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學院 陳瑞春教授 大家好,因為工作的需要,在有關《傷寒論》這方面,多看了幾本書而已。但是有一條,我可以很自信的講,幾十年來我確實做到了“用傷寒”,當然還用的不好。但是在研究傷寒這個問題上,我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寫出來了,大家可以相互探討、切磋。 一、傷寒論的研究方法 《傷寒論》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說有傳統的,也有新潮的,這些研究方法都為《傷寒論》理論與應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傳統的研究如作文獻整理,著書立說,總是希望把《傷寒論》說得更透徹一點,說的更明白一點,有時候不免為注而注,失卻了注疏的本意。所以對初學《傷寒論》的同志,你不要看張說李說,陳修園的注解是陳修園心中的《傷寒論》,柯韻伯的注疏是柯韻伯對《傷寒論》的理解,這都不能代表張仲景的本意。當然這些注疏使《傷寒論》在很大程度上發揚了、發展了,這是應該肯定的。但總的來說,傳統的研究,沒有跳出注解《傷寒論》的這個圈子,事實上就我個人的經驗,這些東西在臨床上作用不大。所以我覺得用這種傳統的方法研究《傷寒論》是原地踏步,想法是好的,想把它說的更清楚,但對于臨床并無多少裨益。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少陽究竟是應該在太陽后邊還是應該在陽明后邊?大家想想看,擺在陽明之前有道理,因為少陽的主方小柴胡湯證是在太陽病篇;從陰陽消長的的角度來看,擺在陽明后邊也有道理。這樣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你就不要費時間去鉆了。特別是我們年輕的同志,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而應該對傷寒論本身397條,113方用功。 新潮的研究,是在七十年代以后,有很多新的理論引入了《傷寒論》的研究領域,如黑箱理論、共知論、分子生物學等等。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要用現代的東西來解釋兩千多年前的東西,不容易啊!這些研究方法對于《傷寒論》本身,乃至整個中醫,都不會有很多能夠叫人信服的結果出現,所以我覺得不足取。還有一類,就更值得商榷了,完全在實驗室里找《傷寒論》的癥結所在,苦心設計各種模型,最后老鼠都點頭了,統計學也沒問題了,但是拿到臨床上卻沒有用!我們那里有一個博士就說:“怎么搞得,我做實驗都有效,到病人身上就不靈了?”你說怎么搞的?我們不是那種實驗模式的醫學呀。所以這可以這么說,我們這五十年走了很多冤枉路,我覺得對《傷寒論》乃至整個中醫用這種研究方法是不對的,這個思路是錯的。 如果從歷史的傳統的方法來看,我覺得任應秋先生《各家學說》里面講的東西就可以了。你不要去推敲張仲景做沒做過長沙太守,張仲景有沒有這個人,“六經”到底是《內經》的“六經”還是《湯液》的六經?我為什么要說這些呢?我最近看了好幾篇文章,還在講《傷寒論》的“六經”不是《內經》的“六經”,是《湯液》的“六經”。這是低水平的重復了,五十年都講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為什么還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呢!其實我們心平氣和坐下來想一想,這五十年西化太大了,把中醫淡化了。所在這里提醒大家要注意:不要覺得現在是一片歌舞升平,鶯歌燕舞,中醫淡出這一點是要防止的!當然這種情況的產生與我們的管理機制、教育方法、中醫研究方法等有密切關系。從我們中醫第一線工作者來說,如何研究及發展中醫是一個關鍵問題。 二、如何研究《傷寒論》 那么,應該如何來研究《傷寒論》乃至于整個中醫?首先我認為應該“用經典指導臨床,臨床必須回歸經典,把中醫學術統一到經典著作上來”。目前中醫界的臨床現狀很糟糕,尤其是用西醫的量化規范來框定中醫的辨證論治,這是導致中醫經典指導意義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比如說臨床上一個感冒,拖延十天半個月,為什么不好呢?