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株“紅高粱”從中原崛起。“哪里有麥當勞,哪里就有紅高粱”,喬贏一碗燴面闖天下,揭開了中式快餐黃金時代的序幕。 “善敗者不亡”,紅高粱折戟,喬贏的理想卻并未倒下。 10年前,巴渝漢子胡道勝創立胡和記,以一碗重慶小面起步,重拾中式快餐面食品牌大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10年來,胡和記步步為營,突破中式快餐難以逾越的“千戶關隘”,發展加盟連鎖店鋪1098家,成就了200多位百萬富翁。 小面連鎖第一人 2005年5月12日,重慶沙坪壩區師范學院后門,一家重慶小面館剛剛開張。 在重慶,“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小面攤攤兒”,新開張一家面館本來并不稀奇。可這一天,師院后門附近的小面攤主發現,當天的生意比起往日突然冷清了許多,新開的這家面館門口倒是排起了長龍,看熱鬧的人越圍越多。 在當時,重慶小面多是“蒼蠅館子”。八九張塑料凳,三四個長條桌,撐起把遮陽傘就是一家小面攤,很多小面館甚至同時容納不到5個人,更不消說“門頭”、“門臉”。 然而,這家新開張的面館,“和記面莊”(胡和記前身)四字招牌大方醒目,店內干凈整潔,一條條木桌、木凳碼得整整齊齊,一家小面館“開出了正規火鍋店鋪的規格”。開業當天“買一送一”的促銷意識,更是鮮有小面館嘗試。 如同一群屌絲中突然走進一位高富帥,和記面莊的成立在重慶小面行當里頓時激起一層層漣漪。開業不久,模仿者相繼出現,先是沙坪壩,再后來是整個重慶,大街小巷陸續出現與和記面莊近乎一模一樣的裝修風格,“冒失者”闖入,重慶小面的VI意識突然集體蘇醒。 對此,胡道勝來不及沾沾自喜,VI改造只是他闖入小面行業后奏起的“沖鋒號”。 “不走尋常路”是胡道勝長久以來的標簽。1983年渝州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前身)畢業,胡道勝認定主城機會更多,拒絕分配區縣,成為學校成立以來第一個拒絕國家分配的“怪人”。 畢業不久,胡道勝跟著鄰居“下海”,搞鄉鎮企業,淘到第一桶金,在1991年完成經驗與資金積累后,出來創立了第一家公司。 2003年的一天,胡道勝與一位做火鍋調味料生意的朋友閑聊,談起近幾年日漸紅火的火鍋行業。自1998年小天鵝首次引入連鎖模式,重慶火鍋迅速崛起,經過一系列正規化、標準化運作,以往路邊的簡陋攤鋪紛紛“逆襲”,一家家分店不僅開遍重慶,而且走向全國。 重慶的餐飲有兩大標志,一是火鍋,而是小面。眼見著重慶火鍋走向正規化、標準化、品牌化運作道路,把原本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小面甩出了一大截,胡道勝敏感地意識到時代發展帶來的機遇——“小面也能做連鎖!” 他山之石,可以攻“面” 央視紀錄片《嘿!小面》走紅,重慶小面被描繪得絕妙無比:“榨菜要選用上等的涪陵榨菜;姜必須是老姜,先去皮再切碎,這樣才不苦;油、鹽、醬、醋、蔥、油辣子、碎芽菜,十來種調料一樣都不能少?!?/p> 重慶小面看起粗糙,實則講究,而小面味道的關鍵在于“調料打得好不好”。 “鹽少許,味精適量,油七分熱”,中國餐飲里的烹飪流程向來模糊,這就決定了一個廚師的經驗對于菜品的味道起了關鍵作用?!叭ゴ髲N化”是餐飲連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胡道勝沒有餐飲從業經驗,之所以敢貿然搞小面連鎖,是因為看中了重慶火鍋開辟的成熟道路。 同小面一樣,重慶火鍋味道的好壞,在于火鍋鍋底的調料配比?;疱佭B鎖起步,正是因為解決了底料的標準化:將鍋底調料配比量化,以料包形式規?;庸どa。 胡道勝決心模仿火鍋底料的料包生產模式,研發小面調料包。為了配置最正宗的小面調料,胡道勝專門花上三個月時間,驅車走訪重慶、四川各區縣知名面館。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出租車司機,哪家面館的味道最地道、最正宗。 2005年初,經過半年多努力,胡道勝研發出不同口味的小面料包。在邀請朋友前來試吃時,大家紛紛戲言:想不到根本不會做飯的“門外漢”,能做出如此正宗的小面來。 