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嶺南來是此峰,峰頭云氣護寒冬。 天低遠岫林俱暝,日墮陰崖雪半封。 千古按圖空作馬,萬年為瑞合從龍。 因占趙地如牛象,一統山河豈易逢。 ――《石馬寒云》 明 喬宇(1463-1531 吏部尚書)
提起昔陽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大寨,而說到昔陽古八景之首的“石馬寒云”,一般人卻知之甚少。從昔陽縣城驅車,一路怪石嶙峋,清泉繞流,隨著窗外景色的變化,頗有峰回路轉豁然開朗之感,石馬村的石馬山,石馬山上的石馬寺就在不經意間進入我的視野,雖不是碧頂紅墻的高大殿堂,但更具山區小寺的清雅秀靜。不同于云崗、龍門幾處著名石窟的皇宮氣派,這里更像“石窟藝術的小家碧玉”。 我的第一印象這座寺藏風得水,極其美觀灑脫,整個寺院坐東向西,全部裸呈在溪邊的山坡上,重樓玉宇,亭榭臺閣,如同用積木垛起來的一樣。雖然偏居一隅,論起年代卻是地道的老資格,它的“文化資歷”已越過所有的唐代寺院。寺中一位頗具文化氣質的年輕僧人告訴我,寺中石碑記載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這里已經動工開鑿佛像,3個石窟,100多佛龕,1300多尊石佛靜靜地凝神眺望著對岸的青山,相看兩不厭已然近1500年。石馬寺始鑿佛像于一大孤石上,取名石佛寺。隋唐時繼續鐫造,到唐朝,傳說李世民在此遇險,被神馬所救,便賜贈此寺神馬一對,故易名石馬寺。昔陽舊時八景之一“石馬寒云”也是緣于這對石馬。相傳這對石馬每逢天氣變化,雨雪降臨之前,馬口內便會噴云吐霧,將寺廟籠罩在一片煙霞霧靄之中。我推測它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而隱幻出一種天上宮闕的朦朧感覺。 進入寺內,更感小寺的神奇。整座石馬寺紅石鋪院,白砂石砌墻,摩崖石刻造像,石馬、石橋、石碑、石牌坊,仿佛是石頭的世界。寺院雖小巧精致,卻布局合理,現存四組建筑自北至南橫列有序。一進山門,正面宋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氣勢雄宏,殿前一雙石馬分立兩側。大雄寶殿正壁為天然巨石雕鑿的摩崖石窟造像,北與觀音閣相連,南與子孫殿相接,木構建造依巨石而建,渾然一體,或殿或廊,匠心獨具。總觀寺院整體,布局因地而置,結構合理緊湊,既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對稱、穩重,又顯得靈活、多變,不具呆板。 石馬寺是一座石刻造像與寺廟建筑相結合的佛教寺院。寺內所有石刻造像雕鑿在三塊砂巖巨石的七個崖面上,雖沒有都城石窟的雄宏壯觀,但卻不失石雕藝術的高雅品位,壁上千佛,蔚為壯觀,古人的虔誠之心由此可鑒。 尤為珍貴的是石馬寺內北魏時期的造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主要有三個石窟、兩個五米大龕、三個方形小龕、西崖龕造像和摩崖浮雕禮佛圖,特別是南崖五米大龕造像,主尊面相威嚴,身軀端立;衣裾層疊翻覆,飄逸飛揚,給人一種重心向下的“力”感。左右脅侍菩薩,長頸秀目,面帶笑意,溫情灑脫,余味雋永。整鋪造像給人以寧靜、高超、飄逸、睿智和對世界一切的超脫之感,是石馬寺北魏造像的精品。西崖浮雕禮佛圖,造像形態均為靜態,但由于整體構圖的行列氣氛和方向的引導,給人以靜中見動,動中有靜之感。更讓人驚奇的是大雄寶殿內的龍洞,這處秘室是寺內最大的一個石窟,是最近收拾寺院才發現的奇觀,據說是為避史書中說的滅佛,藏身藏經修的。龍洞拱門上方精美的坐佛和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供養人像,衣著的華麗依稀可見,洞內側壁上的坐佛,雖然侵蝕嚴重,但仍能感受到其安詳的面容和超脫的心境。 隋唐及以后造像主要分布于第一塊巨石的北崖、南崖、東崖,第二塊巨石的北崖。佛像造型特點重在神似,姿態舒展自如,表情溫和親切,似乎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靈。其中有一尊自在觀音造像,身體微斜,一手支地,安態自如,而不失嫻雅風度,雕鑿工藝十分精湛,漂亮優雅極了! 親臨太行深處的石馬古寺,漫步于林木蓊郁的幽雅環境里,欣賞著精湛的石刻藝術,古樸的木構建筑,聆聽著各種神話傳說,自然而然聯想到當年這里佛事活動的盛景,似乎感到自己也身臨于佛國之中。經歷了千年時光的洗磨,石馬寺內石雕雖然許多已經殘缺不全,但正是這些風化而班駁的藝術杰作,帶給我們厚重的歷史氣息,把歷史的年輪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古人的膜拜中產生無限的遐想……
攻略: 地址:昔陽縣城西南12公里的大寨鎮石馬村 交通:昔陽縣城有發往石馬村的鄉村公交可到達,自駕可經太原或石家莊,由石太高速至平定出高速公路,向昔陽方向行駛35公里即到。 住宿:昔陽縣城有各種檔次賓館,大寨旅游區有農家樂可入住。 特產:大寨核桃露 手工壓餅 布老虎 昔陽沙棘 黑棗酒 蓋柿 周邊:大寨 昔陽古城 娘子關 固關 沾嶺南來是此峰,峰頭云氣護寒冬。 天低遠岫林俱暝,日墮陰崖雪半封。 千古按圖空作馬,萬年為瑞合從龍。 因占趙地如牛象,一統山河豈易逢。 ――《石馬寒云》 明 喬宇(1463-1531 吏部尚書)