高檔的抗菌素都用了,還是不退燒,為什么?這樣的病例非常多,特別是我們年輕的同志,你要注意。一個感冒,治了半個月,舌苔還是白的,汗出的不多的,一身都還是酸痛的,不能還想著抗菌消炎了,你用幾味防風、荊芥、葛根、前胡、柴胡等藥,很可能汗一出,就病愈了。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在臨床上沒有按照中醫的思維來用藥。在開中藥時尤其需注意這個問題,一張方子包羅萬象,力求“面面俱到”,結果沒用。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沒有用經典指導臨床,因此我說臨床應該回到經典上面來。 談到這個問題,我就非常同情我們中醫學院的學生,五年學習,畢業之后對臨床卻始終如墜霧里,其實這和我們的教育以及學習方法關系密切。我覺得,如果你都能夠做到用經典指導臨床,中醫的臨床療效會大大的提高,我們中醫學院的同學只要好好的在中醫這個學科里面下功夫,肯定能行的!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講:想要中醫臨證有效,你就得念三本書,《傷寒》、《金匱》、《溫病》。因為這三本書是我們中醫歷代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李東垣、吳鞠通的、葉天士等人,都是學傷寒而有所發揮者,不要以為葉天士是溫病派的,其實他的《臨證指南醫案》用溫藥很多啊,比如他對附子的應用就十分自如。我說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們后世大部分中醫內科方面的書,都是本自《傷寒》、《金匱》的,比如說吳又可的達原飲是小柴胡湯加減而成,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是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變方。如果我們理順了經典與臨床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對中醫理論的理解還是臨床療效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研究《傷寒論》的方法,要在《傷寒》《金匱》的方藥上尊重仲景的原意,在臨床上去求證,而且要注意原方的整體性。為什么?因為《傷寒論》的方是有固定的病機和方規的,麻黃湯發汗、桂枝湯調和營衛、五苓散化氣利水、真武湯溫陽利水,放到哪里都是這個病機,都是這個方規。這些方要非常熟練的掌握,我很喜歡用五苓散,喜歡用桂枝湯,喜歡用小柴胡湯,很有可能我一上午20個病人,有15張小柴胡湯。肝硬化、肝炎或者其他所謂的“大病”、“疑難病”都會用到小柴胡湯,我不謙虛的講,療效比人家好。而且用的藥量不大,比如用白花蛇舌草只用15g,不能幾十克上百克的用呀!特別是肝硬化這個病,吃藥時間會比較長,有時需要一年兩年,肝硬化是消化系統的病,還是要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如果這個病人能吃能喝就有希望,三棱、莪術這些藥要在他的消化功能恢復了的時候用,抓住用藥的恰當時機很重要。再比如中風偏癱,腦溢血的病人,我們有的同志,一見此病就補陽還五湯,50g黃芪還嫌輕了,這邊口涎還在流呀。這樣一病一方是不行的!中風偏癱,口里流涎,語言蹇塞,溫膽湯就可以用嘛!我可以給人家用半年的溫膽湯,一直吃到他的口涎沒有了,說話也清楚了,這個時候你再加活血化瘀、補氣的藥,才會有用。所以說每一個方有它固定的病機、方規,要做到方證相應才行。但是你不能亂湊,一張方子加的不成名堂了,是沒有療效的。所以大家注意,在實踐中要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去求證《傷寒》方、《金匱》方的臨床療效。 