之后,胡道勝“依葫蘆畫瓢”,按照火鍋業標準化流程,將小面全套制作工藝進行了標準化梳理:使用調料時,有專門的“量勺”;每一個碗中都標上了刻度用來指示湯的多少……復雜的小面制作工藝成了傻瓜式操作,不會做飯的外行人稍經培訓,便能做出正宗的重慶小面。 胡和記小面料包模式推出不久,重慶大大小小的面館紛紛效仿,沿用至今,甚至帶動起整個小面調料產業鏈的崛起與發展。 第一家店鋪50多平米,轉讓費6萬,房租每月7600。聽說門面是用來賣小面,房東多次好心勸說:“哪有拿這么大的門面房賣小面的!每個月成本那么高,現在后悔還來得及!” 第一天2000塊,第二天2500塊,第三天3000塊……開業一個月,和記面莊每天營業額穩定在3000元左右。2塊錢一碗的小面,一個月下來,凈利賺到3萬多。 11月份,開張不到半年,未作任何宣傳,就有三家加盟商同時找上門要求加盟。行內行外恍然大悟:小面原來還可以這么賣! 一碗小面吃出200位百萬富翁 2005年底,重慶和旭餐飲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3月份,連鎖標準化體系全部建立完成。 1.餐品與調味品研發中心——專業從事調料研發; 2.運營中心——拓展與管理連鎖店鋪,維護調味品生產供應系統; 3.凈龍生產分廠——生產胡和記系列食品、調味品; 4.理化中心——保證餐品和調味品質量; 5.物流中心——與物流企業合作,實現對連鎖店鋪自主獨立快捷配送; 6.售后服務中心——在加盟店聚集區域建立區域性的售后服務分中心,以點帶面,提高售后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六大組織,將胡和記加盟、經營流程,切割為六大標準板塊。無論是餐飲制作,還是店鋪經營,都細化為一條條標準化流程,門檻就是這樣被降至門外漢都能進入。 胡和記邁出重慶的第一步,講起來頗為傳奇。 一位來自連云港的加盟商,到重慶考察項目。即將離開重慶時,在菜園壩火車站擦皮鞋,聞到擦鞋匠打包的一碗小面香氣誘人。再看小面包裝,清清楚楚地印著胡和記的logo。他臨時起意,詢問買面地點后,找到了胡和記在菜園壩火車站的分店。 按照店鋪上加盟電話打過去,聊得甚是投機。距離火車出發不到兩個小時,他迅速打車趕到胡和記總部,快速確定初步合作事項,交定押金,然后又飛奔回火車站。胡和記在重慶外的第一家分店就這樣落戶連云港。 在《我對紅高粱餐飲連鎖的十大反思》中,喬贏第一條就提到,紅高粱失利的首要原因是“成長策略選擇錯誤”:把小企業當大企業運作,全線出擊,四面投資,撒大網撈小魚,徒勞無功,致使企業運作困難。 喬贏當時認為,中國快餐市場如此之大,都被洋快餐占領,中式快餐必須迅速崛起,很快做大,超常發展。 于是,紅高粱一開始就選擇快速增長的全國性連鎖發展模式。結果沒有量力而行,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卻效益不佳,反而因快速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陷入財務危機。 有了前車之鑒,為了規避直營店鋪重資金投入帶來的資金鏈壓力,雖然胡和記也是選擇連鎖,但卻做起加盟模式。 “胡和記的店面形象可以模仿,調料味道也可以模仿,但是我們的經營細節,以及我們和加盟商的關系卻是無法模仿得來!“ 通常情況,企業開招商會,巴不得趁加盟商頭腦發熱之時,馬上簽訂合同。胡和記卻偏要為加盟商預留15天的“冷靜期”。 重慶永川一位加盟商,加盟前跑交運,出了重大交通事故,賠得傾家蕩產。在向胡和記表達了加盟意向后,胡道勝親自派團隊幫扶。從店面裝修到物資采購,能省就省,該減就減。到現在,這個加盟商在永川擁有3家胡和記面莊,房子、車子應有盡有。 成立至今,胡和記在全國已經開立1098家加盟店鋪,成就了200多位百萬富翁。 “從0發展到1000家店鋪很容易,但是從1000發展到1100家店鋪卻很難。” 胡道勝將胡和記的發展歸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做項目,從成立到2008年,是探索和試錯; 第二階段養隊伍,從2008年至今,這一階段就是從埋頭走路到抬頭看天,從創業初期的單打獨斗,轉變到項目成熟后的團隊協作; 第三階段爭上游,引入職業經理人管理制度,力爭上市。 重慶快餐企業鄉村基已經上市,胡道勝希望,“以重慶小面為特色的快餐”胡和記,能打出重慶快餐企業的另一張響亮的名片。 在他看來,雖然已經過去了10年,這碗小面的發展空間依然還有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