能夠收到多種效果為佳。
第三十變 四兩千斤
鬼谷子曰:“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一個統帥或將領,應該知已知彼,這樣,他就能以“四兩”之力巧勝“千斤”之力。
在通常的情況下,千斤之力遠勝于四兩之力,以四兩之力面對面地和千斤之力碰撞,四兩之力,便會被后者消解。然而,倘若前者先避開重擊,等千斤之力沖撞過去后,再從后面稍加撥動,那么,四兩這力就可能勝過千斤之力了。
第三十一變萬金間敵
鬼谷子曰:“事皆有內捷,素始本結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以厚金去進行活動,往往能收到戰場上得不到的效果。
第三十二變制人行權
鬼谷子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人者,制命也。”所謂握權者,知權變之了,握其機而應之,使與國家示于我,而為我助,不為他國所爭取。制人而不見制于人,全在主動行權,一人被動,整個事情都將被弄糟。又曰,“道貴制人,不貴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權,制于人者失命。”
政略家之于權,有其獨立之修養。蓋事有不得已之形勢,不可不運用高度智慧,以為應付。故莊子曰:“所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然以其知常變之節,或宜處常,或宜應變,舉措咸宜,得心應手,雖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他若咀道達理,保身全節,自見其充塞于內,而防患于外;故知:“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心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已。”政略家司國家禍福之任,更必有行權之本領,方能轉禍為福,扶危濟安。故鵑寇子曰:“智士之功,事至而治,難至而應。”
權者,權其得失利害之輕重。墨子曰:“所以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權,非為是也,非之為非。權,正也。斷指以存弩,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大凡人之所喜者為利,所惡者為害,故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舍小利以避大害,受小害以趨大利。“欲正權利,惡正權害。”就其所喜,去其所惡,為欲利之正當行為,毋庸循依德義之指導。非不得已,不改其指導要領而尚權變。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易曰:“井以辯義,巽行權。”權,正不獲意而用之,順其理而行之,其道至明。
權,度于進退;機,察于存亡。為大政略行使者必有大德。故主其事者,權衡其輕重得失之要,作必要之孝慮,此為至當之行動。鬼谷子曰:“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圣人因為之慮。”“正”之一字,古人垂誠深矣。趨利避害,不失其正,知進退存亡之機,猶當顧慮及此。
“權”是守經達權,或通權達變的意思。而“陰”亦有“守正用奇”或“秘密”料敵的意思,謀略運用的目的,本是堂堂正正,并不如目前嚴般人所誤解的,含有自私與邪惡動機的陰謀詭計。
第三十三變 謀泄無功
鬼谷子曰:“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一個統帥或將領,要想取得對敵作戰的勝利,就一定要嚴守秘密。
第三十四變 怒傾帝王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怒者,動也。”明智之士,不僅能以言語說動諸侯,而且能用激怒帝王的方式,使帝王為他的言詞而感動。
第三十五變 萬年大計
鬼谷子曰:“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一個智士,他的目光遠大,不會因小失大,貪近利而損名聲。
真正的才略,絕不是貪近利而疏忽大計遠略的小聰明;而是既要面面關顧,又能大刀闊斧地興利除弊;既老謀深算,又能不拘泥于習慣形式。
第三十六變 無形之勢
鬼谷子曰:“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時勢,對于一個統帥或將領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應該在眾人都未留意的時候悄悄地行動,然后等待時機成熟,一舉驚人。
第三十七變 不戰為勇
鬼谷子曰:“主兵日勝者,常戰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也。”賢達之士,往往能夠在不消耗軍費、不打仗的情況下,就能使敵人罷兵求和。這樣的人,人們常將他比作“神明”。
第三十八變 霸者之資
鬼谷子曰:“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一旦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那些出類拔萃者就應當挺身而出,抓緊時機去建立一番霸業。
第三十九變 無百年敵
鬼谷子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反于是杵于彼,杵于此反于彼,其術也。”世事變化無窮,今天的朋友,可能會變成明日的敵人,今日的敵人,也可能成為我們明日之友。
第四十變 降人引路
鬼谷子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易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手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者也如是。”一個將軍或統帥,他要去說服利用敵人的將卒,必然要投其所好,使其對自己有一種感恩的心理。
第四十一變 招賢攉奇
鬼谷子曰:“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結法的種類很多,有內結、外結、生結、死結等。張良友項伯,這是“內結”,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法,這是“外結”。以德服人,以惠懷人,為民謀福,為國圖利,這是“生結”,褒揚死者,撫慰死者親屬,這是“死結”。
黃鶴老人曰:“明君勤于招賢,而汲汲于攉奇,達凝滯而嚴防壅蔽,才誠足要,不拘于屠約,言審可施,抽之于戎戌,或舉于中口之下,而加上于群僚之上,或撥于桎梏之中,而任以社稷之重,故能勛業隆擠,拓境服遠,取威定功,垂流長世也。”抱樸子曰:“君子長騰也,則推賢而散祿,庸人之得志也,則矜貴而忽士。施惠隆于仰佞幸,用伐舟于東閩,不亦晚乎?”