提起昔陽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大寨,而說到昔陽古八景之首的“石馬寒云”,一般人卻知之甚少。從昔陽縣城驅車,一路怪石嶙峋,清泉繞流,隨著窗外景色的變化,頗有峰回路轉豁然開朗之感,石馬村的石馬山,石馬山上的石馬寺就在不經意間進入我的視野,雖不是碧頂紅墻的高大殿堂,但更具山區小寺的清雅秀靜。不同于云崗、龍門幾處著名石窟的皇宮氣派,這里更像“石窟藝術的小家碧玉”。 我的第一印象這座寺藏風得水,極其美觀灑脫,整個寺院坐東向西,全部裸呈在溪邊的山坡上,重樓玉宇,亭榭臺閣,如同用積木垛起來的一樣。雖然偏居一隅,論起年代卻是地道的老資格,它的“文化資歷”已越過所有的唐代寺院。寺中一位頗具文化氣質的年輕僧人告訴我,寺中石碑記載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這里已經動工開鑿佛像,3個石窟,100多佛龕,1300多尊石佛靜靜地凝神眺望著對岸的青山,相看兩不厭已然近1500年。石馬寺始鑿佛像于一大孤石上,取名石佛寺。隋唐時繼續鐫造,到唐朝,傳說李世民在此遇險,被神馬所救,便賜贈此寺神馬一對,故易名石馬寺。昔陽舊時八景之一“石馬寒云”也是緣于這對石馬。相傳這對石馬每逢天氣變化,雨雪降臨之前,馬口內便會噴云吐霧,將寺廟籠罩在一片煙霞霧靄之中。我推測它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而隱幻出一種天上宮闕的朦朧感覺。 進入寺內,更感小寺的神奇。整座石馬寺紅石鋪院,白砂石砌墻,摩崖石刻造像,石馬、石橋、石碑、石牌坊,仿佛是石頭的世界。寺院雖小巧精致,卻布局合理,現存四組建筑自北至南橫列有序。一進山門,正面宋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氣勢雄宏,殿前一雙石馬分立兩側。大雄寶殿正壁為天然巨石雕鑿的摩崖石窟造像,北與觀音閣相連,南與子孫殿相接,木構建造依巨石而建,渾然一體,或殿或廊,匠心獨具。總觀寺院整體,布局因地而置,結構合理緊湊,既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對稱、穩重,又顯得靈活、多變,不具呆板。 石馬寺是一座石刻造像與寺廟建筑相結合的佛教寺院。寺內所有石刻造像雕鑿在三塊砂巖巨石的七個崖面上,雖沒有都城石窟的雄宏壯觀,但卻不失石雕藝術的高雅品位,壁上千佛,蔚為壯觀,古人的虔誠之心由此可鑒。 尤為珍貴的是石馬寺內北魏時期的造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主要有三個石窟、兩個五米大龕、三個方形小龕、西崖龕造像和摩崖浮雕禮佛圖,特別是南崖五米大龕造像,主尊面相威嚴,身軀端立;衣裾層疊翻覆,飄逸飛揚,給人一種重心向下的“力”感。左右脅侍菩薩,長頸秀目,面帶笑意,溫情灑脫,余味雋永。整鋪造像給人以寧靜、高超、飄逸、睿智和對世界一切的超脫之感,是石馬寺北魏造像的精品。西崖浮雕禮佛圖,造像形態均為靜態,但由于整體構圖的行列氣氛和方向的引導,給人以靜中見動,動中有靜之感。更讓人驚奇的是大雄寶殿內的龍洞,這處秘室是寺內最大的一個石窟,是最近收拾寺院才發現的奇觀,據說是為避史書中說的滅佛,藏身藏經修的。龍洞拱門上方精美的坐佛和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供養人像,衣著的華麗依稀可見,洞內側壁上的坐佛,雖然侵蝕嚴重,但仍能感受到其安詳的面容和超脫的心境。 隋唐及以后造像主要分布于第一塊巨石的北崖、南崖、東崖,第二塊巨石的北崖。佛像造型特點重在神似,姿態舒展自如,表情溫和親切,似乎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靈。其中有一尊自在觀音造像,身體微斜,一手支地,安態自如,而不失嫻雅風度,雕鑿工藝十分精湛,漂亮優雅極了! 親臨太行深處的石馬古寺,漫步于林木蓊郁的幽雅環境里,欣賞著精湛的石刻藝術,古樸的木構建筑,聆聽著各種神話傳說,自然而然聯想到當年這里佛事活動的盛景,似乎感到自己也身臨于佛國之中。經歷了千年時光的洗磨,石馬寺內石雕雖然許多已經殘缺不全,但正是這些風化而班駁的藝術杰作,帶給我們厚重的歷史氣息,把歷史的年輪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古人的膜拜中產生無限的遐想……
攻略: 地址:昔陽縣城西南12公里的大寨鎮石馬村 交通:昔陽縣城有發往石馬村的鄉村公交可到達,自駕可經太原或石家莊,由石太高速至平定出高速公路,向昔陽方向行駛35公里即到。 住宿:昔陽縣城有各種檔次賓館,大寨旅游區有農家樂可入住。 特產:大寨核桃露 手工壓餅 布老虎 昔陽沙棘 黑棗酒 蓋柿 周邊:大寨 昔陽古城 娘子關 固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