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50年代以來,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便廣受各種批評方法的解讀。其中支離破碎的語言、令人費解的劇情均是貝氏戲劇與眾不同的特點。在貝克特的多部劇作中,時間與主人公的命運緊密相連。它是令人充滿期望卻又無法企及的存在;它讓生活變得單調(diào)而不可忍受;它無限延伸、永無止境,是蕓蕓眾生唯一無力改變和掌控的客觀事實。貝克特在他的劇作中刻意放大了時間無情的一面,讓眾人物形象成為時間的奴隸和信徒。在貝氏戲劇中,走投無路的主人公們窮盡所能打發(fā)無比漫長的時間;在漫無目的的等待中,時間帶走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向往,所剩的僅是痛苦、失望與迷茫。 貝克特在其戲劇中所表現(xiàn)的時間觀明顯與基督教尤其是末世論中宣揚的時間觀相悖。在貝氏戲劇中,不會有類似于末日審判的時刻到來,人們所有的等待都只是空度日,所謂的新紀元新生活只能是幻象。而基督教中耶穌般的救世主更是永遠也不會出現(xiàn)的人物,這在其著名劇作《等待戈多》中可見一斑:戈多自始至終從未出現(xiàn),但是等待戈多并以此打發(fā)時間卻成了該劇中主人公生活意義的所在。 貝克特時間觀念形成的背后或許有很深的淵源,他與奧古斯丁、叔本華、薩特等人的時間觀有一定的繼承性和相似性。而且身處后現(xiàn)代的文化背景之下,解構意義、磨滅確定性、拖宕時間和敘述也成了他在戲劇表現(xiàn)上慣用的手法。在本論文中,作者對貝克特時間觀形成的原因做了一定的梳理,期望對理解其戲劇中時間主題有所裨益。 本論文主要分析貝克特四部知名戲劇《等待戈多》、《克拉普的最后一盤磁帶》、《快樂的日子》、《終局》中時間的含義,并結合馬丁·艾思林的相關論點作為理論支撐。 論文的主要框架內(nèi)容如下:第一章引言:相關文獻綜述、主要論點及論文結構。第二章:分析探討家庭、戰(zhàn)爭等因素對貝克特思想的影響以及其在作品中對該思想的表現(xiàn)。第三章:梳理西方時間觀的流變,分析比照對貝克特時間觀有重要影響的不同時間理論。第四章:分析貝克特四部代表戲劇中時間與主題的關系,以及時間自身的含義。本章擬通過對時間與等待、時間與生死、時間與救贖的分析,對貝克特戲劇做一次新的解讀。第五章結論:點明貝氏戲劇中僅存的積極意義——面對了無生趣的生活和令人窒息的時間,主人公們所展現(xiàn)的從容和淡定,便是勇敢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