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劉志杰經方醫案》-痞脹便溏案20作者:經方家劉志杰痞脹便溏案 張某,男,46歲 初診日期:2010.4.18 主訴:腹脹便溏近1年 刻診:腹中雷鳴脹滿而便溏,心下痞悶,氣沖胸脅,心悸,口渴多飲,項強微惡風,腰酸涼沉重,尿頻,舌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而剝。左脈沉弦,右脈弦大有力。 這個病例簡單,你們分析一下? 袁超明:厥陰病,生姜瀉心湯,腎著湯。 俞坤琴:厥陰中風+太陰陽明,生姜瀉心湯+柴胡桂枝干姜湯。 許家棟:太陰陽明為主,兼有表證,屬厥陰。生姜瀉心湯+甘姜苓術湯。 禤寶子:生姜瀉心湯+腎著湯+真武湯。 呵呵,水平還行,都很接近,療效肯定也會很好。 王芳平:太陰陽明合病,半夏瀉心湯加真武湯。 王榮生:痞飲 陽明太陰,生姜瀉心湯+腎著湯+葛根。 你就認定葛根了?你們目前的問題,就是方證還求得不夠精確。主癥的方子,選對了,療效就會滿意的。這個病,主癥,就是痞證,是生姜瀉心湯證。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意真武湯,里面有芍藥,下焦虛寒,還是久利,要慎用芍藥。病人沒有四逆,要慎用附子。“心下痞悶,氣沖胸脅,心悸”,這個,更符合苓桂術甘湯證。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也可以解決水逆心悸。這個病人,典型的陽明太陰合病,屬厥陰。那個項強惡風的表證,就隨屬厥陰中風。腰酸涼發沉,尿頻,是下焦寒濕,屬于腎著湯證。舌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而剝。左脈沉弦,右脈弦大有力。這都是水飲問題,單弦為飲。右脈弦大有力,是屬于革脈,一個是代表水飲上逆的厲害,一個是因為久利而成虛勞的脈。舌苔薄白而剝,是中焦水熱不化過久造成的。那么,我們就用生姜瀉心湯和苓桂術甘湯合方,里面暗含了腎著湯。 處方如下: 生姜40 炙甘草30 人參30 干姜10 黃芩30 半夏60 黃連15 大棗12個 茯苓40 桂枝30 白術40 四付水煎服。 苓桂術甘湯,也是對藥量做了加大調整。黃連也按比例加了5克。病人口渴多飲,是津虧表現,越喝越加重水飲不化,越下利和尿頻,越丟失津液。人參和茯苓,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茯苓本身就化水飲為津液,止渴。半夏這個藥,要記住,生用,是辛烈,拔痰涎。水煎了之后,就沒有了辛性,反而是甘淡了,和茯苓差不多,降逆除水飲。因此,用少了無效。人們都不懂,認為它水煎了也還是有毒,有刺激性。都不敢重用。 學生:師父妙解 ,生旱半夏這個藥入煎劑降飲除逆宣通之功無藥可代,還安全高效。 黃連用15克,是為了加大止協熱利的功效。這個病人,我本以為病程接近一年,要復診幾次的,結果一周后告知,基本痊愈。 表證,生姜和桂枝,就對治了。干姜偏于溫里,附子偏于溫表。不要見到有虛寒,就單純想到附子。都說經方人傲,牛氣,原因就在這。很多重病,要是得病就找經方大夫治療,就都不成問題。可惜,得了重病急病,都是先去醫院,信不著中醫。久治不愈了,才沒辦法的來看中醫。這個時候,往往中醫也沒辦法了。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5.中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