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羅馬帝國推行高壓政策,猶太人的反抗怒潮終于在131年匯成一次大規模起義。公元131年,哈德良皇帝禁止猶太教徒舉行割禮和閱讀猶太律法,要在耶路撒冷城建立羅馬殖民地和羅馬神廟,并把猶太人趕出圣城。猶太人面對國家被滅、圣城被占的嚴重危險,忍無可忍,終于在“晨星之子”西門的領導下揭竿而起。起義群眾達20萬之眾,他們占領羅馬殖民地,殺死殖民者,攻城陷鎮,勢頭迅猛。哈德良皇帝派大批軍隊瘋狂鎮壓,以毀滅性的軍事行動征伐3年,毀滅城市50余座、村莊近1000個,屠殺猶太人達58萬。
這次猶太起義的壯舉為猶太民族樹立了斗爭不息的榜樣,也被羅馬當局下決心斬草除根,不讓起義重演。公元135年,耶路撒冷城被徹底破壞,遺址翻耕成田,有如昔日迦太基之毀滅。殺戮之后殘存的人民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廬舍為墟。于是猶太人開始了背井離鄉、流浪異地的長期民族飄泊史。
猶太戰爭徹底暴露了羅馬黃金時代的階級本質,也樹立了猶太人為保家衛國、捍衛自由和獨立而英勇斗爭的光輝典范。由于敵人的強大和兇殘,猶太人起義終被鎮壓。猶太戰爭在軍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耶路撒冷和其它城市的防御和圍攻戰,為深入研究奴隸制時期奪取堅固設防城市的主要戰法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在這場鎮壓猶太起義的戰爭中,羅馬軍隊每次圍攻城市,最初都試圖采取行進間強攻,如不奏效,便在輕裝部隊和拋射器械的掩護下展開土工作業,待筑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后,便用攻城槌擊破城墻,打開缺口,爾后發起強攻。有時,羅馬軍隊對要塞實行圍困,待守軍疲憊再進行突然攻擊。
另一方面,猶太戰爭再現了昔日迦太基毀滅的悲劇,從而把一場鎮壓起義的征討發展到滅絕種族、鏟除國家的極端戰爭,給社會造成嚴重的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