第四十二變 推己及人
鬼谷子曰:“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自己所欲,可能正是他人所不欲;有人喜歡吃酸,有人怕吃酸。喜歡吃酸的人,依自己所欲,推定他人也喜歡吃酸。怕吃酸的人,依自己所不欲,推定別人也怕吃酸。其在推斷上就可能犯錯誤。如若一旦見諸葛亮行為,則其影響更壞。怕吃酸的主人,家有酸果,視為惡味,不用它招待嗜酸的客人,則客人不過得不到享受味覺上的快樂,尚不至于感到痛苦。喜歡吃酸的主人,以酸果為美味,對那怕吃酸的客人,殷勤勸食,不食不止。則客人不但不能感到快樂,反而覺得痛苦。故以自己所欲施于人,時或使人難堪。己所不欲,雖亦有為他人所欲者,而不能以此施于人,則他人不能受益而止,尚不至受害。自己所欲,亦頗省他人所不欲者,以施于人,則他人不但不能受益,反而受害。所以從行為的結果來看,兩者顯然有價值上的分別,不可以等量齊觀。凡是一廂情愿的策略,必遭大災臨頭。
第四十三變 反有所得
鬼谷子曰:“欲強反劍,欲高反下,欲取反予,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致誘之。”相反的事物,不僅相生相成,并且本身就都包含有對方的因素在內。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來對自己無益,而事實上卻給自己帶來很大好處。
第四十四變 退避觀戰
鬼谷子曰:“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背可脅而并。”退避可以觀變,一個國家的富強或貧弱,是可以轉變的。弱小的國家和軍隊,因時勢的變遷,可以轉變為強大,強大的國家和軍隊,也可以轉變為弱小;所謂的“敵鋒雖銳,或變為惰,敵勢雖眾,或變為解,敵盟雖固,或變為猜,軍實雖豐,或變為竭,上下雖信,或變為疑,天道雖適,或變為災。”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對于強敵,我們應該避開其銳氣,而養自己的戰斗之氣。退避愈久,對敵人的情況也了解得愈深,自己積蓄的氣勢就愈大。等到發現敵人有隙可乘時,就可以“以守為攻“了。
第四十五變 脫困之法
鬼谷子曰:“中經,謂振窮趨急。”鬼谷子的《中經》講的便是如何解救處于困難、有急難者。再威風的老虎,有落平陽之時,再聰明的好漢,有遭難之時。真正有大志之人,不論遭遇到什么環境,他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了脫困,他能受世人不能受之苦,嘗世人不能嘗之味。只有這樣,他才能干出一番事業來。
第四十六變 以靜制動
鬼谷子曰:“天下之牝,常以靜勝牡,牝以靜為下。”環境總是有變動的,人事總是有紛爭的。在紛擾的世事中,只要持一顆平靜的心去對待,才不會陷入神志迷亂的境界。大凡個性強、脾氣剛的人,往往遇到剛強的人一定爭執不止;但遇到柔弱的人,心腸卻變得格外柔和,這就是世人所說的“吃軟不吃硬”呀!可見,天下愈是逞強好勝之人,弱點就愈突出。我們只要靜以觀變,適時而出,就一定能達到以靜制動的功效。
第四十七變 千金買馬
鬼谷子曰:“用賞貴信。”一個君主,他應該有一種良好的德行,只有這樣,才能招募到賢能之士。所以鬼谷子又說:“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第四十八變 兼弱攻味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謙,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謙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人都是有弱點的。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利用敵人的弱點去進攻他。
第四十九變 錄功遺過
鬼谷子曰:“是故智者不用其短,而用愚人之所長,智者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聰明的君主對待臣子,應該寬宏大量,多記他們的功勞,少記他們的過失,這樣,臣子往往會因感激而以身相報。
第五十變 下詔求賢
鬼谷子曰:“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浴室。”圣明之人,應該想方設法去收攬人才。
第五十一變 身后之計
鬼谷子曰:“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賢達之士,即使離開了人世,人們也能往往深情的思念著他。
有些人活在世上只知爭名、奪利、妒忌、殘殺,其兇惡程度勝過猛獸,這些人,失敗了就灰心喪氣,利了就驕傲自滿,他們的眼光全落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上,于是,為財富和美色折磨的神魂顛倒,即使得到了一時的滿足,卻留下了千百年的罵名。
第五十二變 退兵制兵
《天武經》曰:“有退兵之術,有制兵之法。”只因心常清靜,施德行善,雖只身而入,主帥親其賢軍住卒親其德。敬畏之不暇,豈有加害者乎。故曰:“入軍不被甲兵。”
有生死之機,動靜之際,有出入之竅。制之者,無處不是生我之門,縱之者,無處不是死我之地。
其所出入內外,全無死地。譬如,陸行不遇兇虎,此正是無死地之驗也。非有遠獸之法,非有禁獸之術,不可。
第五十三變 大賢無敵
鬼谷子曰:“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賢能之士下能詳盡審視地理環境,上能精通天文天象,能夠隨著四季的變化,役使天下之物。
第五十四變 攻國攻敵
鬼谷子曰:“制人者握權也。”在鬼谷子看來,在攻打敵國的同時,還需要向敵國之人發起進攻。
第五十五變 兩力均衡
鬼谷子曰:“少則可以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余。”世上萬物,既對立又統一,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指之,不足者補之。”可見,老子也是十分重視“均衡”的。
第五十六變 以隱為顯
鬼谷子曰:“用人之道,用之必隱。”又說:“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聰慧之士,往往不會到處張揚自己的長處,而是處處讓人。不過,這里的“隱”,不是為隱而隱。而是“隱為顯”。
