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課有德 研究課堂教學,從前通常總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這兩個層面上,關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和選擇。其實,解決好“怎么學”、“為什么教”的問題遠比上述兩個問題更為重要。每位學科教師首先要樹立育人意識,全面了解并親近學生,讓學生喜歡你,有德的教學才是踏實的教學。這里的“有德”是指,關注學生學習的心情、態度、習慣,關注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評價,讓他們會傾聽、會觀察、會尊重、會欣賞、會助人、會共享、講文明、講道理……一些學科教學的問題是:“教書”才是根本,“育人”是教書的副產品,學科教師在課堂評價時更多關注知識,關注解答的對錯,考試是優還是良。其實,還有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每一節課中都要細心地去關注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猶如春雨潤物,讓孩子們的精神生命在每節課的活動中得以成長。 2、好課有效 上你的課之前與課后學生是不是有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是衡量一堂“好課”的重要尺度。好課就應是“讓學生得到實惠”的課,是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學”,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怡情廣識,受益匪淺。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不僅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利益多少,也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受益面的大小。一堂課對授課班級的學生來說是否有意義,對多少學生有意義,對這些學生有多少意義,是評價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據。 3、好課民主 民主不是學生說到哪里,教師就跟到哪里。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教師的預設是有差距的,有時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學生隨時會暴發出很多出乎意料的問題和點子,這就要求教師拋開預設教案,從學生的動態變化中去動態生成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少教師有這樣的體驗,課堂上學生之間經常由于認識發生分歧而產生爭論。有些學生的發現甚至是教師始料未及的,有時學生的發言漫無邊際,有時學生活動太專注于自己而難以靜下心來……教師怎么辦?每一節課總有課堂教學目標,此時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以目標為導向,對學習過程中不理想的,甚至錯誤的東西進行匡正。教師在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同時,更重要的一項任務是要始終明確預定的目標,從而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正確把握方向,即知道學習什么、怎么學習及怎樣指導學生開展學習,當學生認識發生偏差時怎樣匡正,學習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本次的學習任務,等等,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實質——這就是教師的一權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目標意識。 4、好課求真 一個班級有優秀的學生,當然也會有不優秀的學生。說他不優秀,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或是學習成績不好,或是搗蛋、有行為偏差。在課堂教學中,要時時關注每一個學生,要注意從他們的反饋中及時發現問題,予以補救。學生的想法有深刻的、符合邏輯的,也有膚淺的、違背常規甚至是錯誤的。一堂課留有些許“缺憾”,幾多“瑕疵”,不是任課教師追求的結果,而是事物的必然。真實的課才是好課。課堂對教師的駕馭能力、應變能力都是一種挑戰,應對這樣的挑戰,疏漏、欠缺在所難免,而教師也正是在應對挑戰、不斷反思與修正失誤之中才有了自己的專業成長與教學智慧的生成。 總之,要上出一堂好課確實不容易,要做到大部分課是好課就更不容易了,因為好課還要關注目標達成度(自主、合作、探究、引領、語文)、動態生成的把握度(教師的能力),等等。 |
|