比如當歸芍藥散,是《金匱要略》的方子,方子非常簡單,原文也很簡練:“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你們不要小看這張方子,可以這樣說,它可以用于婦科各個方面的疾病,宮頸炎、附件炎、盆腔積液、輸卵管腫脹、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不孕癥等都可以應用,而且有些可以說是有特效的。比如白帶多,宮頸炎,你就用當歸芍藥散原方加兩味藥,一個是萆薢,一個是芡實,可以這樣說,今天吃藥,明天白帶就減少。治療不孕癥,有腰痛、白帶多、性欲淡漠、體質偏胖的,不論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都可以據證使用,在當歸芍藥散的基礎上,加仙茅、仙靈脾、巴戟、鹿角霜這幾味藥,適當的加幾味疏肝的藥,如加一點點郁金等,很可能堅持吃二三個月藥就可以懷孕了。所以同志們前千萬要注意,有是證用是藥呀,一個年輕的姑娘,如果她沒有性欲淡漠,卵泡不小,你不要去給她補腎,二三十歲的婦女,腎虛在哪里?但是,如果她性欲淡漠,月經后推,就要補腎,標準就在這里,補腎就見效。 再如芍藥甘草湯,這是《傷寒論》的方,全方只有兩味藥,芍藥跟甘草。可以這么說,凡是平滑肌的疼痛,此方的療效都特別好。但他也還可以治療頭痛,月經前后的頭痛,證屬肝血不足的,加幾味疏風的藥,如天麻、僵蠶、鉤藤等,療效也很好。這個方子對幾種疾病的治療我認為是十分有效的,第一個就是濕熱痹癥,腰以下痛,關節紅腫,用芍藥甘草湯合四妙散,另外再加一些通絡的藤類藥,如雞血藤、伸筋藤,很快就止痛了,療效相當好。方中芍藥的應用要看情況,有的時候我會赤、白芍同用,劑量一般是10g開始,可以用到40~60g,比如赤白芍各20g,就40g了,緩急止痛的效果很好;第二個就是治療腎結石,芍藥甘草湯合四金湯,即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化石、止痛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尤其是石頭在輸尿管這個位置,離開了腎盞,效果是肯定的。它不僅僅可以把石頭推動,而且還可以化石,吃了這個藥以后,確實石頭會變小,甚至消失。同時,也可以配合服用六味地黃丸,幫助化石。 再一方面,應當全面掌握好六經辨證,規范臨床實踐,用好經方。這個六經辨證,應該是臟腑經絡氣化的多層面、多角度的一種辯證關系。任何一個病,都要定位、定性,如果不這樣做,便是方無所憑,療效自然不會好。比如現在比較年輕一些的中醫醫生,不曉得什么叫做肝火,只曉得叫炎癥,50歲以上的人牙痛,虛火了,40歲以下的人牙痛,有炎癥了。所以我們需要很好的按照傷寒六經辨證來規范臨床,這樣才能有療效,中醫才會有出頭之日。這里我簡單的提一下,傷寒論六經辨證以三陰三陽兩大綱來分析病理,非常透徹。所以《傷寒論》里面有些條文應當熟讀,是哪些呢?就是辨證綱領、有方有證的條文、綱領性的條文、辨證的條文等,比如“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就是說汗傷心陽,出現心動悸、叉手自冒心等,就用桂枝甘草湯,如果遇到這樣的癥狀,病機恰對,你就可以根據條文來用。所以在臨床上,首先要分清表里虛實,再用八法論治,這是一套十分完整且有效的方法。 比如說一個外感病,你首先要分析,是太陽還是陽明,還是少陽,這就要根據三陽病的提綱。因為現在的人患了感冒,剛開始不會找你,自己買藥吃,現在市場上的感冒藥,基本上還是以辛涼的為主,吃了不行,再到醫院去吊鹽水,本來一個很簡單的病,最后就搞成張仲景講的壞病。所以現在的感冒病好像很難治,實際上并不難,你只要辛溫解表就行了,但是要兼顧化濕,因為鹽水吊的太多了。我們講“百病從表起”,表證失治誤治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的,在這里我提醒大家,一個是老年人,一個是小孩子,千萬注意,有些小孩子因為感冒在醫院住半個月,燒總是不退,我每年都要治好多這樣的病。比如去年有個兩個月大的小孩,在醫院半個多月總是退不了燒,到我這里來,我實際上就是三板斧,內服小柴胡湯加葛根、防風透表,同時用健脾益氣沖劑,就是參苓白術散加玉屏風散,又再用健脾膏,是五味異功散加味,那么這三個東西加起來,三板斧,實際上是一板斧,“甘溫除熱”嘛!吃了三包,熱就開始慢慢退了,過了一個禮拜,就基本痊愈了。 所以中醫是大有潛力可挖的。