第五十七變 伏間制勝
鬼谷子曰:“熊之捕擊,必先伏而后動。”又說:“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聰明之士,不僅善于在戰場上用兵,而且善于用埋伏下的人員去爭取勝利。
第五十八變 矯枉過正
鬼谷子曰:“圣人見萌芽覷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一個聰慧之士,一旦國家政治出現了危機時,他就要用國法來挽救,如果情況特別危險,他就必須用嚴酷的刑法來處理紛變的人事。
第五十九變 強而避之
鬼谷子曰:“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賢明之士,應該對強弱之分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懂得避強就弱。
所謂“避”,絕對不是逃避。而是以退避求進攻。退避,是下一次進攻的前奏。
第六十變 誘敵之誘
鬼谷子曰:“圣人所誘,愚智之事皆不疑。”圣人誘愚,則閉藏之,誘智,則撥之以情。
第六十一變 間接觀察
鬼谷子曰:“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想要考察一個人的虛實,我們往往從他平時流露出來的嗜好和性情去判斷。
第六十二變 養虎為患
鬼谷子曰:“故勝者斗其功勢。茍進而不知退。弱者聞衷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勝利者如果為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只知炫耀自己的戰功,而不懂得繼續追擊敵人,則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禍害。因為,弱小者一旦從打擊中清醒過來,發憤圖強,他的力量就會得到空前的壯大。
第六十三變 主觀大害
鬼谷子曰:“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為謀也。”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來,似乎辦得非常順利,而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這就要求賢達之士避免犯“主觀大害”的錯誤,深入生活,調查研究,了解真情,否則,只從主觀意愿出發,必然害人害己。
第六十四變 欲將取之
鬼谷子曰:“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我們要想從對方那里占取什么,先必須給予一些什么,只有這樣,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第六十五變 善用敵人
鬼谷子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在戰爭中,一個君主或統帥,不僅要能任用已方的賢才,而且,他也要能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使敵人中的一些人為他所用。
第六十六變 孤掌能鳴
鬼谷子曰:“出無間,入無聯,獨往獨來,莫之能止。”人多不一定能獲勝,孤掌也發出聲音。只要真理在我們的手上,我們就將無敵于天下。所以孟子說:“仁者無敵于天下。”
第六十七變 利害相關
鬼谷子曰:“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避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要使對方聽你的話,你就必須要給他指明利害之道。
第六十八變 制造敵人
鬼谷子曰:“斗郄者,斗強也。”所謂敵人,即指一種對自己持敵意的力量,人如果沒有敵對力量,就不會“相反相成”。事業上,你必須有一個假想敵,為了打敗這個假想敵,你才會不斷地努力、上進。
第六十九變 以敵為師
鬼谷子曰:“效之于人,驗去亂其前,吾歸于誠已。”一個眼光遠大,胸懷大、志的統帥,他不僅以先賢為師,有時,他還善于向敵人學習。
第七十變 耳食傳謠
鬼谷子曰:“金門空物,眾口能鑠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故曰言有曲故也。”世多耳食之流,如聞群有譽甲者,即以甲為偶像,甲之一言一行,皆以為然。而不去深究甲言與行之真實。譽其者也許對甲并不完全了解,而聞者更是以訛傳訛。
第七十一變 潛人核心
鬼谷子曰:“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一個智士,善于抓住戰機,派遣人員潛入敵人心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
第七十二變 修成正果
鬼谷子曰:“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圣人。”人,經過長期的修煉,才能與“道”相合,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叫做“真人”了。
在鬼谷子看來,人生在天地之間,誕生時的天性并沒有很大差別。只是在誕生以后,才隨著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而變化成為不同個性的人。故鬼谷子曰:“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只有當人適應外界的變化,能達到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的時候,心神才可以說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了。
欲成正果者,必須要去除“世俗”之心。范蠡在來吳后,能激流勇退,專心修身,故能避免禍患。文種不懂進退之法,最終落了個被賜身死的下場。同是賢士,卻良成功以后,淡泊名利,專心致志于修煉。相傳鬼谷門派的后代韓信用兵之計也大部分來自七十二變,但是最后韓信對世俗為利卻過分看重,以致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