目前像這樣最好治的感冒失治誤治、遷延不愈的大有人在,所以要提醒大家,我們來共同關注這個問題,不要在臨床上走太多的彎路。比如肝炎,有些醫生,而且有不少中醫醫生,說中藥不能治,沒有用,真是無知到無畏的程度了。我可以這么說,急性黃疸性肝炎,中醫退黃是我們的強項,小柴胡合茵陳蒿湯,有表證的再加一些透表的藥,可以說很快就可以退下來。有一年,有兩個病人,同樣是黃疸很高,轉氨酶也高,一個是江鈴汽車廠的工人,一個是我們地區的一個小小的官太太,兩個人都在我這里看,工人老大哥很實在,老老實實吃我的藥,不到半個月全退了,那個官太太住到醫院的傳染科,快兩個月,黃疸還沒退。 這里我就順便再說下去,慢性肝炎也是中醫的強項,我可以提供給大家一個思路,按照這個思路,可以說百分之八九十都有療效,就是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因為肝炎是消化道的病,一定要抓住肝、膽、脾、胃的病變,肝、膽、脾、胃的濕熱,肝、膽、脾、胃的氣滯。所以以這兩個方子為基礎,適當的加一點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白茅根,最多加兩三味,再適量用些健胃的藥,一定要保護他的胃,千萬不能過多用苦寒藥!小柴胡去掉姜、棗,合四逆散,加點郁金、青皮、谷麥芽、白花蛇舌草、白茅根。江西靠近浙江的一個縣有一個醫生的小孩,因肝炎轉氨反反復復升高,已經折騰了七年,第一次找我看,看了藥方后說:“你的藥怎么跟人家的不一樣呀?”不一樣在哪里,別人治肝炎拼命的消炎、活血化瘀,根本沒有辨證施治,而是根據西醫的檢查結果用中藥,自然效果不好。上面這個方子是經過多個病例驗證過的,但是你必須要有恒心,比如轉氨酶下來了以后,最少還要吃三個月。這個方子疏肝、利膽、健脾、和胃,可以作為消化系統疾病的基本方。比如我治肝硬化也是以此方為基本方,但在消化吸收功能恢復了以后,就加軟堅散結的藥,三棱、莪術、鱉甲、姜黃等,這樣才可以控制肝硬化的發展乃至向愈。當然肝炎也好,肝硬化也好,千萬要保護好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我經常會跟病人開玩笑,我說,如果你一頓能吃半斤米飯,半斤紅燒肉,你這個病就好治了。所以千萬要保護脾胃功能,讓他能吃能喝,消化基礎好,病就容易治。這里順便說一句,大三陽、小三陽轉陰就比較難,我的經驗,有兩種情況下可以轉陰,第一,十歲以下的小孩,第二,就是第一次發病。當然這個好難,一般來找你看病的已經是好幾年了,很少有第一次發病的。如果有這兩個前提,大三陽、小三陽轉陰是有可能的。 對《傷寒論》的研究,還有一項工作是需要我們大量做的,就是做文獻整理。其實五十年來作了很多文獻工作,但是不到位,差的很遠。比如幾十年用經方的醫生很多,但是真正加以整理的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們經方運用到底到了什么水平?不曉得。當然這個工作不是一個人做的了,還要發揮團隊精神,雖然困難,但是要推動我們的整個學術的發展,這部分工作必須要做。五十年來的“家當”我們并不清楚,很有必要進一步來研究。在這個問題上我想我們也必須拿出一個科學性的結論來。舉個例子,像胃病,胃痛,我們中醫只有個胃痛,而西醫就有很多病名,如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萎縮性胃炎等,西醫盡管有很多藥,但總覺得其優點缺點同樣明顯,脫不了見胃治胃的圈子,而中醫對胃的治療,很大情況下是治肝的,舒肝和胃。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里面胃脘痛那一部分,有49個醫案,其中有45個醫案是治肝的。西醫的眼科醫生,是不管你的鼻子的問題的,中醫則不然,中醫的眼病,瀉肺的藥還有好多。最近看到幾個皮膚瘙癢的患者,各種方法都試過了,抗過敏什么的,仍是止不了癢,我用了五味異功散加減,用這個方的理由是什么?脾虛生風!用五味異功散加一些風藥,沒有一味的涼血藥,很快就可以治愈。還有幾個患者口唇腫脹、發裂或者有口瘡,也用五味異功散,為什么?脾開竅于口嘛!我就用五味異功散加了三味藥,胡黃連、竹葉、連翹,一吃就好了。我想所有這些臨床上的經驗,若是能加以整理,對中醫臨證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